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京津冀新闻 > 河北优势 >

京津冀协同发展--沧州

来源:未知 日期:2015-09-17 点击:

  51分钟——这是沧州到北京的“距离”。从沧州西站乘坐高铁,不到一个小时,就抵达了北京南站。河北省沧州市市委书记焦彦龙说,这就像“坐了一趟公交车”。
  
  2011年,国务院批准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沧州列为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增长极,将沧州的发展上升为国家的战略。3年后,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遇,如何与京津非核心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全面对接,实现三地协同发展,沧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发挥“狮城”优势
  
  流经沧州的京杭大运河,曾是连通中国南北、承接京津的重要通道。如今,海陆空齐备的交通运输方式,使沧州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一环。除了高铁串起的“一小时生活圈”外,沧州境内7条高速公路都进入了京津冀高速路网。
  
  沧州的答案,源自于自身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沧州全力实施沿海开放带动战略,从内陆型经济向沿海经济转型。
  
  位于渤海湾穹顶处的黄骅港,去年吞吐量达到1.7亿吨。黄骅港不仅是北京的出海口之一,也是距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富集省区最近的出海口,朔黄、邯黄两条铁路又从陆地与这些地区紧密相连。
  
  据介绍,目前在沧州渤海新区有200多万亩未利用地,面积是新加坡的2倍多。同是“狮城”,以“铁狮子”而闻名的沧州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同时拥有亿吨大港和200多万亩未利用地、可以进行产业积聚的地方不是很多,沧州是其中之一。”焦彦龙说。
  
  ◆ 争取“增量”机遇
  
  在位于渤海新区的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项目车间,40万辆整车项目一期工程刚刚建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陶德权说,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产能移到黄骅,是京津冀项目产业对接的“多赢”范例。
  
  利用沿海沿港及土地资源优势,争取京津企业的“增量”发展,使沧州在与京津合作的进程中争得先机。
  
  目前,沧州已形成石化、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除北汽外,已有中国一重、中海油中捷石化等51个央企项目落户沧州。仅2013年,沧州与北京合作项目就达460项,与天津执行合作项目432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们的定位瞄准一个目标,就是打造‘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焦彦龙说,沧州力图打造“一大基地、两个中心”,即首都经济圈重要产业基地、首都经济圈次中心城市、环渤海冀鲁交界处中心城市。
  
  ◆ 确保“呼吸”顺畅
  
  在京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迁移造成空气污染,是河北各地市绕不开的问题。
  
  由于在开放上属于后发地区,沧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明确要求“干净高端”,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尤为重视大气环境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检测指标很重要,但老百姓的感受更重要,这就是能不能敞开心肺去‘深呼吸’。”焦彦龙说。
  
  为此,在做好工业项目、服务业、农业现代化、科技人才及教育医疗等环节对接的同时,沧州积极推动京津需要转移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鼓励企业在京津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建立健全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与运行管理模式。
  
  据悉,从今年起至2017年,沧州还将重点实施企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控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等工程,力争让百姓能够舒畅地“深呼吸”。
  
  沧州:“五个对接”打造新增长极 打好京津和沿海两张牌
  
 加快京沪(廊沧)高速廊坊—北京段建设,打通沧州到北京的新通道;建设黄骅汽车制造基地、沧州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泊头环保除尘设备制造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沧州市围绕打造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打好“京津”和“沿海”两张牌,全力推进交通、工业项目、教育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等五个对接。
  
  加快交通对接,促进综合交通网络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该市借助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大格局加速形成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黄骅港综合港区二期工程建设,推进骋宇、朔黄、京沪、京九等4条铁路扩能改造,推进石沧港、张保港、黄大铁路、邯黄铁路复线、石(衡)港城际铁路、环渤海城际铁路、沧霸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京沪高速(沧州至冀鲁界段)续建进度,重点推进邯港、保港、任德3条高速。加快京沪(廊沧)高速廊坊—北京段建设。目前廊沧高速廊坊—沧州段已竣工通车,亟须加快廊坊—北京段建设,打通沧州到北京的新通道。
  
  实施工业项目对接,全力推进与央企合作。该市主动与京津央企实施对接,针对央企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并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确保每年引进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央企项目落户。在此基础上,加快中石油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中海油中捷石化炼油质量升级及安全环保、中石化沧州分公司炼油环保质量升级改造、中国航天太阳能光热产业基地等央企项目建设;推进海兴核电、百万吨乙烯、神华四期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与央企合作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抓好产业园区对接,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该市发挥京津一小时交通圈和沿海优势,瞄准央企、国内外500强、重点民企,谋划黄骅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站等项目,推进口岸对外开放。发展和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构建京津冀区域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贡献。以打造黄骅汽车制造基地、沧州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泊头环保除尘设备制造基地为主,打造聚集高端要素的平台。以建设研发转化基地、科技孵化器、共建高新科技园等形式,谋划建立北京科技创业园、天津科技创业园。推动与北京市中关村高新区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广告传媒等行业发展。
  
  推进科技人才和教育文化资源对接。实施优秀海外学子创业计划、高端智力柔性引进计划、紧缺专业人才招聘工程等,大力引进服务沿海地区科学发展的各类人才。通过优惠灵活的政策吸引首都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开设分校或建立校区。同时,加快引进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承接首都地区的科技力量融入。
  
  实施市场对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黄骅综合大港优势,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吸引京津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设立分支机构。以引进京津地区国际货代、船代、物流咨询管理等大型物流企业为主,推进物流载体建设;以港口保税区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临港和内陆物流园区。金融业方面,借助京津金融服务业扩展之际,争取更多的金融企业在沧州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借助京津先行先试的金融政策优势,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合作力度,力争在企业发行债券、私募基金、股权投资、上市直接融资、债权担保等领域有新突破。文化旅游业方面,依托京津旅游消费市场,围绕休闲度假、杂技武术、红色旅游三大主题,打造世界杂技之都和中国武术城。商务会展业方面,办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和以小枣、鸭梨等特色农副产品为代表的节庆活动。加快会展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功能,承接京津会展资源向沧州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