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成都印发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到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超2000辆

成都印发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到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超2000辆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8-13 点击:

贯彻“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战略,在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新津县、新都区、高新区(西区)、彭州市、双流区、金堂县、邛崃市九个区域规划打造氢能产业功能区(包含五个专业制造产业园、一个氢能产业新城、一个绿色氢都),形成“五园一城一都”的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新格局。

 

(一)五园(氢能产业专业制造园区)

依托区(市)县氢能产业既有基础,打造氢车、氢轨、氢机、氢堆、氢源五个专业制造产业园。

1.氢车产业园:依托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轿车、SUV/MPV、客车、物流车、环卫车等整车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依托郫都区、新津县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客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2.氢轨产业园:依托新都区、新津县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机车及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

3.氢机产业园:依托双流区、金堂县(淮州新城)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无人机、储能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4.氢堆产业园:依托高新区(西区)、郫都区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碳纤维纸、催化剂,以及氢气制备、储运、加注设备研发与制造。

5.氢源产业园:依托彭州市(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热化学制氢、工业副产提纯制氢、水电解制氢;根据实际需要,可在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金堂县(成阿工业园)、邛崃市(成甘工业园)等区域开展水电解制氢。

(二)一城(氢能产业新城)

依托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打造“两基地、一高地、一中心”,建设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氢能产业新城。

1.制造基地:按照上述氢车产业园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打造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2.总部基地:落户企业总部,完善人才公寓、医疗卫生、教育培训、贸易博览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与服务,打造氢能产业总部基地。

3.创新高地:引进培育国际一流的氢能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检测认证平台,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

4.示范中心:推进加氢站示范建设,开展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轿车等整车产品示范运营,打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中心。

(三)一都(绿色氢都)

依托郫都区,打造集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于一体的“绿色氢都”。

1.研发制造:按照上述氢车产业园、氢堆产业园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环卫车、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以及氢气制备、储运、加注设备研发与制造。

2.示范应用:重点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整车产品示范应用,探索氢能在储能、医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加氢站及氢能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氢能多元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标杆城市。

主要任务

(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可再生能源低成本高效制氢技术、热化学法高效制氢与氢气提纯技术。研发70兆帕等级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储氢设备技术,探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与合金固态储氢等技术。开发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重点突破长寿命、低铂高性能膜电极、高性能低成本金属双极板、高活性催化剂等材料和部件。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动车、有轨电车、无人机、分布式发电站、各类电源等制造及系统集成水平,为成都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整合成都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构建政府、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共建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优势,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落户成都。完善“政府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构建以关键技术、产品工程化为主线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氢能产业标准制定,建立完善成都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品检测认证、质量监管、安全监测、标准规范体系,争取率先提出地方性的技术、管理标准,抢抓行业话语权。

(二)推动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

扶持壮大一批企业。重点支持成都客车、中植一客等车企加快燃料电池客车规模化生产,成都银隆、雅骏等车企尽快完成燃料电池样车生产,鼓励四川天路通联合整车生产企业开展燃料电池环卫车研制;支持荣创新能引入商用型燃料电池有轨电车项目,新筑股份加快燃料电池智能列车研发。支持东方电气、亿华通开发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高端产品,中自催化加快燃料电池催化剂量产技术开发。鼓励天一科技、中材科技、华气厚普等企业加大制氢、储氢、加氢设备研制力度,打造氢能产业国际知名品牌。

培育高质量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创建产业示范园区。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招大引强,吸引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技术先进的高端项目及企业落户成都,实现补链、强链与扩链。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拓展氢能产业业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强强联合,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要素,推动从研发、生产、应用到服务的产业链深层次互动和协作,打造高质量氢能产业集群。

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与凉山、阿坝、甘孜、雅安、乐山、宜宾、泸州等地加强富余水电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的消纳合作,与攀枝花、西昌等地加强钒钛矿产资源在氢能材料领域的应用,与绵阳联合开展氢能重大科技成果在多个领域的转化合作,与德阳、绵阳、眉山等地开展城际燃料电池大巴、物流车示范运营,促进成渝两地打造氢能经济示范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在技术开发、企业合作、平台共享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高水平、高规格的技术合作、标准合作、项目合作。

(三)构建可持续应用推广生态 

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综合性交通网。分阶段、稳妥有序地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试点示范,近期重点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在郫都区、龙泉驿区等地示范运营。加快推进燃料电池物流车的商业化应用。探索燃料电池汽车在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汽车领域的应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建设省内客运、城际物流氢能交通系统,筹建“成都—绵阳”“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城际氢能线路,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城际氢能交通网。

支持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商业化应用。依托西南交大、荣创新能、东方电气在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研发能力,发挥中车成都及新筑股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制造优势,适时在新都区、新津县等区域开辟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线路,并逐步推动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商业运营。

拓展氢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推广。鼓励燃料电池无人机、船舶、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系统,以及氢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积极拓展燃料电池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探索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在工业园区或居民小区开展天然气管网掺氢定点示范。

创新商业化运营及管理模式。推进建立氢能产品开发数据库、产品监测数据中心等,探索氢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创上下游产业链利益共同体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与应用推广深度融合的商业运营模式。适时引入金融租赁、分时租赁、互联网+共享等运营手段,落实商业化运营组织管理、政策保障等措施,有序稳步推进氢能源产品的可持续应用。

(四)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协同高效的天府氢走廊。适度超前、科学合理的编制成都市氢能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氢—油—气”综合能源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形成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天府氢走廊,实现氢能基础设施与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

建立多渠道的氢源供给体系。充分发挥四川省水电丰富的优势,鼓励华电、国电投、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开展规模化富余水电制氢和跨季节氢储能试点。协同周边城市及氯碱企业,建立工业副产氢供给渠道。同时,鼓励建立其它低碳低成本的氢源供给渠道。

搭建高效经济的氢储运系统。发挥高压氢气集装管束短距离运输优势,适时增加长管拖车数量。鼓励开展低温液态、有机液态、合金固态储运示范。在制氢工厂等具备条件的场所探索开展管道输氢基础设施示范。

(五)健全产业发展配套体系

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成都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促进会、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全市氢能产业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推广应用、广泛交流,力争形成技术匹配、产品配套、相互支撑的全产业链协作业态。

构建国家级氢能检测服务平台。支持产业链关键龙头企业整合氢气、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等计量测试和检测认证等服务资源,构建一站式氢能检测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链检测效率和服务品质。

打造全球闻名的氢能城市品牌。积极争取氢元素融入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并定期举办氢能产业高端峰会及论坛,向全球推介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应用情况,提升成都氢能产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充分发挥氢能应用示范区的作用,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试乘试驾、氢能产品体验等活动,大力宣传氢能技术发展及相关知识,营造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都市氢能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协调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协同配合,并根据整体规划制定年度推进方案,明确各阶段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完善氢能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考评机制,将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绩效管理,确保职责到位,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高效完成。

(二)完善产业政策

制定全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建立监管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金融支持

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分阶段设立规模适度的氢能产业基金,吸引金融、投资机构,汇集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成立氢能产业产融合作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展产业化股权债权资助扶持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氢能产业资金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鼓励以股权投资、发债、上市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助力氢能产业做大做强。

(四)夯实人才基础

加强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鼓励高校、大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育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及各类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氢能领域全球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向成都集聚。构建氢能产业人才信息数据库及服务平台,为氢能领域的专家、科技人才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五)保障安全发展

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安全发展。加强安全法规学习,积极开展氢气特性、氢能基础设施及燃料电池车辆安全法规、安全标准的宣贯工作,确保依法设计、依法制造、依法建设、依法运营。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针对燃料电池车辆等整车(机)的氢、电、机械结构和氢气制备、检测、储运、充装、加注等各环节,以及极端情况下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处置高效的应急预案。强化安全培训和检查,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整车(机)及氢能基础设施运行前、运行中、运行后的日常检查,确保氢能产业安全发展。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成都印发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到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超2000辆

2019-08-13 来源:未知 点击:

贯彻“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战略,在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新津县、新都区、高新区(西区)、彭州市、双流区、金堂县、邛崃市九个区域规划打造氢能产业功能区(包含五个专业制造产业园、一个氢能产业新城、一个绿色氢都),形成“五园一城一都”的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新格局。

 

(一)五园(氢能产业专业制造园区)

依托区(市)县氢能产业既有基础,打造氢车、氢轨、氢机、氢堆、氢源五个专业制造产业园。

1.氢车产业园:依托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轿车、SUV/MPV、客车、物流车、环卫车等整车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依托郫都区、新津县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客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2.氢轨产业园:依托新都区、新津县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机车及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

3.氢机产业园:依托双流区、金堂县(淮州新城)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无人机、储能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4.氢堆产业园:依托高新区(西区)、郫都区2个区域,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碳纤维纸、催化剂,以及氢气制备、储运、加注设备研发与制造。

5.氢源产业园:依托彭州市(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热化学制氢、工业副产提纯制氢、水电解制氢;根据实际需要,可在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郫都区、金堂县(成阿工业园)、邛崃市(成甘工业园)等区域开展水电解制氢。

(二)一城(氢能产业新城)

依托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打造“两基地、一高地、一中心”,建设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氢能产业新城。

1.制造基地:按照上述氢车产业园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打造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2.总部基地:落户企业总部,完善人才公寓、医疗卫生、教育培训、贸易博览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与服务,打造氢能产业总部基地。

3.创新高地:引进培育国际一流的氢能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检测认证平台,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

4.示范中心:推进加氢站示范建设,开展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轿车等整车产品示范运营,打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中心。

(三)一都(绿色氢都)

依托郫都区,打造集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于一体的“绿色氢都”。

1.研发制造:按照上述氢车产业园、氢堆产业园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环卫车、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以及氢气制备、储运、加注设备研发与制造。

2.示范应用:重点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整车产品示范应用,探索氢能在储能、医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加氢站及氢能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氢能多元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标杆城市。

主要任务

(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可再生能源低成本高效制氢技术、热化学法高效制氢与氢气提纯技术。研发70兆帕等级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储氢设备技术,探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与合金固态储氢等技术。开发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重点突破长寿命、低铂高性能膜电极、高性能低成本金属双极板、高活性催化剂等材料和部件。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动车、有轨电车、无人机、分布式发电站、各类电源等制造及系统集成水平,为成都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整合成都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构建政府、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共建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优势,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落户成都。完善“政府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构建以关键技术、产品工程化为主线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氢能产业标准制定,建立完善成都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品检测认证、质量监管、安全监测、标准规范体系,争取率先提出地方性的技术、管理标准,抢抓行业话语权。

(二)推动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

扶持壮大一批企业。重点支持成都客车、中植一客等车企加快燃料电池客车规模化生产,成都银隆、雅骏等车企尽快完成燃料电池样车生产,鼓励四川天路通联合整车生产企业开展燃料电池环卫车研制;支持荣创新能引入商用型燃料电池有轨电车项目,新筑股份加快燃料电池智能列车研发。支持东方电气、亿华通开发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高端产品,中自催化加快燃料电池催化剂量产技术开发。鼓励天一科技、中材科技、华气厚普等企业加大制氢、储氢、加氢设备研制力度,打造氢能产业国际知名品牌。

培育高质量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创建产业示范园区。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招大引强,吸引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技术先进的高端项目及企业落户成都,实现补链、强链与扩链。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拓展氢能产业业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强强联合,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要素,推动从研发、生产、应用到服务的产业链深层次互动和协作,打造高质量氢能产业集群。

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与凉山、阿坝、甘孜、雅安、乐山、宜宾、泸州等地加强富余水电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的消纳合作,与攀枝花、西昌等地加强钒钛矿产资源在氢能材料领域的应用,与绵阳联合开展氢能重大科技成果在多个领域的转化合作,与德阳、绵阳、眉山等地开展城际燃料电池大巴、物流车示范运营,促进成渝两地打造氢能经济示范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在技术开发、企业合作、平台共享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高水平、高规格的技术合作、标准合作、项目合作。

(三)构建可持续应用推广生态 

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综合性交通网。分阶段、稳妥有序地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试点示范,近期重点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在郫都区、龙泉驿区等地示范运营。加快推进燃料电池物流车的商业化应用。探索燃料电池汽车在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汽车领域的应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建设省内客运、城际物流氢能交通系统,筹建“成都—绵阳”“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城际氢能线路,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城际氢能交通网。

支持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商业化应用。依托西南交大、荣创新能、东方电气在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研发能力,发挥中车成都及新筑股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制造优势,适时在新都区、新津县等区域开辟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线路,并逐步推动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商业运营。

拓展氢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推广。鼓励燃料电池无人机、船舶、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系统,以及氢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积极拓展燃料电池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探索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在工业园区或居民小区开展天然气管网掺氢定点示范。

创新商业化运营及管理模式。推进建立氢能产品开发数据库、产品监测数据中心等,探索氢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创上下游产业链利益共同体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与应用推广深度融合的商业运营模式。适时引入金融租赁、分时租赁、互联网+共享等运营手段,落实商业化运营组织管理、政策保障等措施,有序稳步推进氢能源产品的可持续应用。

(四)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协同高效的天府氢走廊。适度超前、科学合理的编制成都市氢能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氢—油—气”综合能源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形成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天府氢走廊,实现氢能基础设施与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

建立多渠道的氢源供给体系。充分发挥四川省水电丰富的优势,鼓励华电、国电投、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开展规模化富余水电制氢和跨季节氢储能试点。协同周边城市及氯碱企业,建立工业副产氢供给渠道。同时,鼓励建立其它低碳低成本的氢源供给渠道。

搭建高效经济的氢储运系统。发挥高压氢气集装管束短距离运输优势,适时增加长管拖车数量。鼓励开展低温液态、有机液态、合金固态储运示范。在制氢工厂等具备条件的场所探索开展管道输氢基础设施示范。

(五)健全产业发展配套体系

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成都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促进会、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全市氢能产业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推广应用、广泛交流,力争形成技术匹配、产品配套、相互支撑的全产业链协作业态。

构建国家级氢能检测服务平台。支持产业链关键龙头企业整合氢气、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等计量测试和检测认证等服务资源,构建一站式氢能检测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链检测效率和服务品质。

打造全球闻名的氢能城市品牌。积极争取氢元素融入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并定期举办氢能产业高端峰会及论坛,向全球推介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应用情况,提升成都氢能产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充分发挥氢能应用示范区的作用,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试乘试驾、氢能产品体验等活动,大力宣传氢能技术发展及相关知识,营造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都市氢能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协调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协同配合,并根据整体规划制定年度推进方案,明确各阶段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完善氢能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考评机制,将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绩效管理,确保职责到位,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高效完成。

(二)完善产业政策

制定全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建立监管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金融支持

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分阶段设立规模适度的氢能产业基金,吸引金融、投资机构,汇集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成立氢能产业产融合作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展产业化股权债权资助扶持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氢能产业资金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鼓励以股权投资、发债、上市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助力氢能产业做大做强。

(四)夯实人才基础

加强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鼓励高校、大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育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及各类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氢能领域全球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向成都集聚。构建氢能产业人才信息数据库及服务平台,为氢能领域的专家、科技人才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五)保障安全发展

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安全发展。加强安全法规学习,积极开展氢气特性、氢能基础设施及燃料电池车辆安全法规、安全标准的宣贯工作,确保依法设计、依法制造、依法建设、依法运营。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针对燃料电池车辆等整车(机)的氢、电、机械结构和氢气制备、检测、储运、充装、加注等各环节,以及极端情况下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处置高效的应急预案。强化安全培训和检查,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整车(机)及氢能基础设施运行前、运行中、运行后的日常检查,确保氢能产业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