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规划 急需突破创新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7-06 点击:次
新材料产业规划正在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对新材料应用示范的风险控制和分担作出制度性安排,对于突破新材料应用初期的市场瓶颈,激活和释放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中,作为基础性产业,新材料的创新成果能否顺利实现转化推广至关重要,而保险能够在这一环节发挥关键的“润滑剂”作用。
产业规划发展亟须突破瓶颈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新材料产业也处于快速发展中。据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
作为发展其他各类高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新材料已经成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下游领域高端产品质量的“卡脖子”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离不开新材料产业创新。但在一种新材料问世之初,由于对新材料技术性能缺乏全面的认识,往往会忽视新材料可能具有的缺陷,产品品质也就无法得到保障。而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例如,因为某企业生产的应用于硬盘上的磁环失效,使用这款产品的金融机构便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有些新材料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损害。正因如此,不少材料经过研发生产出来后,使用者出于时间和风险考虑,往往不愿使用、不敢使用,新材料的市场前期应用推广十分艰难。而得不到有效的应用验证,材料性能优化及完善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产品性能便难以获得提升,从而形成一个“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恶性循环。
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由于新材料生产与应用相互脱节,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政策较少,导致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困难,‘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新材料成果转化应用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材料进入市场初期需要经过长期的应用考核,产品应用、测试、评价等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时间成本较高,用户使用新材料也存在较大风险。”
保险补偿机制应时而立
在此背景下,对新材料应用示范的风险控制和分担作出制度性安排,对于突破新材料应用初期的市场瓶颈,激活和释放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原保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并开展试点工作。
与之相配合,原保监会也发布了《关于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意见》显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产品为保障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的创新型综合保险产品,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示范条款并公开发布。“综合险”承保的质量风险,主要保障因新材料质量缺陷导致合同用户企业要求更换或退货的风险;承保的责任风险,主要保障因新材料质量缺陷造成合同用户企业财产损失或发生人身伤亡的风险。同时,鼓励保险公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创新提供货物运输险、其他责任险等保险产品。
《意见》同时对承保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的保险公司列出具体要求,包括:注册资本金应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最近四个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类;风险管理能力强、机构网络健全、承保理赔服务优质、具备开展相关政策性保险项目的经验和相应的技术专家团队;以及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求的其他条件。
最终,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平洋产险三家公司入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保险公司名单。
需求催动保单接连落地
随后不久,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全国首单落户浙江。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与人保财险签订的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合同,保障范围覆盖新材料损失责任、第三者责任和法律费用责任等。
《金融时报》记者从人保财险了解到,自从2017年9月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建立以来,人保财险共计为123家新材料生产企业提供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服务,累计限额接近110亿元。
在深圳,人保财险为一家致力于特种膜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维护的公司的膜材料产品承保。据记者了解,人保财险共为该企业出具了4张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保单,为销售给4个买家的膜材料提供了保险保障,累计限额5.4亿元。而在宁波,人保财险与当地一家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签订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高达4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责任涵盖因新材料质量缺陷导致企业要求更换或退货的风险及造成企业财产损失或发生人身伤亡的风险。
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由于重点新材料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无论是承保管理、风险评估,还是防灾防损、损失核算都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现阶段单独依靠保险公司的技术能力很难做好上述服务。在此情况下,人保财险积极借助新材料领域专家及新材料行业协会的力量,发挥他们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做好该险种的试点工作。”
另外两家参与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的保险公司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去年底,太平洋产险重庆分公司与重庆太鲁科技签署保险协议,标志着重庆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首单成功落地。在今年年初,平安财险福建分公司为福建博纯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特种气体锗烷提供风险保障253万元,承保产品因质量缺陷造成的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
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保单迅速接连落地,反映出新材料生产企业和使用者对于风险保障的迫切需求。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可以预期,保险将为新材料突破进入市场前期的瓶颈提供更大助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步伐也将由此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