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研究 >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经验交流 >
采用“新机制+新模式”,激活人才链
采用“新机制+新模式”,激活人才链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1-19 点击:次
随着企业“招工难”、员工“返岗难”等问题逐步缓解,高精尖人才、技能型人才短缺又成了产业集聚区复工复产面临的新难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新人才“引进、共享、培育、留住”的新机制、新模式,盘活“人才”这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一、“引进”一批人才,补高端人才短板
示范基地提供引才“直通车”,采用柔性引智模式,壮大人才队伍。江苏太仓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示范基地搭建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孵化器,设立基地与国外高校直接沟通机制,2月在孵化器内签约牛津等高校的5个博士团队,围绕智能机械设计软件、通用金属3D打印设备等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引入高端人才,加快提升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的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水平。天津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组织专家加入“企业复工复产专家服务团”,通过将服务时间和成效纳入职级职称评定,并为专家提供创新成果展示推广平台等方式,激励专家免费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解决关键设备维护、技术研发、卫生防疫等多方面燃眉之急。基地还举办系列线上活动,组织专家召开专题论坛,帮助企业家把握高科技前沿动向。
二、“共享”一批人才,促互惠双赢
示范基地探索共享新模式,搭建人才蓄水池,实现熟练技工人才有效互补。合肥家电示范基地推动基地内企业用工交替期共享人才。4月,家电空调进入生产淡季而笔记本订单增加,基地促成海尔132名空调组装工人到宝龙达从事笔记本组装工作,并将这一模式总结推广、常态化,以满足更多企业对熟练技工人才的需求。苏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撮合”上下游企业共享人才。复工之初,基地骨干企业莱克电气生产原料短缺,主要由于上游企业熟练技工无法返岗,产量恢复不足。基地与上游企业及其所在地政府沟通协调,帮助莱克电气数十名熟练技工奔赴上游企业助力恢复生产,3月中旬已实现对莱克电气的生产原料供应保障。
三、“培育”一批人才,储智力资本
示范基地构建人才培育课堂“扎根基地、入企进厂”新机制,产学研协作提升人才技术、技能水平,精准培育契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长治经开区示范基地建立基地出资、企业搭台、寓教于产的育才机制,根据生产实际所需,在班组内、工段上开设高技能人才研修课堂,实现技术攻关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双突破,已为基地的航天应用、特种车辆制造等领域输送近400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临沂工程机械示范基地与中科院计算所、临沂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在基地内设立分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共建、科研成果转化等合作,定向培养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发展所需人才,4月以来共有8家院校、4家人力资源公司、4名高层次人才与基地和16家企业签订协议。
四、“留住”一批人才,稳复工步伐
面对疫情期间资金周转慢、项目推进难导致的高端人才流失风险,示范基地通过保项目、保企业、优环境等机制留住人才。烟台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为解决疫情期间人才创办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双百人才”补贴款项,为基地内30名人才提前兑现补贴725万,及时帮助企业有效补充研发、运营投入。苏州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协助领军人才及其创办的企业,享受到了最高达5000万元的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贷款“人才贷”,给人才以更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上海闵行示范基地针对骨干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专门举办相关政策培训,深入解读疫情后上海市和闵行区的居住证积分、居转户、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帮企业稳住人心、留住人才。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