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7-30 点击:次
《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主要内容
《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共10章、42节,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三个部分,系统构建了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是指导绿心保护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第一章)
(一)基础条件
绿心地理范围: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北岸,西至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东至浏阳市镇头镇,南至湘潭县易俗河镇—株洲市群丰镇,总面积529.79平方公里,涉及10个县(市、区)、21个乡镇(街道)和106个行政村(社区、林场),现状人口22.52万人(城镇人口5.64万人,乡村人口16.88万人)。
生态本底优良:山体呈“十字青山绿脊”形态,有“三峰五山六岭”,如昭山、九郎山;水体呈“两水环抱、十脉通江”格局,含湘江、浏阳河等“两江九湖十水”,河湖水域面积32.7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7.32%,森林蓄积量118.81万立方米,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共162种。
保护成效显著:十年间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湘江、浏阳河国测断面达Ⅱ类水标准,81个废弃矿山完成修复,工业项目全部退出,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家级荣誉多项。
发展基础扎实:交通形成高铁、城铁、地铁、高速等立体网络,绿色农林、生态文旅等产业势头良好,周边有9个国省级产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22所高校及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二)机遇挑战
机遇方面:国家战略持续赋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为绿心提供政策支撑;长株潭一体化加快发展、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给绿心保护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创造了新的更大空间。
挑战方面:一是需平衡人、地、产与生态的关系,系统解决“绿富美”问题;二是需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提升居民收入;三是需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区域生态联保联治与产业协同。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第二章)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心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高水平生态保护、高质量绿色转型、高品质城乡融合、高效率区域协同,打造生态安全高地、协同融合高地、研发创新高地、美丽幸福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统筹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布局,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坚持依法依规:严格落实绿心条例,完善绿心保护发展的制度框架,构建绿心现代治理体系。
坚持多规合一:建立以绿心规划为统领、以绿心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坚持实事求是:结合绿心生态禀赋和功能定位,合理划定绿心范围和分区界线,精准实施分区管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坚持协调有序:强化区域协同,构建跨区域、多层级、多元化协同机制;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形成城乡一体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
(三)发展定位
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探索大型复杂低山丘陵地区生态品质提升路径,打造世界级生态保值增值样板;
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保护与传承湖湘文脉,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打造“两山”理论的实践基地、绿色创新发展的典型示范、长株潭一体化的展示窗口;
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共享空间: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构建中国式城乡融合发展典范。
(四)保护发展目标
2035年目标:长株潭三市的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建成,绿色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得到全面保护,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转型发展制度样板,成为“两山”理论重要实践地,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共享空间。
2050年目标:长株潭有别于其他城市群的重要特征更加突显,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绿心生态系统逐渐演替为稳定的顶级群落,绿心“保值增值”得到全面实现,成为世界级生态保值增值样板、国际化绿色产业创新标杆和中国式城乡融合发展典范。
(五)保护发展模式
生态优先,系统保护: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洲系统修复,塑造多层级公园体系。
创新驱动,生态赋能: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构建“中央客厅”绿色经济体系。探索生态产业化模式,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蓝绿融合,弹性适应:合理优化城乡格局,构建“功能复合、多元联动”的蓝绿空间生态网络体系。
协同融通,共商共建: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打破行政壁垒和制度藩篱,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完善跨行政区域、多层级共商共治的生态治理框架。
第三部分:实施路径(第三至第十章)
(一)第三章:优化保护发展格局
生态保护格局:构建“一核四廊三楔十脉”生态空间结构。“一核”为湖南长沙石燕湖省级森林公园-湖南湘潭昭山省级森林公园-湖南株洲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绿核;“四廊”包括以坪塘-昭山-石燕湖-云峰湖东西向生态林带和易俗河-法华山-石燕湖-跳马南北向生态林带组成十字型的两条青山绿廊,以及湘江、浏阳河两条绿水连廊;“三楔”基于湖南长沙石燕湖省级森林公园-高云郊野公园、马鞍山-九郎山、寨子岭-虎形山-凤形山,构建从生态绿核延伸至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城区的三条生态山体绿楔;“十脉”为绿心内官桥湖撇洪渠、圭塘河、双溪港、蔡家港、仙人河、龙母河(白石港)、紫荆河(向东渠)、王家晒渠、朝阳渠、白泉河等十条水系及两岸缓冲区构成的生态水脉。
功能结构:打造“一核四片五组团”。“一核”为生态核心区;“四片”为森林康养、亲水休闲、生态田园观光、科普游憩四大主题片区;“五组团”为暮云-南托、同升-金屏、岳塘-昭山、白泉-黄家湾及石峰-云龙融城组团。
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301.35平方公里,其中湘潭市 83.14 平方公里)严格生态保护,除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洲)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林相提质改造、符合核心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的乡村振兴、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整治和空心房整治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融合发展区(228.44平方公里,其中湘潭市52.88平方公里)严禁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禁止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和其他建设项目。
(二)第四章:筑牢保护发展底线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28.2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全部划入核心保护区,包括3个省级森林公园及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严禁擅自调整。
生态廊道管控:构建三级廊道体系。一级廊道的十字青山绿廊宽度不小于1200米,湘江、浏阳河绿水连廊沿防洪堤外扩不小于100米;二级廊道的三楔绿廊管控宽度不小于100米,10条水脉以水系河堤外扩10-30米;三级廊道对交通防护绿地宽度执行5-30米要求。
其他底线管控:严格河湖管理范围保护,实现规划期末河湖水面率6.17%(32.71平方公里)不缩减;加强耕地保护,至2035年核心保护区耕地与绿心内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三)第五章:提升生态本底品质
青山:严格山体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矿山修复提质,防治地质灾害。强化森林保护,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加强林草有害生物治理。科学增绿复绿,提升森林质量。
绿水:严格河湖水域空间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开展水资源调蓄建设。联通河湖水系,开展水环境污染整治,加强排污许可管理。
蓝天: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
净土: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土壤环境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快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强化污染地块信息披露与联合治理。
提升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廊道断点,保护生物重要栖息地,治理入侵和有害物种。
(四)第六章:塑造特色风貌
总体景观风貌:构建“两区六类”构架,乡村风貌区分为田园生态和山地丘陵两类,城镇风貌区分现代都市、山水都市、滨江景观和生态小镇四类。
重点区域管控:滨水空间城水共融、通透明晰。临山空间显山透绿、山城协调。主要道路两厢空间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生态廊道空间连续开放、蓝绿交织。
景观眺望系统:凸显湖湘特色的两级三类眺望点。塑造俯视、仰视、平视立体景观。促进山、水、洲、城、镇互动。
湖湘特色民居:加强空间布局引导,协调建筑高度与体量,塑造湖湘特色建筑色彩,运用本土绿色建筑材料,加强庭院的设计引导。
(五)第七章: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壮大生态农林产业:构建现代化农林产业体系,形成“山上有林、山腰有果、山下有花”的生态农林产业格局。做强花卉苗木业、发展生态种养业、壮大生态林业、实施品牌振兴计划。
构建“多旅融合格局”:促进农(林)旅融合,促进会旅融合,促进文旅融合,促进体旅融合,促进康旅融合。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联动湘江两岸创新发展。建设湘江科教走廊,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联动高校、科创平台、园区及龙头企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提升。
布局发展未来产业:联动周边园区,发展未来产业。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天心经开区和岳塘经开区,布局干细胞、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未来场景应用,发展生命科技、生物制造和大健康产业。
(六)第八章: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综合交通互联:构建高效快捷的轨道交通格局、完善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网络、创新生态协同的交通建设模式、营建互通共享的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品质多元的水上交通系统、发展绿色低碳的智慧交通新业态。
市政设施共建:建设“节约优先、全域统筹”的供水体系、构建覆盖全域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安全绿色、智慧可靠”的电力体系、建设“多源互补、互联互通”的燃气供应体系、建设高标准共享的环境基础设施、高标准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分区分类噪声防治设施。
韧性安全共保:构建综合防灾安全韧性体系、完善主要防灾减灾设施空间布局。
(七)第九章:促进公共服务城乡统筹
统筹布局高品质公共服务:构建区域服务功能完善、城乡设施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科研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运动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
严格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构建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加大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加强历史建筑的认定与保护,加强历史环境要素、珍贵地质遗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保护,划定文化保护控制线。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构建“三区四廊道”全域文旅发展格局。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至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类型丰富的全域公园体系,包括绿心中央公园、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群、公园绿地。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森林”的公园景观结构;营建15分钟生活圈内多层级多场所的自然环境。
打造“一厅一道一园”:“一厅”为湖湘绿厅,以“一眼看三市,三市一座城”的理念,规划建设湖湘绿厅,打造湖湘特色、与山形地景共存的融城标志性建构筑物。“一道”为生态绿道,按照“生态景观化、绿心景区化、绿道为牵引、群众可共享”的理念,规划建设绿道网,串联昭山风景名胜区、仰天湖国际峰会中心、三界碑等核心节点。“一园”为绿心国家植物园。选取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立地条件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创建长株潭绿心国家植物园。
(八)第十章:推进规划有效实施
加强领导,压实责任: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绿心保护工作,长株潭三市人民政府和涉及绿心的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行绿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夯实重大项目支撑:构建生态、融城、民生、产业、信息化建设等类型项目,共计40个近期项目库。
落实“一张图”全过程管理: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建立以绿心规划为统领、绿心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建立“一网覆盖、一网通办”的规划实施信息化系统。
创新政策:创新土地政策,推进绿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点状供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等相关政策,建立规划“留白”机制,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制度;优化保护管理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保护监督机制,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社会公众监督;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开展绿心要素一体化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促进市场经济要素在绿心内自由流动。
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推动绿心高水平保护
——湘潭市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事务中心解读《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
绿心保护是事关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殷殷嘱托。今年4月7日,《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正式印发。根据规划,长株潭三市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湖湘特色,加强绿心保护,发挥生态源地、生态屏障和生态融通功能,加快实现保值增值,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美丽中部新名片,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共享空间。
近日,湘潭市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事务中心就《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相关问题,接受全媒体记者专访。
问:为什么对原有绿心规划进行优化调整?
答:2011年3月,习近平视察湖南时指出,建立生态绿心,是保值增值的,是长株潭与其他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区别;湖南保护好这个生态绿心,50年后将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2022年,国家批复的《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都市圈生态绿心”。2024年6月,国务院《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求,“支持长株潭生态绿心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模式”。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长株潭生态绿心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省级组织修订了《湖南省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和《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在长株潭生态绿心多年先行先试的实践基础上重构制度、重塑模式、重新出发,积极探索完善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大尺度空间生态保护和城乡融合的新制度,打造“两山”理论的实践地、长株潭一体化的标志地。
问:《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对绿心范围进行了哪些优化调整?
答:根据生态价值和开发强度评价,按以下规则对绿心范围边界进行了优化:一是涉及建成区或产业园区,按照主要交通线,或者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二是农村地区,按照村庄行政边界线,或者山体、水系等自然边界划定。据此优化后,绿心总面积比上一版规划增加1.47平方公里,达529.79平方公里(其中长沙309.46平方公里,株洲84.31平方公里,湘潭136.02平方公里)。林地、耕地、永农、水域占比分别提高1.34、0.10、0.56、0.5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1.42个百分点,开发强度、城镇开发边界占比分别减少2.52、4.96个百分点。
问:《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对绿心分区管控做了哪些调整?
答:为落实《湖南省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要求,根据生态价值和开发强度评价,参照国家自然保护地功能区做法,将绿心的禁开区、限开区、控建区三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和融合发展区两区。核心保护区面积301.35平方公里,其中湘潭83.14平方公里;融合发展区面积228.44平方公里,其中湘潭52.88平方公里。坚持“多规合一”,在管控分区空间上,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保持一致,与各类生态刚性管控要素的空间范围坐标统一;在管控规则上,实施分区、分类管控,核心保护区实行“正面清单+约束指标”、融合发展区实行“负面清单+约束指标”管控制度。
问:为贯彻落实《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湘潭市将开展哪些工作?
答:完善规划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的基础上,一是完善绿心保护政策措施。配合省级开展绿心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配合省级制定绿心城乡建设风貌管控导则、绿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方案、绿道建设导则、美丽庭院建设规范和农村住房设计图集等建设导则体系,为绿心地区绿色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强化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快实现绿心各专项规划“一张图”管理,统筹协调抓好规划落地,推动规划涉及湘潭市的各项工作任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
严格绿心管控。坚决落实新版绿心法规要求,对生态绿心地区实施全方位监管。一是加强绿心土地使用违规行为管控机制。明确绿心保护责任,定期巡查巡护,及时掌握绿心动态,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二是落实绿心执法职责。明确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相关部门的执法责任,强力查处绿心地区土地使用违法违规行为,责令有关责任主体限期修复治理,恢复生态。三是实施绿心准入审批制度。按省级制定出台的绿心地区项目准入管理办法以及准入项目指导性清单,对湘潭市绿心地区建设项目进行精准把控。
推动产业提质。大胆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构建多旅融合格局、壮大生态农林产业,助力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一是加快推进绿心范围及周边产业园区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湘江科教走廊、湘江科学城、长株潭临园、临江融城片区以及湘江新区九华新片区重要节点区位优势,依托战略规划积极争取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高端创新平台在区内落地,并联动产学研创新发展,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未来产业。二是全面提升融合发展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快推进区内现有园区产业升级基础上,依托昭山风景名胜区、盘龙大观园、城市海景水上乐园等4A级景区和法华山森林公园、金霞山森林公园、仰天湖公园等特色景点为载体,形成以都市休闲、文化体验、亲子游玩等为特色内容的文旅消费引流高地,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大力发展与绿心生态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生态农林业,充分利用绿心地区自然优势,发展特色花卉苗木、果蔬种植、林下经济、生态水产养殖、都市农业,发展以零排放技术为核心的生态种养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配套发展农业休闲、观光等优质项目,提升绿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重点项目。按照省级统一规划,协同长沙、株洲加快推进绿心项目建设。一是共建湖湘绿厅。与长沙、株洲共同在三市交汇处建设融山形地景、具湖湘特色、展同城理念的标志性构筑物,打造绿色转型发展集中展示区,牵头建设好玉屏峰项目。二是配合建设生态绿道。结合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串联三市重要文旅资源为目的,规划布局并分期建设生态绿道,带动绿道沿线周边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重点承载马拉松赛事、山野徒步、慢跑骑行、康养健身、生态游览等功能。三是加快推进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仰天湖国际峰会中心项目建设。四是加快设置好绿心保护标志。按省级统一部署完成绿心界桩、界牌、宣传立柱建设工作,对绿心核心保护区界线进行明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