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未来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的重点方向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3-28 点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发展?怎样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要点如下↓0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
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
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02.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
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
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03.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
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03.十大关键产业
 
 
1商业航天
定义: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航天技术研发、制造、发射及应用的战略性产业,以市场化竞争降低航天成本,推动技术普及与商业化
市场: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达368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1.1万亿美元。中国商业航天2024年火箭发射68次,成功率97%,其中民营火箭贡献12次,2023年市场规模6582.2亿元,主要集中在导航与位置服务、卫星通信和发射服务等领域。
产业链:涵盖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太空旅游等多个领域,产业链分为上游(技术研发)、中游(制造与发射)和下游(应用与运营)。
区域布局:北京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最为完备,形成了“南箭北星”的格局;上海则重点发展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海南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推动产业链发展。
2低空经济
定义:以低空空域(真高1000米以下)飞行活动为牵引,涵盖航空器研发、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与安全监管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政策支持:自2021年被纳入国家规划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及,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市场:低空经济产业辐射面广,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4.6亿元。
应用场景:包括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低空旅游、城市管理、电力巡检、教育培训、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等。
产业链:分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航空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四大板块。
3生物制造
定义: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通过DBTL循环(Design-Build-Test-Learn)开发菌株,生产生物基材料、燃料及药物的绿色制造模式。
技术路线:以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为基础,通过微生物菌株构建(DBTL循环)、生物基材料制备、生物炼制与生物过程工程等技术实现产品生产。
产业分类:包括生物制药(细胞与基因治疗、重组蛋白等)、生物化工(大宗化合物生产)、食品行业(食品添加剂等)、生物燃料等。
市场:中研普华预测2025年中国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易凯资本测算2023年市场规模接近4200亿元,预计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约17%,2033年将接近2万亿元。
4量子科技
定义:涵盖量子计算(超导/光量子路线)、通信(量子密钥分发)、量子测量三大领域。
应用场景:量子计算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投资组合优化、药物研发的分子模拟加速、供应链优化、人工智能的复杂计算问题解决等;量子通信用于信息安全保障,如政务网络、金融信息等;量子精密测量则用于导航定位精度提升、地质勘探等。
产业链:上游包括核心器件与材料、环境支撑与测控系统、基础光电元器件;中游有整机制造、软件开发、网络建设与运营;下游涵盖量子云平台、行业应用企业及终端应用。
5具身智能
定义:通过机器人等实体载体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产业链:分为硬件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厂商和企业服务及应用场景三部分,上游提供硬件基础,中游是技术核心,下游涵盖多种应用场景。
发展趋势:正从实验探索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转变,未来将实现“一脑多形”“一机多用”,适应多样化场景需求,在军事、医疗、教育等领域有望取得突破。
66G
定义: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核心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网络,实现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相比5G在关键性能指标上有显著提升。
技术突破:包括空天地一体化组网、人工智能原生网络、太赫兹与可见光通信、数字孪生网络等。
应用场景:广泛覆盖交通、制造、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如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云协同决策、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物流与空中交通控制等。
产业链:涵盖基础设施层、网络服务层、应用生态层三大环节。
7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定义:以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为基础,深度融合自动驾驶、车联网、OTA等智能化能力的下一代汽车形态,旨在实现“双碳”目标与交通效率革命的协同发展。
市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400万辆,中国占比超60%,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美元;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5%,2025年销量预计突破1500万辆。
技术路线:包括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插电混动等。
产业链:上游有三电系统、智能硬件;中游是整车制造和软件服务;下游涵盖补能网络和后市场。
8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
技术突破:芯片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手机集成专用处理器提升性能,AI PC则通过集成NPU和高性能处理器实现大模型的高效运行;算法与模型上,AI手机实现自主感知等特性,AI PC优化用户体验;软硬件协同上,相关技术提升了设备的各方面表现。
市场:预计到2025年,AI手机出货量将达3.8亿部,AI PC出货量将达4800万台,2028年AI PC将占个人电脑出货量的60%。
代表企业:全球主要厂商包括苹果、三星、华为等,国内厂商如荣耀等也在积极布局。
9智能机器人
定义:涵盖工业、服务、特种等多个领域,能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贴心服务或完成危险任务,广泛应用将重塑各行业生产和服务模式。
市场:全球智能机器人市场2022年超500亿美元,预计2024年超660亿美元;中国2021年市场规模839亿元人民币,2024年预计达251亿美元。
产业链:上游包括智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多个领域。
10智能制造装备
定义: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集成多种先进技术的新型工业设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载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定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
核心领域:包括智能生产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
产业链:上游有核心部件和工业软件;中游是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行业,并延伸至设备远程运维等服务。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未来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的重点方向

2025-03-2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发展?怎样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要点如下↓0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
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
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02.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
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
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03.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
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03.十大关键产业
 
 
1商业航天
定义: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航天技术研发、制造、发射及应用的战略性产业,以市场化竞争降低航天成本,推动技术普及与商业化
市场: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达368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1.1万亿美元。中国商业航天2024年火箭发射68次,成功率97%,其中民营火箭贡献12次,2023年市场规模6582.2亿元,主要集中在导航与位置服务、卫星通信和发射服务等领域。
产业链:涵盖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太空旅游等多个领域,产业链分为上游(技术研发)、中游(制造与发射)和下游(应用与运营)。
区域布局:北京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最为完备,形成了“南箭北星”的格局;上海则重点发展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海南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推动产业链发展。
2低空经济
定义:以低空空域(真高1000米以下)飞行活动为牵引,涵盖航空器研发、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与安全监管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政策支持:自2021年被纳入国家规划后,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及,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市场:低空经济产业辐射面广,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0644.6亿元。
应用场景:包括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低空旅游、城市管理、电力巡检、教育培训、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等。
产业链:分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航空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四大板块。
3生物制造
定义: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通过DBTL循环(Design-Build-Test-Learn)开发菌株,生产生物基材料、燃料及药物的绿色制造模式。
技术路线:以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为基础,通过微生物菌株构建(DBTL循环)、生物基材料制备、生物炼制与生物过程工程等技术实现产品生产。
产业分类:包括生物制药(细胞与基因治疗、重组蛋白等)、生物化工(大宗化合物生产)、食品行业(食品添加剂等)、生物燃料等。
市场:中研普华预测2025年中国生物制造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易凯资本测算2023年市场规模接近4200亿元,预计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约17%,2033年将接近2万亿元。
4量子科技
定义:涵盖量子计算(超导/光量子路线)、通信(量子密钥分发)、量子测量三大领域。
应用场景:量子计算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投资组合优化、药物研发的分子模拟加速、供应链优化、人工智能的复杂计算问题解决等;量子通信用于信息安全保障,如政务网络、金融信息等;量子精密测量则用于导航定位精度提升、地质勘探等。
产业链:上游包括核心器件与材料、环境支撑与测控系统、基础光电元器件;中游有整机制造、软件开发、网络建设与运营;下游涵盖量子云平台、行业应用企业及终端应用。
5具身智能
定义:通过机器人等实体载体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产业链:分为硬件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厂商和企业服务及应用场景三部分,上游提供硬件基础,中游是技术核心,下游涵盖多种应用场景。
发展趋势:正从实验探索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转变,未来将实现“一脑多形”“一机多用”,适应多样化场景需求,在军事、医疗、教育等领域有望取得突破。
66G
定义: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核心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网络,实现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相比5G在关键性能指标上有显著提升。
技术突破:包括空天地一体化组网、人工智能原生网络、太赫兹与可见光通信、数字孪生网络等。
应用场景:广泛覆盖交通、制造、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如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云协同决策、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物流与空中交通控制等。
产业链:涵盖基础设施层、网络服务层、应用生态层三大环节。
7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定义:以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为基础,深度融合自动驾驶、车联网、OTA等智能化能力的下一代汽车形态,旨在实现“双碳”目标与交通效率革命的协同发展。
市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400万辆,中国占比超60%,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美元;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5%,2025年销量预计突破1500万辆。
技术路线:包括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插电混动等。
产业链:上游有三电系统、智能硬件;中游是整车制造和软件服务;下游涵盖补能网络和后市场。
8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
技术突破:芯片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手机集成专用处理器提升性能,AI PC则通过集成NPU和高性能处理器实现大模型的高效运行;算法与模型上,AI手机实现自主感知等特性,AI PC优化用户体验;软硬件协同上,相关技术提升了设备的各方面表现。
市场:预计到2025年,AI手机出货量将达3.8亿部,AI PC出货量将达4800万台,2028年AI PC将占个人电脑出货量的60%。
代表企业:全球主要厂商包括苹果、三星、华为等,国内厂商如荣耀等也在积极布局。
9智能机器人
定义:涵盖工业、服务、特种等多个领域,能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贴心服务或完成危险任务,广泛应用将重塑各行业生产和服务模式。
市场:全球智能机器人市场2022年超500亿美元,预计2024年超660亿美元;中国2021年市场规模839亿元人民币,2024年预计达251亿美元。
产业链:上游包括智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多个领域。
10智能制造装备
定义: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集成多种先进技术的新型工业设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载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定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
核心领域:包括智能生产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
产业链:上游有核心部件和工业软件;中游是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行业,并延伸至设备远程运维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