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加快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8-11 点击:

加快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合肥市政协

 

 

制造基础能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所在,加快提升制造基础能力对合肥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合肥要聚焦发展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强化共性技术研发、精密制造装备升级和高端人才引育,夯实产业链安全根基,直接支撑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战新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推动“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跨越,“十五五”实现五千亿集群目标,扛起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一、聚焦战略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1.构建“远规划、中设计、近实施”战略引领体系。在战略规划层面,深度对接国家“十五五”战略规划,认真谋划编制合肥市“十五五”规划中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内容,积极争取进入国家总体布局。

 

2.在战略目标层面,高端装备产业到2030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重点打造工程机械、智能成套装备、工业母机、仪器仪表、高端零部件“5+N”产业发展格局,争创2-3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冲刺3000亿元规模,配套制定“三步走”实施计划(2025年夯实基础、2027年形成集群、2030年达成目标),依托产业地图2.0动态监测平台实时校准路径。

 

3.在战略设计层面,积极参与国家材料领域前沿技术预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布局空天装备、镁基新材料、量子制造等标志性工程,推动量子精密制造、聚变堆结构材料等纳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近期,尽快编制当前合肥市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国外、省外采购需求清单,遴选一批项目需求发布给市内企业,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中期,强化新材料、核心零部件制造、应用和服务全产业链协同攻关,培育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的领航产品与领军企业。远期,推动重大高端装备项目产业化以及量子信息、核聚变、航空航天领域新材料项目发展,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二、聚焦创新驱动,强化平台建设

 

1.加快构建“国家—区域—公共”梯级平台体系。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产业化进程,依托合肥光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已有、在建和预研13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沿途下蛋”转化中心;建好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极端环境材料服役行为研究等成果向航天耐高温部件转化;升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语音)、技术创新中心(光伏技术),突破产业化瓶颈。

 

2.探索建立区域创新平台,创建并实体化运营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合肥主承载),打造有长三角特色、有产业支撑、能带动中小企业的区域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新成立的国先中心作用,探索实施“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院所答题、市场判题”协同机制,构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化”的创新闭环。

 

3.抓紧建设公共创新平台,特别是重点产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AI基础设施平台,建立长三角高端装备检测认证中心(合肥主导),推行“一次检测、四省(市)互认”机制,加强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在合肥的测试、评价、认证。制定《平台效能五星评价标准》,构建“科学装置—研发平台—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力争国家平台成果转化率突破50%、区域平台服务企业数年增30%、公共平台使用成本降低40%。

 

 

三、聚焦产业发展,强化重点突破

 

1.补短板,紧扣主导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补齐核心装备和材料短板。系统梳理并建立合肥市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预研、在研、已克“卡脖子”技术项目库,定期跟踪、专项支持,力争孵化更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双招双引”打法,着眼提高高端装备就近配套能力,靶向精准招商引资;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瞄准链主企业核心、前沿技术项目研发团队,通过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持,推动其在肥落地具体产品制造项目,实现“以才引企、以企聚才”的闭环。

 

2.锻长板,锚定建设更多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立足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优势赛道,构建“核心企业引领-全链生态协同-前沿技术突破”集群升级路径。

 

3.筑新板,瞄准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AI语音四大前沿方向,积极抢占装备和材料前沿。力争2027年高端装备国产化率超60%、新材料前沿领域全球专利占比超15%、未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级,筑牢长三角西翼产业创新极核。

 

 

四、聚焦要素支撑,强化生态培育

 

1.加强人才要素保障。联合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分别组建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战略研究所,建立“院士领衔+首席科学家+青年英才”三级智库梯队,实施“以智建库、以库引智”双循环机制。通过“揭榜挂帅”发布产业技术路线图,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揭榜攻关,推动智库成果直接导入产业链。结合安徽职业学院升级安徽职业大学契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行“企业导师进高校、高校实验室进园区”双向机制。依托合肥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定制化培养复合型工程师;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活动,实现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创新激励机制,破除编制、职称等体制壁垒。通过“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三环联动,打造人才发展热带雨林生态,为产业集群跃升提供核心智力支撑。

 

2.加强资本要素撬动。强化耐心资本供给,用足用好合肥战新产业母基金,通过“省市联动+社会跟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注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推行“10+2”长周期考核(10年投资期+2年退出期),探索对种子、天使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优化“基金丛林”生态。创新靶向金融工具,建立“投贷保”联动机制,聚焦前沿领域攻坚,资本资源重点倾斜智能装备和前沿材料“三新”赛道,目标三年内培育 10家独角兽企业,推动10家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企业科创板上市,形成“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3.加强政策要素引导。聚焦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细分优势领域产业链,推行“链长+群长”双轨制,链长统筹、群长执行,配套“三图一包”政策工具箱(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招商热力图,含用地倾斜、留抵退税办结、设备补贴),通过“合肥政企通”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三年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把“应用型”扶持政策落在原创成果上,打通转化全链条,配套“量子沙盘”政策推演系统,确保成果转化率突破50%。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加快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5-08-1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加快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合肥市政协

 

 

制造基础能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所在,加快提升制造基础能力对合肥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合肥要聚焦发展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强化共性技术研发、精密制造装备升级和高端人才引育,夯实产业链安全根基,直接支撑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战新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推动“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跨越,“十五五”实现五千亿集群目标,扛起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一、聚焦战略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1.构建“远规划、中设计、近实施”战略引领体系。在战略规划层面,深度对接国家“十五五”战略规划,认真谋划编制合肥市“十五五”规划中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内容,积极争取进入国家总体布局。

 

2.在战略目标层面,高端装备产业到2030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重点打造工程机械、智能成套装备、工业母机、仪器仪表、高端零部件“5+N”产业发展格局,争创2-3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冲刺3000亿元规模,配套制定“三步走”实施计划(2025年夯实基础、2027年形成集群、2030年达成目标),依托产业地图2.0动态监测平台实时校准路径。

 

3.在战略设计层面,积极参与国家材料领域前沿技术预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布局空天装备、镁基新材料、量子制造等标志性工程,推动量子精密制造、聚变堆结构材料等纳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近期,尽快编制当前合肥市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国外、省外采购需求清单,遴选一批项目需求发布给市内企业,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中期,强化新材料、核心零部件制造、应用和服务全产业链协同攻关,培育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的领航产品与领军企业。远期,推动重大高端装备项目产业化以及量子信息、核聚变、航空航天领域新材料项目发展,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二、聚焦创新驱动,强化平台建设

 

1.加快构建“国家—区域—公共”梯级平台体系。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产业化进程,依托合肥光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已有、在建和预研13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沿途下蛋”转化中心;建好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极端环境材料服役行为研究等成果向航天耐高温部件转化;升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语音)、技术创新中心(光伏技术),突破产业化瓶颈。

 

2.探索建立区域创新平台,创建并实体化运营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合肥主承载),打造有长三角特色、有产业支撑、能带动中小企业的区域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新成立的国先中心作用,探索实施“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院所答题、市场判题”协同机制,构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化”的创新闭环。

 

3.抓紧建设公共创新平台,特别是重点产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AI基础设施平台,建立长三角高端装备检测认证中心(合肥主导),推行“一次检测、四省(市)互认”机制,加强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在合肥的测试、评价、认证。制定《平台效能五星评价标准》,构建“科学装置—研发平台—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力争国家平台成果转化率突破50%、区域平台服务企业数年增30%、公共平台使用成本降低40%。

 

 

三、聚焦产业发展,强化重点突破

 

1.补短板,紧扣主导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补齐核心装备和材料短板。系统梳理并建立合肥市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预研、在研、已克“卡脖子”技术项目库,定期跟踪、专项支持,力争孵化更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双招双引”打法,着眼提高高端装备就近配套能力,靶向精准招商引资;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瞄准链主企业核心、前沿技术项目研发团队,通过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持,推动其在肥落地具体产品制造项目,实现“以才引企、以企聚才”的闭环。

 

2.锻长板,锚定建设更多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立足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优势赛道,构建“核心企业引领-全链生态协同-前沿技术突破”集群升级路径。

 

3.筑新板,瞄准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AI语音四大前沿方向,积极抢占装备和材料前沿。力争2027年高端装备国产化率超60%、新材料前沿领域全球专利占比超15%、未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级,筑牢长三角西翼产业创新极核。

 

 

四、聚焦要素支撑,强化生态培育

 

1.加强人才要素保障。联合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分别组建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战略研究所,建立“院士领衔+首席科学家+青年英才”三级智库梯队,实施“以智建库、以库引智”双循环机制。通过“揭榜挂帅”发布产业技术路线图,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揭榜攻关,推动智库成果直接导入产业链。结合安徽职业学院升级安徽职业大学契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行“企业导师进高校、高校实验室进园区”双向机制。依托合肥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定制化培养复合型工程师;开展“合肥专班高校行”活动,实现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创新激励机制,破除编制、职称等体制壁垒。通过“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三环联动,打造人才发展热带雨林生态,为产业集群跃升提供核心智力支撑。

 

2.加强资本要素撬动。强化耐心资本供给,用足用好合肥战新产业母基金,通过“省市联动+社会跟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注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推行“10+2”长周期考核(10年投资期+2年退出期),探索对种子、天使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优化“基金丛林”生态。创新靶向金融工具,建立“投贷保”联动机制,聚焦前沿领域攻坚,资本资源重点倾斜智能装备和前沿材料“三新”赛道,目标三年内培育 10家独角兽企业,推动10家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企业科创板上市,形成“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3.加强政策要素引导。聚焦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细分优势领域产业链,推行“链长+群长”双轨制,链长统筹、群长执行,配套“三图一包”政策工具箱(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招商热力图,含用地倾斜、留抵退税办结、设备补贴),通过“合肥政企通”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三年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把“应用型”扶持政策落在原创成果上,打通转化全链条,配套“量子沙盘”政策推演系统,确保成果转化率突破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