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江门: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12-08 点击: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无疑牵动着很多人的目光。这是我省产业发展上的一件大事,江门正努力奏响着这首雄伟的进行曲。
 
    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以全新理念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形成优势聚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事实上,这一工程的提出,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紧密相关,就是广东在珠海、江门布局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时之间,全省的目光投射在此。熟悉政情的人都知道,在省委、省政府的层面来统筹谋划,足见这个大型产业园的战略地位多么重要,其不仅事关江门,更事关全省。
 
    据了解,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接近1400平方公里,可新增连片开发面积约600多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近250平方公里,是大湾区唯一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优质载体。其面积差不多接近深圳全市陆地面积的七成,发展空间和潜力,可谓巨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产业园的建设,既决定了江门未来的发展高度,也将深刻影响珠江西岸发展的未来。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培育产业的母体。中国数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水平的产业园区,一定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增长极。经过多年发展,江门省级产业园已经实现三区四县全覆盖,但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质量,是江门人更高期待与热望。
 
    白纸之上绘新图,谋定后动开新局。一段时间以来,江门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同时与国内一流高校、高端智库机构等加强合作交流,系统思考谋划大型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布局、高端规划、建设模式和路径等问题,“园区再造”的具体部署也逐渐成形。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战略定位为“三面向一示范”,即:面向全球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发展新平台;面向珠西粤西辐射带动区域均衡发展的新支点;高水平区域协同发展新示范,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三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兼顾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产业规模实现跨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引擎,为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赋予强大动能。到2035年,建立起综合实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再造一个江门”,带动江门市经济发展能级量级快速提升,塑造珠江西岸产业“脊梁”。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引进项目845个,总投资额4686亿元。已建成项目455个,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115亿元;其中,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兼顾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合计1715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比约81%)。在建项目276个,计划总投资额1365亿元(超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额700亿元);签约项目114个,计划总投资785.21亿元。
 
    黄茅海上,钢铁巨龙蜿蜒于上,连接江珠两地。未来,一个大型产业园区将在这里崛起,深刻改变西岸产业格局。
 
    组团
 
    对于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江门显然颇具匠心。最令人瞩目的一点是全会正式提出了大型产业集聚区“组团发展、分步实施”的思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明确了北、东、南三大组团的发展侧重点。其中,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建设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探索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共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示范区。
 
    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沿沈海高速走廊布局,推动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打造国际化特色产业新城,面积约618.70平方公里,包括蓬江产业园、深江产业园、银洲湖纸业基地、台山工业新城、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鹤山工业城六个片区。
 
    2016年,工信部批复同意建设中欧(江门)合作区,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欧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作为其中的核心区,鹤山工业城逐渐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与智能家电产业、先进材料与前沿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创维、世运、得润、富华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投产。10月底,位于鹤山工业城的联东U谷·鹤山国际企业港一期项目正式开园,同一时间,二期项目宣布动工,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摘牌、当年动工”。联东U谷·鹤山国际企业港开园,将把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招商引资工作推上新台阶。
 
    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了用好合作区这一对外合作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江门要按照工信部工作部署,加快完善北组团合作区发展规划,建设好国家对欧合作重大平台。以此为目标,一系列推进园区建设的举措即将推出。一方面是“引进来”,欧盟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有望在江门加快落地。全会提出,要探索引入欧盟园区运营理念、专业团队共建园区联盟,积极引进欧盟研发机构,建设一批获欧盟认可的检验检测实验室,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准认证等领域对接衔接。引入欧盟优质教育资源,高标准建设鹤山职教园区,打造国际化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规划建设欧企服务中心、创业中心,打造欧洲特色风情小镇,为欧盟科学家、工程师及企业人员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建设国际化特色产业新城。一方面“走出去”,主动对接欧盟国家,打造良好合作环境。江门提出,要主动承担中欧合作重点任务,承办高端峰会、高端论坛,加强与欧盟国家在绿色经济、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机械装备等产业合作。加快珠西物流中心建设,适时开通中欧班列和东南亚货运铁路班列。
 
    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沿深中通道中开高速走廊布局,与深圳共建特色合作产业园,在促进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中做出示范,面积481.21平方公里,包括江门国家高新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含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三个片区。
 
    全会提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探索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例如,轨道交通产业园依托龙头企业中车广东,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是经省政府确认保留的化工园区之一,已有芳源环保、巴德富等链主企业落户,将与深圳的新材料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组团发展等。
 
    紧抓“深中通道”重大机遇,江门将全方位对接深圳,加快推出对接举措和工作清单,形成学习深圳、借鉴特区、错位发展的生动局面。
 
    按照部署,江门将探索建设深江合作区,推动经济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安全应急与环保、新材料等战略产业集群。
 
    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沿黄茅海跨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布局,依托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协同港澳发展的黄金腹地,面积约295.07平方公里,包括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滨海新区、广海湾产业区三个片区。
 
    江港澳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三地合作既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又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机遇。截至目前,江门现存港澳企业数量3250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6.28亿美元。
 
    此次全会提出,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共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示范区。落实到行动上,首先要找准方向、搭好平台。江门计划要强化与港澳政府交流合作,与港澳企业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建立广泛联络机制,共建特色合作平台,拓展合作空间。
 
    结合发展条件和产业定位,南组团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节能环保、智能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深化金融、旅游、康养等领域合作。高标准打造产城融合优质平台,引入高品质项目和民生资源,吸引更多港澳优质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机构落户,为港澳同胞来江门发展提供更大便利、更大舞台。
 
    强调发展载体,聚焦产业空间承载,各组团将呈现出各自绚丽和精彩,构筑成大型产业集聚区的花团锦簇。
 
    谋划
 
    凡事预则立。规划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从产业园区建设规律来看,高标准的规划引领,或许在短期见不到明显的产出,但却可以为未来的发展赢得战略主动,这对土地空间弥足珍贵的大湾区来说,至关重要。
 
    在明确组团格局基础上,江门强调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宁波杭州湾新区、上海化工园区等开发建设经验,坚持规划先行、探索体制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产城融合,坚持高标准设施配套、高水准招商引资,“推动组织架构优化再造、开发模式优化再造、运营管理优化再造、产城功能优化再造”。通过“三大组团”“三个坚持”“四个统一”“四个优化再造”,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路线图”已经清晰。
 
    具体来说,要推动组织架构优化再造,借鉴“领导小组+管委会(指挥部)+开发公司”模式,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力推进。要推动开发模式优化再造,按照组团发展、分步实施的思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推动产业集聚区设施专业集成、投资集中、效益集约。要推动运营管理优化再造,成立国有开发公司,作为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运营主平台,全面参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要推动产城功能优化再造,科学做好产业、商务、居住功能分区,高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园区为目标,加快推进起步区按照“九通一平”(即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5G网络、热力管线,公共交通和场地平整)标准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为重大项目引进提供必备的硬件条件。注重提供社区化公共服务配套,适度超前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融合基础建设,引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际一流智慧产业集聚区。
 
    尤其值得注意的,产城融合将是园区再造的重要方向。当今时代,区域产业的竞争已不是一企一园的竞争,而是整个城市平台的竞争;区域之间产业的竞争也不只是比拼土地、劳动力、资金,与之配套的城市综合环境也极为关键。
 
    此次全会提出,要科学做好产业、商务、居住功能分区,高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社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国际一流智慧产业集聚区。客观而言,这正是针对江门园区实现更大发展而提出的一条宝典。以产兴城、以城育产、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必将使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迈向新阶段。
 
    在打造优质园区平台的同时,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全市将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营商环境。其中,大型产业集聚区北组团学习对标欧盟,加快建立与欧盟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对接国际商业惯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东组团学习对标深圳,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在法治化的市场环境中大胆、公平竞争。南组团学习对标港澳,积极借鉴港澳市场、贸易、金融等领域经验成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个代表着新兴与新意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正在江门人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期望中的模样。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江门: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

2021-12-0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无疑牵动着很多人的目光。这是我省产业发展上的一件大事,江门正努力奏响着这首雄伟的进行曲。
 
    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以全新理念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形成优势聚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事实上,这一工程的提出,与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紧密相关,就是广东在珠海、江门布局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时之间,全省的目光投射在此。熟悉政情的人都知道,在省委、省政府的层面来统筹谋划,足见这个大型产业园的战略地位多么重要,其不仅事关江门,更事关全省。
 
    据了解,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接近1400平方公里,可新增连片开发面积约600多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近250平方公里,是大湾区唯一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优质载体。其面积差不多接近深圳全市陆地面积的七成,发展空间和潜力,可谓巨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产业园的建设,既决定了江门未来的发展高度,也将深刻影响珠江西岸发展的未来。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培育产业的母体。中国数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高水平的产业园区,一定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增长极。经过多年发展,江门省级产业园已经实现三区四县全覆盖,但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质量,是江门人更高期待与热望。
 
    白纸之上绘新图,谋定后动开新局。一段时间以来,江门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同时与国内一流高校、高端智库机构等加强合作交流,系统思考谋划大型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布局、高端规划、建设模式和路径等问题,“园区再造”的具体部署也逐渐成形。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战略定位为“三面向一示范”,即:面向全球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发展新平台;面向珠西粤西辐射带动区域均衡发展的新支点;高水平区域协同发展新示范,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三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兼顾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产业规模实现跨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引擎,为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赋予强大动能。到2035年,建立起综合实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再造一个江门”,带动江门市经济发展能级量级快速提升,塑造珠江西岸产业“脊梁”。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引进项目845个,总投资额4686亿元。已建成项目455个,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115亿元;其中,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兼顾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合计1715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比约81%)。在建项目276个,计划总投资额1365亿元(超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额700亿元);签约项目114个,计划总投资785.21亿元。
 
    黄茅海上,钢铁巨龙蜿蜒于上,连接江珠两地。未来,一个大型产业园区将在这里崛起,深刻改变西岸产业格局。
 
    组团
 
    对于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江门显然颇具匠心。最令人瞩目的一点是全会正式提出了大型产业集聚区“组团发展、分步实施”的思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明确了北、东、南三大组团的发展侧重点。其中,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建设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探索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共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示范区。
 
    北组团主攻中欧合作,沿沈海高速走廊布局,推动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打造国际化特色产业新城,面积约618.70平方公里,包括蓬江产业园、深江产业园、银洲湖纸业基地、台山工业新城、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鹤山工业城六个片区。
 
    2016年,工信部批复同意建设中欧(江门)合作区,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欧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作为其中的核心区,鹤山工业城逐渐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与智能家电产业、先进材料与前沿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创维、世运、得润、富华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投产。10月底,位于鹤山工业城的联东U谷·鹤山国际企业港一期项目正式开园,同一时间,二期项目宣布动工,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摘牌、当年动工”。联东U谷·鹤山国际企业港开园,将把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招商引资工作推上新台阶。
 
    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了用好合作区这一对外合作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江门要按照工信部工作部署,加快完善北组团合作区发展规划,建设好国家对欧合作重大平台。以此为目标,一系列推进园区建设的举措即将推出。一方面是“引进来”,欧盟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有望在江门加快落地。全会提出,要探索引入欧盟园区运营理念、专业团队共建园区联盟,积极引进欧盟研发机构,建设一批获欧盟认可的检验检测实验室,强化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标准认证等领域对接衔接。引入欧盟优质教育资源,高标准建设鹤山职教园区,打造国际化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规划建设欧企服务中心、创业中心,打造欧洲特色风情小镇,为欧盟科学家、工程师及企业人员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建设国际化特色产业新城。一方面“走出去”,主动对接欧盟国家,打造良好合作环境。江门提出,要主动承担中欧合作重点任务,承办高端峰会、高端论坛,加强与欧盟国家在绿色经济、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机械装备等产业合作。加快珠西物流中心建设,适时开通中欧班列和东南亚货运铁路班列。
 
    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沿深中通道中开高速走廊布局,与深圳共建特色合作产业园,在促进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中做出示范,面积481.21平方公里,包括江门国家高新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含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三个片区。
 
    全会提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探索建设“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深度分工合作示范区。例如,轨道交通产业园依托龙头企业中车广东,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是经省政府确认保留的化工园区之一,已有芳源环保、巴德富等链主企业落户,将与深圳的新材料和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组团发展等。
 
    紧抓“深中通道”重大机遇,江门将全方位对接深圳,加快推出对接举措和工作清单,形成学习深圳、借鉴特区、错位发展的生动局面。
 
    按照部署,江门将探索建设深江合作区,推动经济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安全应急与环保、新材料等战略产业集群。
 
    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沿黄茅海跨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布局,依托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协同港澳发展的黄金腹地,面积约295.07平方公里,包括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滨海新区、广海湾产业区三个片区。
 
    江港澳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三地合作既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又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机遇。截至目前,江门现存港澳企业数量3250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6.28亿美元。
 
    此次全会提出,南组团主攻江港澳合作,共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示范区。落实到行动上,首先要找准方向、搭好平台。江门计划要强化与港澳政府交流合作,与港澳企业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建立广泛联络机制,共建特色合作平台,拓展合作空间。
 
    结合发展条件和产业定位,南组团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节能环保、智能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深化金融、旅游、康养等领域合作。高标准打造产城融合优质平台,引入高品质项目和民生资源,吸引更多港澳优质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机构落户,为港澳同胞来江门发展提供更大便利、更大舞台。
 
    强调发展载体,聚焦产业空间承载,各组团将呈现出各自绚丽和精彩,构筑成大型产业集聚区的花团锦簇。
 
    谋划
 
    凡事预则立。规划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从产业园区建设规律来看,高标准的规划引领,或许在短期见不到明显的产出,但却可以为未来的发展赢得战略主动,这对土地空间弥足珍贵的大湾区来说,至关重要。
 
    在明确组团格局基础上,江门强调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宁波杭州湾新区、上海化工园区等开发建设经验,坚持规划先行、探索体制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产城融合,坚持高标准设施配套、高水准招商引资,“推动组织架构优化再造、开发模式优化再造、运营管理优化再造、产城功能优化再造”。通过“三大组团”“三个坚持”“四个统一”“四个优化再造”,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路线图”已经清晰。
 
    具体来说,要推动组织架构优化再造,借鉴“领导小组+管委会(指挥部)+开发公司”模式,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力推进。要推动开发模式优化再造,按照组团发展、分步实施的思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推动产业集聚区设施专业集成、投资集中、效益集约。要推动运营管理优化再造,成立国有开发公司,作为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运营主平台,全面参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要推动产城功能优化再造,科学做好产业、商务、居住功能分区,高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园区为目标,加快推进起步区按照“九通一平”(即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5G网络、热力管线,公共交通和场地平整)标准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为重大项目引进提供必备的硬件条件。注重提供社区化公共服务配套,适度超前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融合基础建设,引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际一流智慧产业集聚区。
 
    尤其值得注意的,产城融合将是园区再造的重要方向。当今时代,区域产业的竞争已不是一企一园的竞争,而是整个城市平台的竞争;区域之间产业的竞争也不只是比拼土地、劳动力、资金,与之配套的城市综合环境也极为关键。
 
    此次全会提出,要科学做好产业、商务、居住功能分区,高标准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社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国际一流智慧产业集聚区。客观而言,这正是针对江门园区实现更大发展而提出的一条宝典。以产兴城、以城育产、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必将使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迈向新阶段。
 
    在打造优质园区平台的同时,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全市将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营商环境。其中,大型产业集聚区北组团学习对标欧盟,加快建立与欧盟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对接国际商业惯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东组团学习对标深圳,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在法治化的市场环境中大胆、公平竞争。南组团学习对标港澳,积极借鉴港澳市场、贸易、金融等领域经验成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个代表着新兴与新意的大型产业集聚区正在江门人的手上一步步走向期望中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