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北京布局六大领域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3-28 点击:

2024年“未来产业”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亦同步发文《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各地纷纷制定具体规划,加速未来产业落地生根。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北京将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实施110项工作要点,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产业发展态势逐步清晰

未来产业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

顾瑾栩介绍,2023年9月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系统布局了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一年多来,在全市相关部门、各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发展态势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

据悉,北京市级层面围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构建“1+20+N”政策体系,在1个总纲性实施方案基础上,已在6G、脑机接口、新型储能等15个领域推出38项精准政策措施,不断开辟原子级制造等新的领域。通过市区两级政策“双螺旋”协同机制,让创新势能层层传导、全域共振。

“围绕未来产业从孕育到壮大,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发展轨迹,已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2024年以来新增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在氢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布局重大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部市共建,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等领域建设了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顾瑾栩介绍。

同时,打造产业全周期资本体系。构建“政府资金引导+基金领航+金融护航”的资本赋能体系。截至2025年3月中旬,8支新设市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84个未来产业项目,占已出资项目的56%。

不断扩大未来产业集聚版图。按照2个主要产业发展区和若干其他区的“2+N”模式进行产业布局,鼓励良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形成一些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区。

顾瑾栩表示,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为全球首个实现连续攀登大高差阶梯的人形机器人,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在京发布,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获批上市,北京量子院团队创百公里量子直接通信速率世界纪录,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国内民企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大关,3735辆氢能车辆逐步构建绿色运输动脉。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2025年,北京将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实施110项工作要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标志性成果、强化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顾瑾栩表示。

在未来信息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在多模态、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类脑计算、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场景应用,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打造海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北京6G实验室,率先推动6G关键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高水平举办全球6G发展大会。支持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器件与材料等领域重大产品创新。持续推动8英寸和12英寸硅光量产线建设。建设元宇宙地标式应用场景,打造光场平台、动作捕捉、科幻专利池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

在未来健康领域,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不同赛道技术攻关和临床验证,前瞻布局多组学检测、AI大模型、DNA存储等前沿技术研发方向,加速推动CAR-T药物、干细胞药物等新产品上市。加快高水平产业园区和CDMO平台建设。加速推动脑机接口产品创制和场景应用。推进平谷区、昌平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国食合创合成生物育新基地建设,开展菌株改造、微生物蛋白等技术攻关和中试熟化,在重点应用领域落地一批创新产品。

在未来制造领域,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搭建机器人技术验证测试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平台,加快仿生人脸、灵巧手等产品研制。建设具身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开展具身智能系统“大工厂”虚拟仿真计算攻关。构建百万级具身智能数据集,推动“天工”本体和“开物”具身智能大脑2个母平台开源开放。高水平举办机器人马拉松、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世界机器人大会。进一步规范完善自动驾驶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与“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动“双智”城市4.0阶段建设,持续推动交通场站、知名景区等重点场景开放。统筹推进国家自动驾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在未来能源领域,推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海淀苏家坨未来能源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形成特色发展模式与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氢能领域重大示范应用,持续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高标准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优化加氢站建设布局。加快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双升级,围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储能安全等领域布局中试验证平台。培育碳捕集封存利用产业。

在未来材料领域,推动超宽禁带半导体和超导材料底层技术攻关,加强超导材料科技攻关及应用,边研发边转化;瞄准氧化镓产业链中衬底制备和外延环节,重点提升氧化镓4寸衬底量产工艺能力。加快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新材料融合创新,加快AI赋能新材料典型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

在未来空间领域,加快可重复使用火箭关键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推进朱雀三号等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研制,打造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平台。推动建设新型空间基础设施,加速商业星座组网运营。围绕太空飞船、天基算力等前沿领域,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实施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贴费。加强低空技术产业创新引领,推动延庆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支持低空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研制,推动氢能通用飞机与吨级货运无人机发展,加快建设低空管理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

未来产业的发展是一场关乎长远的战略布局,也是一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探索征程。2025年,北京在六大领域实施的110项工作要点,不仅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更是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举措。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北京布局六大领域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2025-03-2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4年“未来产业”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亦同步发文《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各地纷纷制定具体规划,加速未来产业落地生根。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北京将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实施110项工作要点,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产业发展态势逐步清晰

未来产业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

顾瑾栩介绍,2023年9月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系统布局了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一年多来,在全市相关部门、各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发展态势逐步清晰,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不断涌现。

据悉,北京市级层面围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构建“1+20+N”政策体系,在1个总纲性实施方案基础上,已在6G、脑机接口、新型储能等15个领域推出38项精准政策措施,不断开辟原子级制造等新的领域。通过市区两级政策“双螺旋”协同机制,让创新势能层层传导、全域共振。

“围绕未来产业从孕育到壮大,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发展轨迹,已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2024年以来新增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在氢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布局重大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部市共建,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等领域建设了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顾瑾栩介绍。

同时,打造产业全周期资本体系。构建“政府资金引导+基金领航+金融护航”的资本赋能体系。截至2025年3月中旬,8支新设市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84个未来产业项目,占已出资项目的56%。

不断扩大未来产业集聚版图。按照2个主要产业发展区和若干其他区的“2+N”模式进行产业布局,鼓励良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形成一些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区。

顾瑾栩表示,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为全球首个实现连续攀登大高差阶梯的人形机器人,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在京发布,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获批上市,北京量子院团队创百公里量子直接通信速率世界纪录,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国内民企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大关,3735辆氢能车辆逐步构建绿色运输动脉。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2025年,北京将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六大领域实施110项工作要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标志性成果、强化应用场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顾瑾栩表示。

在未来信息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在多模态、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类脑计算、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场景应用,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打造海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北京6G实验室,率先推动6G关键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高水平举办全球6G发展大会。支持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器件与材料等领域重大产品创新。持续推动8英寸和12英寸硅光量产线建设。建设元宇宙地标式应用场景,打造光场平台、动作捕捉、科幻专利池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

在未来健康领域,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不同赛道技术攻关和临床验证,前瞻布局多组学检测、AI大模型、DNA存储等前沿技术研发方向,加速推动CAR-T药物、干细胞药物等新产品上市。加快高水平产业园区和CDMO平台建设。加速推动脑机接口产品创制和场景应用。推进平谷区、昌平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国食合创合成生物育新基地建设,开展菌株改造、微生物蛋白等技术攻关和中试熟化,在重点应用领域落地一批创新产品。

在未来制造领域,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搭建机器人技术验证测试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平台,加快仿生人脸、灵巧手等产品研制。建设具身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开展具身智能系统“大工厂”虚拟仿真计算攻关。构建百万级具身智能数据集,推动“天工”本体和“开物”具身智能大脑2个母平台开源开放。高水平举办机器人马拉松、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世界机器人大会。进一步规范完善自动驾驶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与“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动“双智”城市4.0阶段建设,持续推动交通场站、知名景区等重点场景开放。统筹推进国家自动驾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在未来能源领域,推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海淀苏家坨未来能源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形成特色发展模式与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氢能领域重大示范应用,持续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高标准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优化加氢站建设布局。加快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双升级,围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储能安全等领域布局中试验证平台。培育碳捕集封存利用产业。

在未来材料领域,推动超宽禁带半导体和超导材料底层技术攻关,加强超导材料科技攻关及应用,边研发边转化;瞄准氧化镓产业链中衬底制备和外延环节,重点提升氧化镓4寸衬底量产工艺能力。加快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新材料融合创新,加快AI赋能新材料典型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

在未来空间领域,加快可重复使用火箭关键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推进朱雀三号等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研制,打造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平台。推动建设新型空间基础设施,加速商业星座组网运营。围绕太空飞船、天基算力等前沿领域,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实施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贴费。加强低空技术产业创新引领,推动延庆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支持低空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研制,推动氢能通用飞机与吨级货运无人机发展,加快建设低空管理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

未来产业的发展是一场关乎长远的战略布局,也是一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探索征程。2025年,北京在六大领域实施的110项工作要点,不仅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更是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举措。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