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规划与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与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9-02 点击:次
乡村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背景
美丽乡村与田园综合体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如何建设好、发展好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实现联动创新发展涉及到顶层设计、产业生态圈构建、重大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与运营等多行业、多要素的系统集成。当前中国城镇化路径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中央和各个地方都在出台多种政策,新型产业园建设。这里面包括各种土地性质的市场化、金融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等。
“农业旅游只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
区域经济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区域经济规划具有5大统筹功能。
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原因:
1 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
2 产业布局指向性
3 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4 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规划下的产业布局指向归类:
a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b 原料指向
c 消费市场指向
d 劳动力指向
e 高科技指向f交通枢纽指向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内在动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二者协同集聚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高级化水平,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二者协同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具体指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产业融合度高,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
生产性服务业是十分年轻的产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由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它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较弱,是我们国家的短板。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因此,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应科学构建项目产业链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体系构建
田园综合体的打造主要的前提是建立综合体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等产业群系。
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应充分解读所在区域经济规划前提下,根据所在区域及项目范围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相关产业原料、消费市场、劳动力、高科技发展水平、交通区位等要素,因地制宜的设计包含农林牧副渔、餐饮、酒店、物流、金融、地产、商业等行业的多产复合体与城乡结合体。农村单体产业实现存活与发展的时代一去不返,从多产业融合中获取利益的途径更为现实可行。田园综合体应积极布局各类双创园、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打造产业集群,做好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而非移植复制和同质化竞争。田园综合体要以企业为主,政府搭桥,农民参与,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利于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形成乘数效应,培育自己的基础产业,以基础性产业带动非基础性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一、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周边人口前来就业定居,又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为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建立整个一二三产业链的产业循环。
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持续火爆,今年1-6月休闲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接待16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全国农村网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0万人。
2018年以来,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稳中增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层出不穷。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多种途径,催生出了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中央厨房、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