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闻
- 光伏产业政策
-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政策
- 自贸区政策
- 区域经济政策
- 一带一路政策
- 县域经济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创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规划政策
- 国家高新区政策
- 火炬计划项目政策
- 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 科技企业孵化器政策
- 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
“十三五”规划建议带给中国旅游自信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1-21 点击:次
“十三五”规划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务院部级协调会议讨论和推进实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发展旅游业是利当前、惠长远、一举多得的战略举措,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国民旅游权实现是小康社会标志之一
目标实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当地产业体系,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
人民的旅游权必将获得更大保障。我国《旅游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落实到旅游业中,就意味着旅游成为了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过去的丰衣足食已经不能完整表达人民幸福的内涵,人民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有愉快的旅游生活。只有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旅游权利,才能够实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目标。
旅游业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
《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就构建产业新体系做了四个角度的阐述,分别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四个角度。这四个角度中,只有最后一个“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中提到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三个角度与旅游业无关。恰恰相反,旅游业在新产业体系中具备关联性大、融合力强、渗透力深的特点。
最新统计显示:旅游关联行业超过110个,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很显然,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在十三五的新产业体系中也必将在横向上打破一二三产业壁垒,在纵向上贯通全产业链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龙头之一。
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及其重点布局区域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就拓展发展新空间做了深入阐述。实际上,拓展发展新空间正是一个国家空间战略不断深化的体现。在阐述中,《建议》分了五个层次。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沿海沿江沿线经济轴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建设海洋强国,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太空等领域,增强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旅游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多规合一主要抓手
西部特色优势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通过这样的“放大”和“融合”,城乡协调发展也就自然实现了。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来看,旅游更是具有优势,因为旅游具有产业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旅游发展起来了,产业与文化的和谐也就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自然双丰收了。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支持农村。特色县域经济,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从扶贫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似乎更加有效,在中国特殊的二元格局下,贫困地区最大的特征往往就是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这些东西恰恰为扶贫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据统计,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
《建议》尤其指出: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乡村旅游的双脱贫效益。
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
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消费。发展体育事业,全民健身,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筹办。 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建议》中针对文化发展有一段比较出彩的话:“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似乎很久没有被如此强调了,这证明意识形态塑造在文化发展中的紧迫性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多元文化激烈交织的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作为启蒙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需要重新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到新价值,让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能够与国家历史脉络形成高度契合与融洽,奠定中国这艘大船乘风破浪的定力。
智慧旅游与可达性提升支持全民旅游,实现旅游消费民主化
网络强国,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提速降费,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网络。
《建议》中提到了网络强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旅游业正从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目前,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列入战略性支柱产业,85%以上的城市、80%以上的区县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
旅游业已成为综合性的大产业,其关联行业超过110个,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长足发展
全方位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推进双向开放,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争取同更多国家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将以旅游的名义走向世界,世界也将以旅游的名义走向中国。旅游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也将成为中国故事在全球传播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