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05 点击:

  2020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创建以内循环为基础、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针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对之前中国实施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的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是对当前世界形势作出的科学研判,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制造业转型发展也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内容。
 
  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1.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国内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需要稳定需求,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加快国产化和国内产业链重构的进程,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和落地,合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继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由政府规划主导和落地一批产业基础设施改造,要素基础设施更新和扩张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大要素基础设施保障和供给。
 
  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产业政策的战略引导作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2.以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塑产业链
 
  3.以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经济循环
 
  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制造业需要不断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给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持续动能。
 
  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性作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壮大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聚力推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核心零部件的设计与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设立专门的国家制造业关键技术研发基金,推动开展一批技术攻关的大项目与大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创新能力,可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作为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平台,由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协同推进项目攻关,同时加强制造业关键技术研发人才的战略储备。
 
  第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布局具有市场潜力的关键技术,通过创新链上各主体的深度纵向合作,加速新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进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和交易体系,优化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潜力,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成长。依托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制造业领域投融资机制,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给予关键技术产业化足够的金融支持。
 
  第三,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势能。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我国制造业应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以本土物联网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协同国家实验室与上游“隐形冠军”推进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化建设,抢占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标准高地。此外,还应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中关键数字技术研究与咨询服务企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4.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制造业比重
 
  在工业化中后期,知识、品牌、组织管理等服务中间投入占比逐渐提升,不仅传统制造业的投入和产出端服务的比例开始增加,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也逐渐壮大。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时需要因势利导,协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首先,壮大东部地区制造服务业规模。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为首要目标,主动嵌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中知识密集度高、制造复杂度高、附加值高的环节,加大设计、研发、营销等生产性服务投入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同时,壮大研发设计、仓储物流、战略咨询、金融服务、工业软件等制造服务业的规模,形成全产业链的制造服务业布局。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载体,为城市群内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性服务,同时积极对接全国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制造业集群,提升制造服务业的辐射能级。
 
  其次,提升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与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导向下,强化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禀赋条件较好的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以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为主要抓手,推动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引导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数据存储、仓储物流等环节向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有序转移。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东北城市群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制造业向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
 
  最后,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优化制造业对外投资布局。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利用对外投资的纽带畅通制造业产业循环,促进制造业稳增长。借鉴东部地区成熟园区的建设经验,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对外投资,提升中国优质产品、服务乃至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2023-01-05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0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创建以内循环为基础、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针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对之前中国实施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的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是对当前世界形势作出的科学研判,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制造业转型发展也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内容。
 
  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1.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国内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需要稳定需求,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加快国产化和国内产业链重构的进程,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和落地,合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继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由政府规划主导和落地一批产业基础设施改造,要素基础设施更新和扩张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大要素基础设施保障和供给。
 
  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产业政策的战略引导作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2.以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塑产业链
 
  3.以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经济循环
 
  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制造业需要不断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给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持续动能。
 
  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性作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壮大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聚力推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核心零部件的设计与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设立专门的国家制造业关键技术研发基金,推动开展一批技术攻关的大项目与大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创新能力,可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作为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平台,由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协同推进项目攻关,同时加强制造业关键技术研发人才的战略储备。
 
  第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布局具有市场潜力的关键技术,通过创新链上各主体的深度纵向合作,加速新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进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和交易体系,优化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潜力,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成长。依托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制造业领域投融资机制,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给予关键技术产业化足够的金融支持。
 
  第三,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势能。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我国制造业应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以本土物联网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协同国家实验室与上游“隐形冠军”推进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化建设,抢占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标准高地。此外,还应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中关键数字技术研究与咨询服务企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4.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制造业比重
 
  在工业化中后期,知识、品牌、组织管理等服务中间投入占比逐渐提升,不仅传统制造业的投入和产出端服务的比例开始增加,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也逐渐壮大。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时需要因势利导,协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首先,壮大东部地区制造服务业规模。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为首要目标,主动嵌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中知识密集度高、制造复杂度高、附加值高的环节,加大设计、研发、营销等生产性服务投入在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比重,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同时,壮大研发设计、仓储物流、战略咨询、金融服务、工业软件等制造服务业的规模,形成全产业链的制造服务业布局。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载体,为城市群内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性服务,同时积极对接全国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制造业集群,提升制造服务业的辐射能级。
 
  其次,提升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与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导向下,强化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禀赋条件较好的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以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为主要抓手,推动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引导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数据存储、仓储物流等环节向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有序转移。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东北城市群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制造业向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
 
  最后,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优化制造业对外投资布局。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利用对外投资的纽带畅通制造业产业循环,促进制造业稳增长。借鉴东部地区成熟园区的建设经验,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对外投资,提升中国优质产品、服务乃至标准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