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资讯 > 产业园区招商与运营 >

紧抓招商做大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加速园区升级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08 点击:

  2015年,在滁州市委、滁州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滁州经开区积极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分别达到23.2亿元、102亿元、178亿元;产业升级实现新进展。智能家电获批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食品产业荣获“中国食品产业成长之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近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55%以上;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果。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5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5个。开工亿元项目28个,竣工投产亿元项目29个;科技创新开创新局面。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力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申报专利1300件以上,授权专利650多件。康佳电子获批2015年度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承载平台得到新提升。新增通车里程22公里,累计220公里。新增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累计达到5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三园两基地”。
  
  2016年,滁州经开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三次创业”这条发展主线,着力推动“总量、增量、体量、质量”四量齐增,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坚定不移做大总量,以规模扩张促进园区升级
  
  坚持将做大总量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总量跨上200亿元台阶;争取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0%,分别达到28亿元、120亿元、210亿元、150亿元以上。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加快“调转促”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三大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家电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鼓励扶持彩电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争夺终端、内容、应用市场。加紧推进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产业智能化,努力构造智能家居生态圈。加大节能、健康技术攻关,推进小家电等产品升级。2016年,智能家电产业基地规模达到400亿元以上。做大汽车及先进装备产业集群。扩大猎豹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永强全地形车产业园和中汽零滁州生产基地;支持扬子客车与欧辉客车合作生产新能源客车。加快汽车及先进装备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2016年,产业规模达到120亿元以上。创建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推进李子园、莱斯拉慕、农场大叔等重大食品项目建设,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研发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上海电缆、德威新材料、天大铜业等项目为基础,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聚力主攻扩充增量,以项目集聚推动发展提速
  
  坚持将扩充增量作为当前“调转促”的最优、最快路径选择。大力招引一批项目。突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确保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强化产业招商。对智能家电、汽车等主导产业链条进行“穷尽”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点对点登门拜访,进一步延长加粗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强化外出招商。实施“521”计划,三个产业分局三分之二以上时间外出招商,每年拜访500家企业,梳理20个项目线索,签约10个亿元项目。强化科研招商。突破传统招商模式,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加强与国内顶级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其科研成果在滁产业化。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大力支持科研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一批项目。确保开工亿元项目23个,力争25个;投产亿元项目23个,力争25个。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技改提升一批项目。集中资源、订制政策、强化帮扶,力保现有企业,力促扩能提级。
  
  三、千方百计壮大体量,以顶天立地带动铺天盖地
  
  千方百计提高项目投资量级。2016年争取引进超20亿元重大项目2个,推进上海电缆、永强全地形车等3个超20亿元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启动投资50亿元的康佳智能家电工业园项目。千方百计扩大企业规模体量。订制企业发展规划、订制企业扶持政策、订制要素配套,力促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力争2016年,安康集团产值达到150亿元,博西华、猎豹汽车规模达到50亿元,天大铜业、养元饮品等达到30亿元,银鹭食品、长电科技等6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力争博西华等6家企业入库税收超亿元。
  
  四、多措并举提升质量,以改革创新释放转型活力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和引领,推进改革创新与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落实“二号章”审批制度,促进项目服务审批职能下放,提高审批效率。着力完善经开区公共服务功能,加大部门整合设置力度。全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激发动力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对接机制。进一步加大创新服务力度,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产值3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