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202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指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求)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2-18 点击: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与该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载体的重要载体
 
  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创建的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申报成功扶持资金一般达上亿元,产业园区可以获得还林造林补贴、水电路补贴、农机购置及更新补贴、土壤改良及提升补贴、基建补贴等红利。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义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不断拓宽园区建设的范围,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类型
 
  1、按投资主体划分:
 
  政府主办
 
  各级政府主办的园区,经济目标是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利益目标是建立园区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求园区本身利益最大化。主要变化是将农业发展资金由分散使用转向集中使用,由主要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投入农产品生产。
 
  企业主办
 
  企业主办的园区围绕利益最大化进行设计和布局,与当地农业结构和主导产业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
 
  企业与政府(农民)联办
 
  政府与企业联办的园区,由政府规划、招商和管理,企业投资自主经营,但产品生产要符合园区发展方向,使政府的经济目标和企业利益目标相结合。一般认为,这种类型更能体现园区的综合效益。
 
  2、按照土地利用状况划分:
 
  种植类农业园区
 
  包括花卉园区、苗木园区、种子园区、大棚蔬菜园区。这类农业园区用地基本上是租用农村集体土地,在种植区内一般没有固定的建构筑物,没有破坏耕地的耕作层,土地用途没有改变,仍属农用地。
 
  这类农业园区引进高科技对传统种植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园区建设规模大、标准高,对当地农业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而且除种植基地外,建有与之配套的农产品集散地、花卉展示交易厅、蔬菜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工厂、科研所等建设项目,这些场所用地虽然占园区面积比例不大,但是标准高、投入大,是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殖类农业园区
 
  包括养猪(牛、羊)场、养鸡(鸭)场、养鱼(虾、蟹)塘等。这类农业园区大部分租用农村集体土地,尤其是转包农民承包地居多。
 
  各种养殖场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大多远离村庄,养殖场之间有1公里左右的间隔距离,场内的畜禽棚房之间也有一定距离的隔离带。
 
  这类农业园区建有标准化的畜禽饲养棚房、饲料储备房和管理人员看护房,生产和配套设施多,园区占地面积大,场地硬化比例较高,建筑密度较大。
 
  旅游观光类农业园区
 
  这类农业园区主要依托发展高科技农业种植、现代化养殖来吸引旅客观光休闲,固定建构筑物占园区总面积一半以上,除种植、养殖用地外,园区其他用地全部硬化。
 
  这类农业园区的主要盈利是参观园区门票、住宿、餐饮等收入。旅游观光类农业园区主要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采摘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民俗观光园、保健农业园、教育农业园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指南
 
  1、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条件
 
  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以下条件:
 
  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主导产业为本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本省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产业间关联度强,原则上数量为1—2个,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主导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已制定产业园专项规划,并经所在地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明确了产业园发展布局和区域范围。产业园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板块已经形成,且相对集中、联系紧密。产业园专项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的格局。
 
  建设水平区域领先
 
  产业园生产设施条件良好,高标准农田占比较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规模经营显著,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
 
  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全面推行并取得实效。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带动农民作用显著
 
  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推动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30%。
 
  政策支持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统筹整合财政专项、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用于产业园建设,并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组织管理健全完善
 
  产业园运行管理机制有活力,方式有创新,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和开发运行机制。政府引导有力,多企业、多主体建设产业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了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2、申报流程和中央财政支持政策
 
  申请创建程序
 
  按照由产业园所在地人民政府申请,省级农业和财政厅(委、局)核报省级政府同意后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程序,开展申请创建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直接上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按照高标准、少而精、宁缺毋滥的要求,组织竞争性选拔。符合创建条件的,经公示后可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经一定时间建设达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标准的,可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央财政支持政策
 
  根据产业园相关因素,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认定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为体现激励约束、强化地方责任,奖补资金分期安排。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建立“能进能退、动态管理”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给予奖补资金,并按规定撤销创建资格;对绩效考核成绩突出的加大奖补力度。
 
  3、2021年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
 
  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继续创建和认定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即将开始,提前准备好申报材料;
 
  在区域布局上: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申请创建。新创建的国家产业园主导产业原则上不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批准创建的国家产业园主导产业相同。地域上不与农财两部批准建设的农业产业强镇重叠。产业园应布局在县以下。
 
  在资金支持上:中央财政通过奖补方式对批准创建的国家产业园予以资金支持。资金分三次安排,第一次在批准创建时安排部分奖补资金,第二次在通过中期评估后安排部分奖补资金,第三次在通过认定后安排剩余奖补资金。对认定未通过的,不再安排奖补资金并收回结余资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运营思路
 
  那么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园可以申请成功?
 
  让我们先看看2018年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总共11家,涉及10个省份,多个产业。
 
  分析下这些特色鲜明、方向精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如何打造的,各级政府怎样进行规划、布局、模式如何,哪些园区才是国家支持的典范。
 
  1、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产业园分为泡菜原料种植区,中心城区、科研示范区、泡菜生产区。改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模式为“稻菜轮作”“稻蔺轮作”种植模式。计划今年播种粮食100.78万亩,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蔺草3.5万亩,水果面积稳定在29.5万亩;同时,整合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园区内农田基础设施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旱涝保收”标准规划建设。此外,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在园区建设中,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和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建设模式:推动“四种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分享
 
  “企业+农户”为主的订单合同型联结模式
 
  全面推行“订单农业”,目前,该园区泡菜原料种植订单率90%以上,带动12万农户增加收入3.06亿元;
 
  “企业+基地+农户”为主的流转聘用型联结模式
 
  龙头企业建种植基地,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的同时,可以在基地务工,也可以进企业务工。园区解决农民常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2.6万人,年实现务工增收8.6亿元;
 
  “合作社+农户”为主的服务协作型联结模式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农技知识、农资购买、农机服务、质量标准、销售,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好味稻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以“稻—菜轮作”模式种植优质水稻和泡菜原料,年粮食总产量1.6万吨,实现机械跨区作业6万余亩、机械烘干稻谷4万余吨,社员累计分红660余万元;
 
  “综合体+农户”为主的三产带动型联结模式
 
  安置从事园林、环卫、劝导等公益岗位,带动农民从事餐饮、旅游电商、物流;
 
  2、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区域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慈溪市北部沿海,毗邻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规划的杭州湾跨海铁路,沈海高速和即将开工的杭甬复线高速穿区而过,交通便捷。
 
  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一核两带四区块”的规划布局。“一核”指新慈湖农业新型业态核心区,成为产业园的创新中心、人才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休闲中心;“两带”指以中心横路为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优质粮食带和精品蔬果带。
 
  建设模式:园区的发展功能定位为“三化三示范”,即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
 
  慈溪坚持以工业化、标准化的理念来抓农业生产。土地资源连片集中,主导规模化的优质粮食、精品水果、出口蔬菜等三大产业,并相应配套规模化畜禽养殖,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格局。从前端的科技支撑,到加工业的布局,再到休闲观光、营销渠道的配套,三产融合发展。同时设有管委会,进行统一管理。
 
  3、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稻米等农作物高度智能化生产。通过将病虫害、田间水位、水质、视频等传感器及摄像头安置于田间地头组成的监控网络,实现全方位、多维度采集园内稻田的各类信息和实时视频图像,实现对稻田“四情”即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的实时监控。
 
  该园区还能实现对稻米收获、运输等信息的汇集、传输、分析、决策等功能。在五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精准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服务。
 
  建设模式
 
  “企业+基地”模式
 
  由企业一次性流转土地到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建立了标准化基地,保证了粮质粮源,提高了产品价格。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一部分由企业反租倒包,农民开展专业化种植,获得生产收益;一部分优先进入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收益;一部分发展农村三产,获得经营收益。比如,东方粮仓五常稻谷产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流转土地1.2万亩,被流转户可优先进入企业务工或承担土地种植,被流转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200元。
 
  “企业+农户”模式
 
  由企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种植规程,农户自主种植按订单价格卖给企业。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实行定制式收购,农民实行标准化种植,保证了大米品质,提升了产品价值,农民获得产品价值逐年提升带来的收益。中粮美裕有机谷物制品有限公司联结农户190户,种植有机水稻6000亩,农户亩均纯效益由2013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3200元。
 
  “企业+合作社”模式
 
  由企业领办合作社,合作社入股企业。它的特点是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合作社,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农民在享受合作社保底收入和生产效益分红的同时,合作社以土地、资金等入股企业,农民再次享受企业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分红。金福泰农业股份公司组建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635户,社员比非社员亩增收420元。
 
  “合作社+企业”模式
 
  由合作社组建企业,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分红。它的特点是农民采取土地、资产折资入股或以资金直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建稻米加工企业,合作社全体社员都持有不等股份,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按股分配,农民享受一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4、黑龙江省庆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庆安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县域三山环绕,七河开源,属寒地黑土核心区,水稻种植有着百年历史。庆安县经国家认证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2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7.5%。国家认证的绿色产品已达67个,有机产品9个,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评为“中国绿色名县”。
 
  庆安因稻而名、因稻而兴。庆安在创建园区中,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实现了优质大米、米糠制油、碎米酿酒、稻壳发电等全产业链开发利用。2016年该县水稻种植加工产值29.1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72.2%;二、三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79.9%。庆安大米线上线下销售网络遍布全国。除此,庆安在科技支撑、推介创优品牌、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创建园区先进之列。
 
  建设模式:乡村振兴规划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地入股、订单农业三种模式,立足于绿色食品、发力于有机食品、着眼于功能食品,实施保底分红、品质分红、效益分红、入股分红,让农民在提升种植业收益的同时,直接分享到了二三产业收益。2016年园内农民人均收入1.89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40.9%。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促农增收机制,优化推广“四种分红”模式,率先实现园区优质水稻平均价格突破3元,普通大米突破10元,有机高端大米突破100元。
 
  5、江苏省泗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成立于2010年5月,规划面积为12.8万亩,涉及人口7.8万。2010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区,2011年6月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6年,实现总产值27亿元,人均GDP3.4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万元。
 
  目前入驻企业已经达到49个,入园项目协议投资额达16.4亿元。其中工厂化食用菌企业9家,设施蔬菜基地11家,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休闲观光等企业10家,引进了夏之光莴笋、玉菇甜瓜等优质新品种120余个,年客生产食用菌80万吨,各种蔬菜瓜果10万吨。园区创建以来,积极打造工厂化食用菌和设施园艺基地,产业特色明显。园区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
 
  建设模式:园区立足“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设施化”的建设主题。围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打造工厂化食用菌、设施园艺、休闲观光等主导特色产业,通过聚龙头、扩基地、兴产业,园区共入驻蔬菜、桃果、水产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成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建成省级园艺标准园13个。2016年,园区实现总产值27亿元,其中三大产业产值达18.9亿元。
 
  6、浙江省诸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总面积33.75万亩,其中产业面积10万亩。诸暨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按照“一心两区三镇四园”规划布局。一心:以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市农产品深加工园区、新农都农批市场为核心;两区:东部精品果业示范区、西部珍珠生态示范区;三镇:山下湖珍珠小镇、枫桥文创小镇、赵家香榧小镇;四园:珍珠产业园、特色水果观光园、白塔湖湿地公园、香榧森林公园。
 
  建设模式:诸暨市依托农业“两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措施,全面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同时通过农业水环境治理,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以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呈现出稳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珍珠、香榧、果蔬、茶叶、绍兴鸭、红高粱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并形成集聚集群、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龙头带动明显。
 
  7、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是全国甚至世界公认的大蒜种植、贮藏、加工、贸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金乡大蒜”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首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02.58亿元。产业园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总面积1.8万亩。
 
  产业园立足大蒜主导产业,以树立全国大蒜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标杆为目标,以推进基地支撑、产业融合、链条延伸、产品升级为方向,突出生产、加工、物流、科研、文化、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规划布局“一心、双轴、四区”,构建包括绿色优质大蒜种植业、大蒜特色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为一体的大蒜产业簇群。
 
  建设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一头连企业,一头连农户,共同建立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合作社代表农户,与大蒜购销或加工企业签订协议,组织农民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种植,企业按约定保护价收购合作社大蒜产品。
 
  立足‘金乡大蒜’这一金字招牌和大蒜主导产业,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系统举措,在园区构建起集大蒜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主页 > 专题研究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动态 >

202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指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求)

2022-02-1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与该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载体的重要载体
 
  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创建的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申报成功扶持资金一般达上亿元,产业园区可以获得还林造林补贴、水电路补贴、农机购置及更新补贴、土壤改良及提升补贴、基建补贴等红利。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定义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不断拓宽园区建设的范围,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类型
 
  1、按投资主体划分:
 
  政府主办
 
  各级政府主办的园区,经济目标是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利益目标是建立园区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求园区本身利益最大化。主要变化是将农业发展资金由分散使用转向集中使用,由主要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投入农产品生产。
 
  企业主办
 
  企业主办的园区围绕利益最大化进行设计和布局,与当地农业结构和主导产业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
 
  企业与政府(农民)联办
 
  政府与企业联办的园区,由政府规划、招商和管理,企业投资自主经营,但产品生产要符合园区发展方向,使政府的经济目标和企业利益目标相结合。一般认为,这种类型更能体现园区的综合效益。
 
  2、按照土地利用状况划分:
 
  种植类农业园区
 
  包括花卉园区、苗木园区、种子园区、大棚蔬菜园区。这类农业园区用地基本上是租用农村集体土地,在种植区内一般没有固定的建构筑物,没有破坏耕地的耕作层,土地用途没有改变,仍属农用地。
 
  这类农业园区引进高科技对传统种植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园区建设规模大、标准高,对当地农业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而且除种植基地外,建有与之配套的农产品集散地、花卉展示交易厅、蔬菜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工厂、科研所等建设项目,这些场所用地虽然占园区面积比例不大,但是标准高、投入大,是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殖类农业园区
 
  包括养猪(牛、羊)场、养鸡(鸭)场、养鱼(虾、蟹)塘等。这类农业园区大部分租用农村集体土地,尤其是转包农民承包地居多。
 
  各种养殖场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大多远离村庄,养殖场之间有1公里左右的间隔距离,场内的畜禽棚房之间也有一定距离的隔离带。
 
  这类农业园区建有标准化的畜禽饲养棚房、饲料储备房和管理人员看护房,生产和配套设施多,园区占地面积大,场地硬化比例较高,建筑密度较大。
 
  旅游观光类农业园区
 
  这类农业园区主要依托发展高科技农业种植、现代化养殖来吸引旅客观光休闲,固定建构筑物占园区总面积一半以上,除种植、养殖用地外,园区其他用地全部硬化。
 
  这类农业园区的主要盈利是参观园区门票、住宿、餐饮等收入。旅游观光类农业园区主要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采摘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民俗观光园、保健农业园、教育农业园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指南
 
  1、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条件
 
  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以下条件:
 
  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主导产业为本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本省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产业间关联度强,原则上数量为1—2个,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主导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已制定产业园专项规划,并经所在地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明确了产业园发展布局和区域范围。产业园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板块已经形成,且相对集中、联系紧密。产业园专项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的格局。
 
  建设水平区域领先
 
  产业园生产设施条件良好,高标准农田占比较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规模经营显著,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
 
  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全面推行并取得实效。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带动农民作用显著
 
  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推动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30%。
 
  政策支持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统筹整合财政专项、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用于产业园建设,并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组织管理健全完善
 
  产业园运行管理机制有活力,方式有创新,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和开发运行机制。政府引导有力,多企业、多主体建设产业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了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2、申报流程和中央财政支持政策
 
  申请创建程序
 
  按照由产业园所在地人民政府申请,省级农业和财政厅(委、局)核报省级政府同意后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程序,开展申请创建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直接上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按照高标准、少而精、宁缺毋滥的要求,组织竞争性选拔。符合创建条件的,经公示后可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经一定时间建设达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标准的,可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央财政支持政策
 
  根据产业园相关因素,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认定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为体现激励约束、强化地方责任,奖补资金分期安排。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建立“能进能退、动态管理”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给予奖补资金,并按规定撤销创建资格;对绩效考核成绩突出的加大奖补力度。
 
  3、2021年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
 
  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继续创建和认定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即将开始,提前准备好申报材料;
 
  在区域布局上: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申请创建。新创建的国家产业园主导产业原则上不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批准创建的国家产业园主导产业相同。地域上不与农财两部批准建设的农业产业强镇重叠。产业园应布局在县以下。
 
  在资金支持上:中央财政通过奖补方式对批准创建的国家产业园予以资金支持。资金分三次安排,第一次在批准创建时安排部分奖补资金,第二次在通过中期评估后安排部分奖补资金,第三次在通过认定后安排剩余奖补资金。对认定未通过的,不再安排奖补资金并收回结余资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运营思路
 
  那么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园可以申请成功?
 
  让我们先看看2018年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总共11家,涉及10个省份,多个产业。
 
  分析下这些特色鲜明、方向精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如何打造的,各级政府怎样进行规划、布局、模式如何,哪些园区才是国家支持的典范。
 
  1、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产业园分为泡菜原料种植区,中心城区、科研示范区、泡菜生产区。改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模式为“稻菜轮作”“稻蔺轮作”种植模式。计划今年播种粮食100.78万亩,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蔺草3.5万亩,水果面积稳定在29.5万亩;同时,整合项目改善基础设施。
 
  园区内农田基础设施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旱涝保收”标准规划建设。此外,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在园区建设中,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和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建设模式:推动“四种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分享
 
  “企业+农户”为主的订单合同型联结模式
 
  全面推行“订单农业”,目前,该园区泡菜原料种植订单率90%以上,带动12万农户增加收入3.06亿元;
 
  “企业+基地+农户”为主的流转聘用型联结模式
 
  龙头企业建种植基地,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的同时,可以在基地务工,也可以进企业务工。园区解决农民常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2.6万人,年实现务工增收8.6亿元;
 
  “合作社+农户”为主的服务协作型联结模式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农技知识、农资购买、农机服务、质量标准、销售,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好味稻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以“稻—菜轮作”模式种植优质水稻和泡菜原料,年粮食总产量1.6万吨,实现机械跨区作业6万余亩、机械烘干稻谷4万余吨,社员累计分红660余万元;
 
  “综合体+农户”为主的三产带动型联结模式
 
  安置从事园林、环卫、劝导等公益岗位,带动农民从事餐饮、旅游电商、物流;
 
  2、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区域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慈溪市北部沿海,毗邻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规划的杭州湾跨海铁路,沈海高速和即将开工的杭甬复线高速穿区而过,交通便捷。
 
  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一核两带四区块”的规划布局。“一核”指新慈湖农业新型业态核心区,成为产业园的创新中心、人才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休闲中心;“两带”指以中心横路为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优质粮食带和精品蔬果带。
 
  建设模式:园区的发展功能定位为“三化三示范”,即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
 
  慈溪坚持以工业化、标准化的理念来抓农业生产。土地资源连片集中,主导规模化的优质粮食、精品水果、出口蔬菜等三大产业,并相应配套规模化畜禽养殖,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格局。从前端的科技支撑,到加工业的布局,再到休闲观光、营销渠道的配套,三产融合发展。同时设有管委会,进行统一管理。
 
  3、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稻米等农作物高度智能化生产。通过将病虫害、田间水位、水质、视频等传感器及摄像头安置于田间地头组成的监控网络,实现全方位、多维度采集园内稻田的各类信息和实时视频图像,实现对稻田“四情”即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的实时监控。
 
  该园区还能实现对稻米收获、运输等信息的汇集、传输、分析、决策等功能。在五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精准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服务。
 
  建设模式
 
  “企业+基地”模式
 
  由企业一次性流转土地到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建立了标准化基地,保证了粮质粮源,提高了产品价格。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一部分由企业反租倒包,农民开展专业化种植,获得生产收益;一部分优先进入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收益;一部分发展农村三产,获得经营收益。比如,东方粮仓五常稻谷产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流转土地1.2万亩,被流转户可优先进入企业务工或承担土地种植,被流转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200元。
 
  “企业+农户”模式
 
  由企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种植规程,农户自主种植按订单价格卖给企业。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实行定制式收购,农民实行标准化种植,保证了大米品质,提升了产品价值,农民获得产品价值逐年提升带来的收益。中粮美裕有机谷物制品有限公司联结农户190户,种植有机水稻6000亩,农户亩均纯效益由2013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3200元。
 
  “企业+合作社”模式
 
  由企业领办合作社,合作社入股企业。它的特点是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合作社,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农民在享受合作社保底收入和生产效益分红的同时,合作社以土地、资金等入股企业,农民再次享受企业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分红。金福泰农业股份公司组建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635户,社员比非社员亩增收420元。
 
  “合作社+企业”模式
 
  由合作社组建企业,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分红。它的特点是农民采取土地、资产折资入股或以资金直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建稻米加工企业,合作社全体社员都持有不等股份,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按股分配,农民享受一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4、黑龙江省庆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庆安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县域三山环绕,七河开源,属寒地黑土核心区,水稻种植有着百年历史。庆安县经国家认证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2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7.5%。国家认证的绿色产品已达67个,有机产品9个,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评为“中国绿色名县”。
 
  庆安因稻而名、因稻而兴。庆安在创建园区中,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实现了优质大米、米糠制油、碎米酿酒、稻壳发电等全产业链开发利用。2016年该县水稻种植加工产值29.1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72.2%;二、三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79.9%。庆安大米线上线下销售网络遍布全国。除此,庆安在科技支撑、推介创优品牌、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创建园区先进之列。
 
  建设模式:乡村振兴规划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地入股、订单农业三种模式,立足于绿色食品、发力于有机食品、着眼于功能食品,实施保底分红、品质分红、效益分红、入股分红,让农民在提升种植业收益的同时,直接分享到了二三产业收益。2016年园内农民人均收入1.89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40.9%。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促农增收机制,优化推广“四种分红”模式,率先实现园区优质水稻平均价格突破3元,普通大米突破10元,有机高端大米突破100元。
 
  5、江苏省泗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成立于2010年5月,规划面积为12.8万亩,涉及人口7.8万。2010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区,2011年6月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6年,实现总产值27亿元,人均GDP3.4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万元。
 
  目前入驻企业已经达到49个,入园项目协议投资额达16.4亿元。其中工厂化食用菌企业9家,设施蔬菜基地11家,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休闲观光等企业10家,引进了夏之光莴笋、玉菇甜瓜等优质新品种120余个,年客生产食用菌80万吨,各种蔬菜瓜果10万吨。园区创建以来,积极打造工厂化食用菌和设施园艺基地,产业特色明显。园区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
 
  建设模式:园区立足“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设施化”的建设主题。围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打造工厂化食用菌、设施园艺、休闲观光等主导特色产业,通过聚龙头、扩基地、兴产业,园区共入驻蔬菜、桃果、水产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成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建成省级园艺标准园13个。2016年,园区实现总产值27亿元,其中三大产业产值达18.9亿元。
 
  6、浙江省诸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总面积33.75万亩,其中产业面积10万亩。诸暨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按照“一心两区三镇四园”规划布局。一心:以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市农产品深加工园区、新农都农批市场为核心;两区:东部精品果业示范区、西部珍珠生态示范区;三镇:山下湖珍珠小镇、枫桥文创小镇、赵家香榧小镇;四园:珍珠产业园、特色水果观光园、白塔湖湿地公园、香榧森林公园。
 
  建设模式:诸暨市依托农业“两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措施,全面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同时通过农业水环境治理,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以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呈现出稳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珍珠、香榧、果蔬、茶叶、绍兴鸭、红高粱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并形成集聚集群、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龙头带动明显。
 
  7、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特色: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是全国甚至世界公认的大蒜种植、贮藏、加工、贸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金乡大蒜”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首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02.58亿元。产业园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总面积1.8万亩。
 
  产业园立足大蒜主导产业,以树立全国大蒜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标杆为目标,以推进基地支撑、产业融合、链条延伸、产品升级为方向,突出生产、加工、物流、科研、文化、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规划布局“一心、双轴、四区”,构建包括绿色优质大蒜种植业、大蒜特色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为一体的大蒜产业簇群。
 
  建设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一头连企业,一头连农户,共同建立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合作社代表农户,与大蒜购销或加工企业签订协议,组织农民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种植,企业按约定保护价收购合作社大蒜产品。
 
  立足‘金乡大蒜’这一金字招牌和大蒜主导产业,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系统举措,在园区构建起集大蒜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