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资讯 > 产业园区招商与运营 >

产业园区发展历程与模式研究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1-23 点击: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
 
世界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阶段1:空间集聚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最常见形态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早期的空间聚集,本质实际上是只要投资就可以进入产业园区,由于没有形成基本园区体系,基本没有配套、服务的概念,最终导致产业类别混杂,没有规律。总结来说,这一阶段的园区只是单纯的厂区,处于初级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关联性不强。这也是早期我国大部分开发区的初级发展模式。
 
阶段2:产业集聚
 
随着产业对市场、生产要素、上下游关联产业等的相关要求而发生的有目的的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链(垂直/水平)对园区产生相应的配套要求,但基本上一切配套和服务为产业服务,很少顾及生活。
 
 
阶段3:人才集聚
 
产业发展和升级,产生对技术及优秀人才的需求,产业园开始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由于优秀人才对居住、生活设施的关注,使得产业园区有意识的建设使人安居的城市功能设施。
 
 
阶段4:与城市融合
 
建设伊始,就从城市功能的角度主动营造人性化生活氛围,通过打造适宜人居的环境吸引产业投资的目标对象,“引智招商”,吸引高端产业、龙头企业的进驻,吸聚大量高技术人才,具备发展潜力。产业园区与城市融合,是园区发展的最终形态,是必然的需求与趋势。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1、早期的国家级开发区纷纷向综合性新城区转变
 
早期的国家级开发区,尽管经历了产值与面积的飞速膨胀,但在“工业区”的发展指导思想下,也已经或即将遇上发展的“瓶颈”,纷纷谋求向综合性城区的转型。
 
2、90后设立的开发区大多定位为综合城区型
 
进入199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一种综合类型的开发区,它们面积大,功能综合,已超越了早期国家级开发区纯工业区的建设性质。
 
这些开发区今后或者成为新城区(如浦东、海沧),或者成为现有城市外围具有相当人口规模的新市镇(如北仑、珠海西区),或者成为一个新城市(如洋浦)。
 
产业园区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园区定位型
 
主导发展第二产业,较少甚至几乎没有第三产业用地,产业结构一元化。城市功能配套较少考虑,主要满足产业人口的基本需求。
 
城区定位型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发展的需求,将产业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注重“人性化”及产业关联,配备丰富的城市功能。城区型是园区型的升级替代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