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京津冀新闻 > 河北优势 >

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

来源:未知 日期:2015-09-23 点击: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
  
  按照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1]  。
  
  其中,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做强产业支撑,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和吸引力。
  
 

  6大独有比较优势,保定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非一般”
 
  34个园区总面积达1190平方公里,空间够大,功能与定位均明确
 
  ■ 核心提示
 
  从改革开放至今,从最初的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到如今的首都经济圈,处在这个重大发展战略核心地带的保定,一直在努力。而今,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准备好了吗?3月10日市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为您一一解读。
 
  1. 政治关怀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千载难逢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法由来已久。从最初的“两环”战略到“对接京津”,再到“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河北一直处于“一厢情愿”与“被动承接”状态,保定同样如此。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7点要求,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共同行动,构筑京津保三角的条件已经成熟。
 
  对于区位优势明显的保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专门就保定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周本顺书记、张庆伟省长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保定要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勇挑重担、当仁不让。为此,保定市已经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对接京津领导小组,定了一名市级领导常驻北京,及时做好对接京津联络工作。
 
  2 .六大比较优势明显,其他地区无法比拟
 
      保定市发改委主任张丽娟介绍了古城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的6大比较优势。
 
  ■ 深厚历史文化渊源。保定与京津联系历史悠久,曾长期承担京畿地区行政管理和服务功能。建国后曾为河北省会,与天津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京津保三角城市合作历史悠久。
 
  ■ 独特区位优势。保定与北京、天津三角相倚,处于首都经济圈核心地带。相距均为140公里左右,使它具备足够的空间距离,可以通过功能转移有效缓解京津的资源环境压力。
 
  ■ 同城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京广高铁和保津城际铁路使保定通达京津仅需30分钟左右,与北京新机场最近距离15公里。“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为同城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 较强承载能力。保定2.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可为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广阔空间。此外,保定现有16所高等院校,25万在校大学生,高校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具备较强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
 
  ■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老工业基地,保定有良好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及以长城、英利、天威为代表的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 京保合作基础广泛。保定市与北京中关村、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央企重要转移基地。去年,保定市央企合作项目共33项,总投资达710.96亿元。
 
  3.1190平方公里承接京津疏解,34个产业园区定位产业转移
 
  张丽娟介绍,为更好地对接京津,保定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大力推进承接京津功能和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
 
  首先,组织编制了《保定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功能疏解的战略布局与设想》,以及《白洋淀地区发展规划》、《保北低碳产业示范区》、《保定环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等重点区域规划。
 
  其次,对全市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空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并形成了《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报告》。
 
  最后,在对原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新谋划产业园区17个,使全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园区达到34个,面积达1190平方公里,将这些园区作为承接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分别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目前这些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建好。
 
  4 .建设河北白洋淀科技城,力争2020年成河北发展新引擎
 
  对市民关心的河北白洋淀科技城问题,保定市科技局长刘铁英做了专门介绍。
 
  ■ 区域规划:科技城设在高铁片区至白洋淀240平方公里范围内,起步核心区34平方公里,按照“一城多园”模式,涉及北市区、高新区、安新、涿州、涞水、涞源、高碑店7个县(市、区)。其中,涿州、涞水为新兴产业示范园,涞源、高碑店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园。
 
  ■ 功能模式:可概括为“五区一极”,即高端要素聚合区、功能疏解承载区、体制机制先行区、绿色崛起示范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协同发展增长极。
 
  ■ 建设方式:省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协调科技部,共建河北白洋淀科技城,纳入省部共建机制,并协调中组部和国家国资委,争取在保定批建未来科技城。
 
  ■ 建设目标:通过3—5年努力,将科技城核心区建成国内一流的基础设施,成为承接首都科技资源、高端产业转移等功能疏解的重要平台。力争到2020年,将科技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融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城市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
 
  5.古城正在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增强综合承载力
 
  保定市规划局局长苑景华介绍了古城在规划方面的准备工作。
 
  ■ 开展“融入京津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开展了环首都、环市区、环白洋淀高端设计。开展《白洋淀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实现了白洋淀周边区域和中心城市、首都新机场以及京津在空间和交通的对接分析。适时启动《保定市服务首都对接京津概念规划规划》编制工作。
 
  ■ 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京津保协调发展平台。在今年组织编制《保定市市域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以主城区(一城三星一淀)为核心,以涿州、高碑店、涞水及白沟新城为节点的城市群,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结构,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
 
  ■ 按照京津保金三角要求,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编制《保定都市区(即一城三星一淀)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以“在古城发展文化产业和打造为京津旅游服务为目的地”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修编古城保护和利用规划,组织编制好高铁新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