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民间资本望实现“双赢”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4-29 点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有两大特征: 一是战略性,对国民经济有着战略地位,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 二是新兴性,直接应用最新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有望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

  我国过去高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迫切需要那些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的,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来带动。2015 年 10 月 29 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 “十三五”规划建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题中之义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一些领域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够很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效益,但更多的领域正在下大力研究开发之中。一方面,许多创新型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往往以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比较高;另一方面,在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收益之前,很难获得银行资金的介入。资金的短缺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有关机构曾测算仅温州民间资本就有约6000亿元,并以每年14% 的速度增长。但是,民间资本一直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遗憾的是很多民间资金并未进入实体领域,成为到处游猎的游资,炒房、炒棉、炒煤⋯成为物价上涨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政府和社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能减轻通胀的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据全国工商联公布资料显示,2014年民营企业500强投资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金和银行借贷为主。2014年,有430家民营企业500强的新增投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金,占比86% 。银行借贷也是民营企业500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有300家企业选择,占民营企业500强的60% 。

  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有较高的风险(主要是技术方面),但有着高收益预期,又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的发展的,政策风险较小,对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企业和政府都不可忽视的大事。

  加快金融改革 创新民营资本投资机制

  一是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政府应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出台总体思路规划,确定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列出具体产业发展领域,发展方向、时间表、线路图。选择其中一两个重点产业或项目进行突破,占领这一行业的制高点,对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将产生示范性作用。

  二是要打破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规定,排除某些在垄断行业对民间资本设置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障碍,降低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保障其在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

  三是要制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资本逐利而流是其天性所使。在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或成本上升,汇率风险加大,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无利可图,导致大量民资游离实体经济。在这一形势下,政府对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可通过价格补偿、利差回报、资源补偿、税收返还等方式保障投资收益水平,以此诱导游资投入新兴产业。

  四是要引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目前,相当一部分民间资金所有者希望通过短期借贷、较高利率的方式获取回报。而实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投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回报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之间需要磨合。所以必须着力引导投资者打破短平快投融资路径依赖,重视项目投资模式是否符合金融业态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国家对投融资的引导方向,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支持实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是要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民间资金丰富,但相当分散,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集聚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要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体系问题,构建多元、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建议减少民间资本进入基金、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等行业的限制,对民间资本的融资方式,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如鼓励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采取招标的形式吸引民间资金建立直接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项目的开发等。以更多的方式,更多的创新工具,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作者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主页 > 新闻中心 >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民间资本望实现“双赢”

2016-04-29 来源:未知 点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有两大特征: 一是战略性,对国民经济有着战略地位,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 二是新兴性,直接应用最新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有望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

  我国过去高资源消耗,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迫切需要那些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的,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来带动。2015 年 10 月 29 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 “十三五”规划建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题中之义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一些领域已经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够很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效益,但更多的领域正在下大力研究开发之中。一方面,许多创新型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往往以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比较高;另一方面,在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收益之前,很难获得银行资金的介入。资金的短缺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有关机构曾测算仅温州民间资本就有约6000亿元,并以每年14% 的速度增长。但是,民间资本一直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遗憾的是很多民间资金并未进入实体领域,成为到处游猎的游资,炒房、炒棉、炒煤⋯成为物价上涨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政府和社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能减轻通胀的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据全国工商联公布资料显示,2014年民营企业500强投资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金和银行借贷为主。2014年,有430家民营企业500强的新增投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金,占比86% 。银行借贷也是民营企业500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有300家企业选择,占民营企业500强的60% 。

  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有较高的风险(主要是技术方面),但有着高收益预期,又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的发展的,政策风险较小,对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企业和政府都不可忽视的大事。

  加快金融改革 创新民营资本投资机制

  一是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政府应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出台总体思路规划,确定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列出具体产业发展领域,发展方向、时间表、线路图。选择其中一两个重点产业或项目进行突破,占领这一行业的制高点,对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将产生示范性作用。

  二是要打破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规定,排除某些在垄断行业对民间资本设置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障碍,降低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保障其在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

  三是要制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资本逐利而流是其天性所使。在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或成本上升,汇率风险加大,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无利可图,导致大量民资游离实体经济。在这一形势下,政府对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可通过价格补偿、利差回报、资源补偿、税收返还等方式保障投资收益水平,以此诱导游资投入新兴产业。

  四是要引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目前,相当一部分民间资金所有者希望通过短期借贷、较高利率的方式获取回报。而实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投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回报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之间需要磨合。所以必须着力引导投资者打破短平快投融资路径依赖,重视项目投资模式是否符合金融业态发展方向,是否符合国家对投融资的引导方向,树立价值投资理念,支持实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是要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民间资金丰富,但相当分散,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集聚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要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体系问题,构建多元、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建议减少民间资本进入基金、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等行业的限制,对民间资本的融资方式,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如鼓励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采取招标的形式吸引民间资金建立直接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项目的开发等。以更多的方式,更多的创新工具,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作者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