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为什么说印度的产业规划是失败的

为什么说印度的产业规划是失败的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7-24 点击:

由于近些年来印度污染比较严重,印度政府一度想从电动汽车来入手,改进印度的污染问题,印度政府搞了一大堆的政策。

 

这个新闻说的是:莫迪政府对于电动车的转变是开创性的,前瞻性的,它有可能大幅度减少我们巨大的石油进口费用,例如通过阻止两轮车的石油消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同时加速太阳能充电设施,有目的的提高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鉴于未来巨大的潜在需求,印度有可能迅速成为两轮车和三轮电动车制造的全球领导者。

 

预算案建议购买电动车所购的贷款利息减少15万卢比的所得税,此外,电动车的增值税率将会降至5%,我们确实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来提高公共交通中电动车的使用率,特别是密集的城市中心,并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石油进口的节省确实很大。

 

关于电动车的讨论在印度经济时报铺天盖地:

比如说有讨论电动车的基础设施的

 

有讨论降低行业的商品和服务税的

 

有对中国的电动车发展政策大加称赞的

 

印度电商Flipkart用电动车取代40%的送货车

 

 

所有的讨论都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

 

电动车可以省油。

电动车有利于环保。

电动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中国能搞的成,我们也搞得成。

……

因此需要

提供充电基础设施。
减少电动车行业的税费。

与国外电动车企业合作

政府提供补贴

…………

 

洋洋洒洒,一大堆,唯独忘记问一句:为什么印度要搞电动车?电动车真的是印度不可或缺的吗?上面的每一项都可以找到反驳的理由。

 

如果说缺油,那就应该拓宽印度的石油来源渠道。

 

如果说空气污染,美国绝大多数都是汽油车,没有印度污染那么严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汽油车,没有印度污染那么严重。

 

如果说电动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多的是,为什么非要选择电动车?

 

如果说购买石油消耗了印度本来就不多的外汇储备,那印度应该从增加外汇储备入手,或者和产油国签订石油货币协议。

 

为什么非要电动车呢?

 

在进入这个行业前需要了解到的是:这个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竞争体中国,印度想要与其竞争非常困难,中国既是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市场,又是最大的电动车销售市场,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的结果一般不会太好。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讲一下中国的高铁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发展高铁?为什么不选择航空?毕竟美国远距离出行就是靠着航空啊。

 

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归咎于中国的空中管制上,中国的空域大多数属于军方,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忽视了:就业和独立的经济政策。

 

中国当然可以逐渐接触军管,可以发展航空,问题在于,航空公司依赖于飞机制造商,而中国不具备制造大型飞机的能力,建造的飞机场越多,所购买的飞机就越多,而实际上就两个大型飞机制造商:波音和空客。

 

中国建立的飞机场越多,等于说免费在给法国人和美国人打工。

而中国一时半会也搞不起大型飞机制造,那就只能从高铁入手。

 

电动车行业也是一样,中国不是没有在汽车行业努力过,1984年中德双方就进行了合影,当年 引进了桑塔纳,距离现在已经35年了,而国产汽车一直到今天才略有起色。

其实中国的燃油汽车产业真的算是失败的。

 

中国之所以要发展高铁而不是飞机,之所以要发展电动车而不是燃油车,就是因为在这些产业上,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在新的产业的竞争上,中国可以凭借体量优势,来打垮竞争对手。

 

中国并不是万能的,中国不但在燃油车上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在非智能型手机上也没有取得成功,如果有记忆的人都会记得,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中国也出现过数个手机生产商,比如说波导,熊猫之类的,结果很快被一帮诺基亚之类的巨头给打垮了。

 

 

产业规划

 

中国对于电动车产业不是一时兴起而开始的。在电动汽车出现之前,中国早就开始了从摩托车到电动自行车的转变,积累了一部分技术和经验。

 

我们来看一下外媒对于中国电动车行业的评价,在2015年,《金融时报》说:

 

 

似乎说的好像中国电动车要失败了。

 

实际上在2015年到2018年,中国企业连续进行电池企业的并购以及钴矿和锂矿的开采,洛阳钼业实际上是世界钴的三大开发商之一。

 

在2018年,宁德时代出手了

 

到了2018年11月,《金融时报》忧心忡忡的说:

 

从燃料汽车竞争不过----开辟新战场---发出政策----材料的收集例如锂和钴----技术的收集例如电池产业并购----再次政策催化----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出现-----电动车行业繁荣。

 

整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平滑的过程,那么今天还会发生什么?

 

 

 

那为什么美国会丢掉非洲数字市场?非常简单:

 

基站是中国人造的,手机是中国人造的,一带一路有利于非洲的基建。

美国人干啥了?特朗普当年说的很好,非洲国家都是“shithole”。

 

谁污染谁治理,谁建设谁受益。

 

消弱华为,就会消弱脸书,推特,WhatsApp之类的主导地位,非洲确实是有IPHONE,但是又有几个人买得起?国内的BAT公司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平台为非洲消费者提供全套的服务,无缝迁移到中国的平台。

 

但是可以看到,这一切是在有明确的规划的前提下,是在事前已经打好基础了的。

 

 

印度干了什么?

 

因为污染所以要搞电动车,买了锂矿钴矿了吗?尝试过购买电池技术吗?

 

因为外汇储备所以要节省使用燃油,怎么解决能源问题?尝试过核电吗?如果采用了核电,尝试过购买铀矿了吗?

 

如果直接就从补贴和减税方面着手,那么享受这些补贴和减税的企业将会全部是外国公司,等于把市场拱手让人,外国公司顶多在印度设立一个制造基地,这些制造基地往往还是非核心技术,顶多是个组装厂,而核心技术则绝对不会交给印度。

 

产业政策是需要相当强的决心的。而最近我又看到了这种新闻:

 

 

 

一场拉锯战打击了电子商务政策的草案。美国科技巨头希望在数据本地化方面保持优势。

 

说的是关于数据本地化的条款,美国数字公司正在游说印度政府放弃电子商务数据本地化的政策。

 

这对于印度居然说一个“头疼”的事情,简直匪夷所思。如果我是莫迪,我会干净利落的告诉美国人:“要么遵守,要么滚蛋。”

 

数据本地化仅仅是隐私问题吗?大错特错。

 

数据本地化会对基础建设形成需求,会让美国公司不得不在本地修筑一系列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会对印度本国内的数据产业进行催化。

 

同时,印度本身就是程序员大国,大批大批的印度程序员一直在美国打工,被美国白白吸收了印度的“脑力”,印度刚好以此为契机,吸引印度程序员的回流。

 

同时数据产业依然是新兴产业,印度是人口大国,这是印度唯一可以自持的东西,人口产生数据,印度在这个博弈根本不落下风,激活印度数据产业会催生印度更多的产业,就如同谁能想到华为在非洲建基站,传音在非洲卖手机,最后居然为中国众多的数字公司铺平了路呢?

 

在这个产业上印度是绝对不能退让半步的,反而印度的传统产业完全可以让,比如说鲜花产业,橡胶产业,汽车产业和摩托车产业。

 

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想法,何止电子商务数据需要本地化?连同社交,通信等等一切都必须本地化。至于美国人张口闭口的“数据流通自由”,“对美国数字产业形成歧视”,莫迪完全可以用特朗普的话来说:“我是印度的总理,又不是美国的总理”。

 

“MIGA”。

 

数据本地化是印度产业政策的一块试金石,对于美国的任何妥协退让都会被视为印度产业的失败,至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吧。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为什么说印度的产业规划是失败的

2019-07-24 来源:未知 点击:

由于近些年来印度污染比较严重,印度政府一度想从电动汽车来入手,改进印度的污染问题,印度政府搞了一大堆的政策。

 

这个新闻说的是:莫迪政府对于电动车的转变是开创性的,前瞻性的,它有可能大幅度减少我们巨大的石油进口费用,例如通过阻止两轮车的石油消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同时加速太阳能充电设施,有目的的提高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鉴于未来巨大的潜在需求,印度有可能迅速成为两轮车和三轮电动车制造的全球领导者。

 

预算案建议购买电动车所购的贷款利息减少15万卢比的所得税,此外,电动车的增值税率将会降至5%,我们确实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来提高公共交通中电动车的使用率,特别是密集的城市中心,并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石油进口的节省确实很大。

 

关于电动车的讨论在印度经济时报铺天盖地:

比如说有讨论电动车的基础设施的

 

有讨论降低行业的商品和服务税的

 

有对中国的电动车发展政策大加称赞的

 

印度电商Flipkart用电动车取代40%的送货车

 

 

所有的讨论都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

 

电动车可以省油。

电动车有利于环保。

电动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中国能搞的成,我们也搞得成。

……

因此需要

提供充电基础设施。
减少电动车行业的税费。

与国外电动车企业合作

政府提供补贴

…………

 

洋洋洒洒,一大堆,唯独忘记问一句:为什么印度要搞电动车?电动车真的是印度不可或缺的吗?上面的每一项都可以找到反驳的理由。

 

如果说缺油,那就应该拓宽印度的石油来源渠道。

 

如果说空气污染,美国绝大多数都是汽油车,没有印度污染那么严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汽油车,没有印度污染那么严重。

 

如果说电动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多的是,为什么非要选择电动车?

 

如果说购买石油消耗了印度本来就不多的外汇储备,那印度应该从增加外汇储备入手,或者和产油国签订石油货币协议。

 

为什么非要电动车呢?

 

在进入这个行业前需要了解到的是:这个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竞争体中国,印度想要与其竞争非常困难,中国既是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市场,又是最大的电动车销售市场,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的结果一般不会太好。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讲一下中国的高铁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发展高铁?为什么不选择航空?毕竟美国远距离出行就是靠着航空啊。

 

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归咎于中国的空中管制上,中国的空域大多数属于军方,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忽视了:就业和独立的经济政策。

 

中国当然可以逐渐接触军管,可以发展航空,问题在于,航空公司依赖于飞机制造商,而中国不具备制造大型飞机的能力,建造的飞机场越多,所购买的飞机就越多,而实际上就两个大型飞机制造商:波音和空客。

 

中国建立的飞机场越多,等于说免费在给法国人和美国人打工。

而中国一时半会也搞不起大型飞机制造,那就只能从高铁入手。

 

电动车行业也是一样,中国不是没有在汽车行业努力过,1984年中德双方就进行了合影,当年 引进了桑塔纳,距离现在已经35年了,而国产汽车一直到今天才略有起色。

其实中国的燃油汽车产业真的算是失败的。

 

中国之所以要发展高铁而不是飞机,之所以要发展电动车而不是燃油车,就是因为在这些产业上,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在新的产业的竞争上,中国可以凭借体量优势,来打垮竞争对手。

 

中国并不是万能的,中国不但在燃油车上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在非智能型手机上也没有取得成功,如果有记忆的人都会记得,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中国也出现过数个手机生产商,比如说波导,熊猫之类的,结果很快被一帮诺基亚之类的巨头给打垮了。

 

 

产业规划

 

中国对于电动车产业不是一时兴起而开始的。在电动汽车出现之前,中国早就开始了从摩托车到电动自行车的转变,积累了一部分技术和经验。

 

我们来看一下外媒对于中国电动车行业的评价,在2015年,《金融时报》说:

 

 

似乎说的好像中国电动车要失败了。

 

实际上在2015年到2018年,中国企业连续进行电池企业的并购以及钴矿和锂矿的开采,洛阳钼业实际上是世界钴的三大开发商之一。

 

在2018年,宁德时代出手了

 

到了2018年11月,《金融时报》忧心忡忡的说:

 

从燃料汽车竞争不过----开辟新战场---发出政策----材料的收集例如锂和钴----技术的收集例如电池产业并购----再次政策催化----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出现-----电动车行业繁荣。

 

整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平滑的过程,那么今天还会发生什么?

 

 

 

那为什么美国会丢掉非洲数字市场?非常简单:

 

基站是中国人造的,手机是中国人造的,一带一路有利于非洲的基建。

美国人干啥了?特朗普当年说的很好,非洲国家都是“shithole”。

 

谁污染谁治理,谁建设谁受益。

 

消弱华为,就会消弱脸书,推特,WhatsApp之类的主导地位,非洲确实是有IPHONE,但是又有几个人买得起?国内的BAT公司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平台为非洲消费者提供全套的服务,无缝迁移到中国的平台。

 

但是可以看到,这一切是在有明确的规划的前提下,是在事前已经打好基础了的。

 

 

印度干了什么?

 

因为污染所以要搞电动车,买了锂矿钴矿了吗?尝试过购买电池技术吗?

 

因为外汇储备所以要节省使用燃油,怎么解决能源问题?尝试过核电吗?如果采用了核电,尝试过购买铀矿了吗?

 

如果直接就从补贴和减税方面着手,那么享受这些补贴和减税的企业将会全部是外国公司,等于把市场拱手让人,外国公司顶多在印度设立一个制造基地,这些制造基地往往还是非核心技术,顶多是个组装厂,而核心技术则绝对不会交给印度。

 

产业政策是需要相当强的决心的。而最近我又看到了这种新闻:

 

 

 

一场拉锯战打击了电子商务政策的草案。美国科技巨头希望在数据本地化方面保持优势。

 

说的是关于数据本地化的条款,美国数字公司正在游说印度政府放弃电子商务数据本地化的政策。

 

这对于印度居然说一个“头疼”的事情,简直匪夷所思。如果我是莫迪,我会干净利落的告诉美国人:“要么遵守,要么滚蛋。”

 

数据本地化仅仅是隐私问题吗?大错特错。

 

数据本地化会对基础建设形成需求,会让美国公司不得不在本地修筑一系列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会对印度本国内的数据产业进行催化。

 

同时,印度本身就是程序员大国,大批大批的印度程序员一直在美国打工,被美国白白吸收了印度的“脑力”,印度刚好以此为契机,吸引印度程序员的回流。

 

同时数据产业依然是新兴产业,印度是人口大国,这是印度唯一可以自持的东西,人口产生数据,印度在这个博弈根本不落下风,激活印度数据产业会催生印度更多的产业,就如同谁能想到华为在非洲建基站,传音在非洲卖手机,最后居然为中国众多的数字公司铺平了路呢?

 

在这个产业上印度是绝对不能退让半步的,反而印度的传统产业完全可以让,比如说鲜花产业,橡胶产业,汽车产业和摩托车产业。

 

如果完全按照我的想法,何止电子商务数据需要本地化?连同社交,通信等等一切都必须本地化。至于美国人张口闭口的“数据流通自由”,“对美国数字产业形成歧视”,莫迪完全可以用特朗普的话来说:“我是印度的总理,又不是美国的总理”。

 

“MIGA”。

 

数据本地化是印度产业政策的一块试金石,对于美国的任何妥协退让都会被视为印度产业的失败,至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