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中国“人形机器人”崛起,超级产业链集群加速形成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26 点击: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中国正以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加速叩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时代的大门。

在北京一处实验室里,一台人形机器人正熟练地完成行走、搬运和操作工具等复杂动作。不远处的深圳,另一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在多种地形下的自如跳跃和奔跑。而这些成果从实验室图纸到整机落地,仅用时10个月。

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覆盖芯片、大模型、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及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支撑。

随着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发布,中国各地已形成四大产业集群,数百家企业在这条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产业链图谱:中国打造人形机器人“超级链”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爆发”到“商业验证”的关键转折点。2025年被广泛视为“量产元年”,标志着行业从原型演示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拐点。

当全球目光聚焦于特斯拉Optimus和Figure AI时,中国已悄然构建了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所有核心部件都能在国内找到供应商,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

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场景应用三大环节。其中,上游价值量高度集中于关节总成、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中游本体企业则类比汽车产业的“主机厂”,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不仅在于齐全的门类,更在于惊人的响应速度。有企业创始人感慨,在深圳,柔性电子皮肤配套元器件的原型试制一周内即可完成,大规模量产阶段成本更能降低30%以上。

专利数据印证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过去五年,中国累计申请人形机器人专利5880项,远超美国的1483项和日本的1195项,呈现出断层式领先。

区域布局:四大产业集群各显神通

中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沿岸四大各具特色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这些区域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路径。

长三角地区在电机、减速器、丝杠等核心硬件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上海凭借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聚集了傅立叶、智元、达闼等本体企业;江苏和浙江则在精密制造环节发挥传统优势。

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在电子制造和信息技术方面底蕴深厚,汇聚了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灵巧手等细分领域的零部件企业。深圳以743件专利总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一,远超其他城市。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龙头,凭借科研实力和政策支持,成为本体制造的重要基地。北京拥有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创新企业,在基础研究和算法创新上具备明显优势。

长江沿岸的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则在执行器制造等领域迎头赶上,凭借产业转移机遇和人才优势,逐步融入全国产业生态。

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协同效应,极大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

技术攻坚:软硬协同突破产业化瓶颈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面临硬件与软件双重挑战。硬件层面需解决“降本、量产、续航”三大难题,软件层面则需突破“智能泛化、数据稀缺、实时性”三大瓶颈。

在硬件方面,灵巧手成为技术攻坚的核心。马斯克在近期演讲中强调,Gen3核心攻关在“手与前臂”,凸显手的战略地位。国内厂商正通过齿轮/直驱、腱绳、连杆三类方案攻关这一关键技术。

在软件层面,具身智能大模型成为竞争焦点。行业普遍采用“大脑-小脑-肢体”技术架构,其中“大脑”负责高级任务规划,“小脑”专注实时运动控制。国内企业如智元机器人已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32%。

成本控制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国内企业依托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将部分产品价格降至10万元级别。宇树科技推出的轻量级人形机器人UnitreeR1售价更降至3.99万元,为科研教育场景提供了可行选择。

 政策资本双轮驱动,加速产业化进程

中国各级政府积极布局,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发布后,各地相继推出具体支持政策。

北京设立百亿产业基金,对关键零部件研发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贴。《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

深圳则推出超高“含金量”的系列政策,包括每年发放5亿元“训力券”、1亿元“模型券”、5000万元“语料券”,并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其目标是到2027年新增10家估值超百亿企业,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资本市场同样积极响应。2025年以来,众擎机器人累计融资近10亿元,帕西尼完成数亿元A系列融资。Figure AI在2025年9月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达390亿美元,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估值参考。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正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优必选获得的一份2.5亿元采购合同,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合同,标志着商业化元年正式开启。

 场景落地: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化推广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遵循“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的递进轨迹。工业制造成为首要突破场景,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

优必选Walker S1、小鹏Iron等已进入比亚迪、极氪、小鹏等车企工厂进行实训,验证其在产线上的应用价值。这些实践为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执行能力提供了宝贵数据。

特种环境应用是另一重要方向。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类完成高风险任务。五八智能的军用机器狼已参与阅兵展示,景业智能的产品在核电站进行试训。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正逐步向商业服务和家庭场景渗透。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与广东电网合作,推动机器人在电力巡检等真实环境中的应用。这些多样化场景的验证,为大规模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渐进式技术迭代是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从早期依靠支架行走到如今完成半程马拉松,从单一操作到多工具使用,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正稳步提升。

广州,广汽集团研发的GoMate机器人强调核心零部件完全自主研发,依托汽车供应链实现硬件复用与成本控制;杭州,宇树科技发布的UnitreeG1以9.9万元定价积极开拓消费市场;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研发的“南科盘古”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图纸到整机落地仅用10个月。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体系和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据预测,人形机器人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7000万台,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

随着各地政策持续加码、资本踊跃投入和技术不断突破,中国有望在这一未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中国“人形机器人”崛起,超级产业链集群加速形成

2025-09-26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中国正以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加速叩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时代的大门。

在北京一处实验室里,一台人形机器人正熟练地完成行走、搬运和操作工具等复杂动作。不远处的深圳,另一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在多种地形下的自如跳跃和奔跑。而这些成果从实验室图纸到整机落地,仅用时10个月。

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覆盖芯片、大模型、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及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支撑。

随着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发布,中国各地已形成四大产业集群,数百家企业在这条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产业链图谱:中国打造人形机器人“超级链”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爆发”到“商业验证”的关键转折点。2025年被广泛视为“量产元年”,标志着行业从原型演示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拐点。

当全球目光聚焦于特斯拉Optimus和Figure AI时,中国已悄然构建了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所有核心部件都能在国内找到供应商,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

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场景应用三大环节。其中,上游价值量高度集中于关节总成、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中游本体企业则类比汽车产业的“主机厂”,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不仅在于齐全的门类,更在于惊人的响应速度。有企业创始人感慨,在深圳,柔性电子皮肤配套元器件的原型试制一周内即可完成,大规模量产阶段成本更能降低30%以上。

专利数据印证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过去五年,中国累计申请人形机器人专利5880项,远超美国的1483项和日本的1195项,呈现出断层式领先。

区域布局:四大产业集群各显神通

中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沿岸四大各具特色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这些区域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形成了差异化发展路径。

长三角地区在电机、减速器、丝杠等核心硬件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上海凭借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聚集了傅立叶、智元、达闼等本体企业;江苏和浙江则在精密制造环节发挥传统优势。

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在电子制造和信息技术方面底蕴深厚,汇聚了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灵巧手等细分领域的零部件企业。深圳以743件专利总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一,远超其他城市。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龙头,凭借科研实力和政策支持,成为本体制造的重要基地。北京拥有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创新企业,在基础研究和算法创新上具备明显优势。

长江沿岸的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则在执行器制造等领域迎头赶上,凭借产业转移机遇和人才优势,逐步融入全国产业生态。

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协同效应,极大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

技术攻坚:软硬协同突破产业化瓶颈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面临硬件与软件双重挑战。硬件层面需解决“降本、量产、续航”三大难题,软件层面则需突破“智能泛化、数据稀缺、实时性”三大瓶颈。

在硬件方面,灵巧手成为技术攻坚的核心。马斯克在近期演讲中强调,Gen3核心攻关在“手与前臂”,凸显手的战略地位。国内厂商正通过齿轮/直驱、腱绳、连杆三类方案攻关这一关键技术。

在软件层面,具身智能大模型成为竞争焦点。行业普遍采用“大脑-小脑-肢体”技术架构,其中“大脑”负责高级任务规划,“小脑”专注实时运动控制。国内企业如智元机器人已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32%。

成本控制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国内企业依托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将部分产品价格降至10万元级别。宇树科技推出的轻量级人形机器人UnitreeR1售价更降至3.99万元,为科研教育场景提供了可行选择。

 政策资本双轮驱动,加速产业化进程

中国各级政府积极布局,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发布后,各地相继推出具体支持政策。

北京设立百亿产业基金,对关键零部件研发企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贴。《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

深圳则推出超高“含金量”的系列政策,包括每年发放5亿元“训力券”、1亿元“模型券”、5000万元“语料券”,并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其目标是到2027年新增10家估值超百亿企业,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资本市场同样积极响应。2025年以来,众擎机器人累计融资近10亿元,帕西尼完成数亿元A系列融资。Figure AI在2025年9月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达390亿美元,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估值参考。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正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优必选获得的一份2.5亿元采购合同,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合同,标志着商业化元年正式开启。

 场景落地: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化推广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遵循“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的递进轨迹。工业制造成为首要突破场景,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

优必选Walker S1、小鹏Iron等已进入比亚迪、极氪、小鹏等车企工厂进行实训,验证其在产线上的应用价值。这些实践为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任务执行能力提供了宝贵数据。

特种环境应用是另一重要方向。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类完成高风险任务。五八智能的军用机器狼已参与阅兵展示,景业智能的产品在核电站进行试训。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正逐步向商业服务和家庭场景渗透。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与广东电网合作,推动机器人在电力巡检等真实环境中的应用。这些多样化场景的验证,为大规模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渐进式技术迭代是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从早期依靠支架行走到如今完成半程马拉松,从单一操作到多工具使用,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正稳步提升。

广州,广汽集团研发的GoMate机器人强调核心零部件完全自主研发,依托汽车供应链实现硬件复用与成本控制;杭州,宇树科技发布的UnitreeG1以9.9万元定价积极开拓消费市场;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研发的“南科盘古”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图纸到整机落地仅用10个月。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体系和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据预测,人形机器人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7000万台,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

随着各地政策持续加码、资本踊跃投入和技术不断突破,中国有望在这一未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