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示范基地硬核破解“招工、返岗”两难问题

产业示范基地硬核破解“招工、返岗”两难问题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1-19 点击: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防期间,企业“招工难”、员工“返岗难”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复工复产最紧迫的问题,也是产业集聚区防控复产“两手抓”面临的最大压力。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集聚区的典型代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多措并举盘活了“人”这一关键要素,为各地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智服务,大数据平台助力企业智慧招工 
      疫情之下的复工季,107名云南省红河州务工人员登上了浙江嵊州纺织产业示范基地派来的“招工大巴”。此前,基地企业还在为员工缺口发愁。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用工困境的,是嵊州首个线上招工平台——“嵊州市企业复工招募平台”。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用工荒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嵊州示范基地是真丝领带及其他真丝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领带产量占据国际市场70%、国内市场90%,从业人员3万余人。为帮助企业解决“缺人”难题,嵊州示范基地积极统筹线上线下两种资源,第一时间协调当地人社部门及运营商,搭建“嵊州市企业复工招募平台”。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用工紧缺的重点企业名单,并将招工信息发送给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精准匹配人岗信息,有效破解劳务供求信息不对称难题。
      为扩大招工范围,嵊州示范基地还利用平台“指挥”信息“多跑腿”,与浙江人才网全面对接,实现“一地发布,全省覆盖”,为企业与求职者开辟更宽广的对接渠道,充分挖掘全省劳动力资源,助力企业复产寻工。
      二、促共享,“用工荒”与“闲得慌”相互破题
      来自安徽世纪金源大饭店的40名员工,来到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产业示范基地的海尔工业园,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共享员工”生活。在此之前,合肥示范基地内多家重点企业员工返厂率不足、订单生产急缺人手,而当地酒店员工留守、薪资无法保障。
      面对两难,合肥示范基地开始倡导基地内企业尝试“共享员工”这种弹性用工新模式。经过劳动关系界定、工资薪酬协商、新岗位培训、共享员工正式上岗等一系列探索,这种新型模式终于给合作双方吃下一颗“定心丸”。 
      合肥示范基地总结经验,继续探索省际“共享员工”合作。基地内企业长虹美菱公司海外订单增加,却因员工返厂受限而人手急缺。为此,合肥示范基地主动对接四川省和绵阳市政府,协调绵阳长虹总部599名熟练工人乘火车专列来合务工。
      企业间通过“共享员工”的模式,为供需双方搭建了资源共享、员工互助的对接平台,解决了企业用工不均衡难题,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流通,实现了互利双赢。
      三、出奖励,老员工成为“招工特派员”
      一名在浙江嘉兴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工作的贵州仁怀老乡,刚刚返岗复工就收到了1.9万元。据介绍,这是嘉兴示范基地为他特别颁发的奖金,奖励他作为“招工特派员”,为基地输送老员工14人、新员工183人的“优秀业绩”。
      为应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用工难题,嘉兴示范基地开出“输送老员工50元/人、新员工100元/人”的奖励政策,在人力资源丰富地区聘用有招聘组织能力的老员工作为“招工特派员”,充分利用其本地的人脉资源,深入基层招工。为布局更多劳动力“磁场”,嘉兴示范基地还委托基地内人力资源公司,请他们组织分公司工作人员加入“特派员”行列,直接帮助返岗人员及新入职员工办理各类手续、协调返岗车辆等。 
      通过“以员工带动员工、以人才吸引人才”的招工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帮扶企业招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用工服务提供了切实帮助。
      四、入村组,招工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复工之初,基地内一家重点企业返岗员工却仅有100多名本地人,用工缺口极大。与此同时,在陕西安康的广大农村,原本在西安务工的农民工们也盼着返岗增收。为此,西安示范基地多次与“安康扶贫空间”电话沟通、现场对接,协力解决招工问题。安康扶贫空间随即通过贫困户就业网、IMS云视讯等渠道,将岗位信息推送至安康广大群众,几天时间咨询人数已超5000余人。
      西安示范基地还主动加强与人社部门、企业、中介组织等多方联动,成立招聘小组,带着用工企业奔赴咸阳市三原县、铜川市耀州区等地,直入村组,现场签约。同时,派出16个招工小组,与四川、甘肃、宁夏等相邻省份地区建立务工人员输送渠道。
      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点对点”精准服务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方式,一方面及时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使受疫情影响未能外出务工的就业困难人员快速就业,实现了互惠互利、双赢双利的局面。



主页 > 专题研究 >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经验交流 >

产业示范基地硬核破解“招工、返岗”两难问题

2021-01-19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防期间,企业“招工难”、员工“返岗难”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复工复产最紧迫的问题,也是产业集聚区防控复产“两手抓”面临的最大压力。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集聚区的典型代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多措并举盘活了“人”这一关键要素,为各地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智服务,大数据平台助力企业智慧招工 
      疫情之下的复工季,107名云南省红河州务工人员登上了浙江嵊州纺织产业示范基地派来的“招工大巴”。此前,基地企业还在为员工缺口发愁。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用工困境的,是嵊州首个线上招工平台——“嵊州市企业复工招募平台”。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用工荒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嵊州示范基地是真丝领带及其他真丝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领带产量占据国际市场70%、国内市场90%,从业人员3万余人。为帮助企业解决“缺人”难题,嵊州示范基地积极统筹线上线下两种资源,第一时间协调当地人社部门及运营商,搭建“嵊州市企业复工招募平台”。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用工紧缺的重点企业名单,并将招工信息发送给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精准匹配人岗信息,有效破解劳务供求信息不对称难题。
      为扩大招工范围,嵊州示范基地还利用平台“指挥”信息“多跑腿”,与浙江人才网全面对接,实现“一地发布,全省覆盖”,为企业与求职者开辟更宽广的对接渠道,充分挖掘全省劳动力资源,助力企业复产寻工。
      二、促共享,“用工荒”与“闲得慌”相互破题
      来自安徽世纪金源大饭店的40名员工,来到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产业示范基地的海尔工业园,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共享员工”生活。在此之前,合肥示范基地内多家重点企业员工返厂率不足、订单生产急缺人手,而当地酒店员工留守、薪资无法保障。
      面对两难,合肥示范基地开始倡导基地内企业尝试“共享员工”这种弹性用工新模式。经过劳动关系界定、工资薪酬协商、新岗位培训、共享员工正式上岗等一系列探索,这种新型模式终于给合作双方吃下一颗“定心丸”。 
      合肥示范基地总结经验,继续探索省际“共享员工”合作。基地内企业长虹美菱公司海外订单增加,却因员工返厂受限而人手急缺。为此,合肥示范基地主动对接四川省和绵阳市政府,协调绵阳长虹总部599名熟练工人乘火车专列来合务工。
      企业间通过“共享员工”的模式,为供需双方搭建了资源共享、员工互助的对接平台,解决了企业用工不均衡难题,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流通,实现了互利双赢。
      三、出奖励,老员工成为“招工特派员”
      一名在浙江嘉兴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工作的贵州仁怀老乡,刚刚返岗复工就收到了1.9万元。据介绍,这是嘉兴示范基地为他特别颁发的奖金,奖励他作为“招工特派员”,为基地输送老员工14人、新员工183人的“优秀业绩”。
      为应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用工难题,嘉兴示范基地开出“输送老员工50元/人、新员工100元/人”的奖励政策,在人力资源丰富地区聘用有招聘组织能力的老员工作为“招工特派员”,充分利用其本地的人脉资源,深入基层招工。为布局更多劳动力“磁场”,嘉兴示范基地还委托基地内人力资源公司,请他们组织分公司工作人员加入“特派员”行列,直接帮助返岗人员及新入职员工办理各类手续、协调返岗车辆等。 
      通过“以员工带动员工、以人才吸引人才”的招工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帮扶企业招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用工服务提供了切实帮助。
      四、入村组,招工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复工之初,基地内一家重点企业返岗员工却仅有100多名本地人,用工缺口极大。与此同时,在陕西安康的广大农村,原本在西安务工的农民工们也盼着返岗增收。为此,西安示范基地多次与“安康扶贫空间”电话沟通、现场对接,协力解决招工问题。安康扶贫空间随即通过贫困户就业网、IMS云视讯等渠道,将岗位信息推送至安康广大群众,几天时间咨询人数已超5000余人。
      西安示范基地还主动加强与人社部门、企业、中介组织等多方联动,成立招聘小组,带着用工企业奔赴咸阳市三原县、铜川市耀州区等地,直入村组,现场签约。同时,派出16个招工小组,与四川、甘肃、宁夏等相邻省份地区建立务工人员输送渠道。
      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点对点”精准服务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方式,一方面及时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使受疫情影响未能外出务工的就业困难人员快速就业,实现了互惠互利、双赢双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