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研究 >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 > 振兴动态 >

聚焦三农发力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4-09 点击: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梅州始终站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把乡村振兴列为在全省争先的“六项工作”之一。以“深调研”着手,针对农村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1+2+N”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汇聚社会力量精准投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渐次展开。
  
  关键词1:乡村振兴 蹄疾步稳
  
  1.构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2018年5月26日,梅州蕉岭县出台全省首份县级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当年6月,梅州市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后,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意见方案,形成乡村振兴“1+2+N”政策体系,全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走出具有梅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
  
  2.下好产业兴旺“先手棋”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启动以党建为引领、以“培育农村百亿新产业新业态”为第一抓手的“五百行动计划”;启动“千企帮千村”“乡贤回归”工程。成功创建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省级产业园全市全覆盖;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名优特新农产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目前,我市已有362家企业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企业结对帮扶全市1500个行政村。
  
  在产业拉动下,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98.96亿元,比增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3元,增长7.7%。
  
  3.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8年4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改革工作安排》印发,我市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不久,《梅州市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重点推进5大领域共15项改革事项,要求3年内完成各项综合改革任务。
  
  4.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
  
  2018年7月以来,梅州市全面落实《广东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拿出落实党政“一把手”工程的力度和决心,聚焦“五传六进”实践内容的创新和探索,以市带县扎实有效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已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实践所105个、实践站1029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400多场。
  
  关键词2:实施粤菜师傅工程
  
  1.校企联动培育名厨
  
  发挥梅州农业学校(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的龙头作用,带动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兴宁技工学校、梅县技工学校、大埔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瑞锦职业培训学校等实训基地的发展。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起6个市级培训基地,培训学生1367人,短期培训学员2051人,其中贫困户子女共计42人。预计到2022年,全市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达5000人次以上。
  
  2.富民兴村打造厨乡
  
  将“粤菜(客家菜)师傅”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打造“以厨兴村”的典型,力促农民得实惠、农村得发展。
  
  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全省首个“广东厨师之乡”,全村有200多名餐饮从业人员,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0%。以“粤菜(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目前已建立了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创办了客家菜传承创新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客家菜传承、创新、研发”和“客家菜师傅培育、实践、交流”于一体的大平台,培训当地村民、周边地区贫困户、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共计200多人。
  
  蕉岭县南磜镇蓝源村: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蓝源村先后有约300人从事厨师职业,目前在外地从事厨师职业的有76人,每月收入8000元至10000元不等,在高级酒店宾馆就业的总厨月收入可达20000元左右。
  
  首批“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农家乐授牌仪式:3月5日,我市举行首批“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农家乐授牌仪式,发布农家乐地图,评选27家星级农家乐,并为全市第二批4家星级民宿、第二批13家星级农家乐授牌。
  
  3.“造血”产业助推脱贫
  
  “粤菜(客家菜)师傅”创业人员及其创办的经营主体,按规定享受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从事餐饮行业的建档立卡、取得上岗资格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
  
  省定贫困村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由广东金融学院对口帮扶,筹资68万元打造石柱塘农家乐,带动部分贫困户就业。投资期限内每年按投资额8%固定收益分红给贫困户,可使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收1050元,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收55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83万多元。
  
  关键词3:城乡环境 大提升行动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
  
  2018年8月2日,我市制定实施《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总体工作方案》,明确2019年底前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累计筹集各类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73亿元,已投入使用449亿元。
  
  2.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03个
  
  全市2046个行政村、11743个自然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本铺开,9146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72.5%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03个、特色精品村32个,77个村被列入国家、省传统村落名录,737个自然村完成民居外立面风貌整治。
  
  3.“两美”行动掀起新热潮
  
  2018年12月,我市制定了《“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方案》,全市召开“两美”行动动员大会。各地各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办公室,召开誓师动员会,印发倡议书,掀起了“两美”行动高潮。
  
  4.下足绣花功夫“建管结合”
  
  各县(市、区)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做到环境整治与美丽提升并重,城区治理与镇村攻坚并重,精心建设与精细管理并重,将“网格管理、精细服务”的城乡管理模式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确保城乡管理无死角、监管无盲区、责任无空白。相关机构组织提高认识,真抓实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之以恒推进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


 

主页 > 专题研究 >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 > 振兴动态 >

聚焦三农发力 赋能乡村振兴

2019-04-09 来源:未知 点击: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梅州始终站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把乡村振兴列为在全省争先的“六项工作”之一。以“深调研”着手,针对农村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1+2+N”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汇聚社会力量精准投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渐次展开。
  
  关键词1:乡村振兴 蹄疾步稳
  
  1.构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2018年5月26日,梅州蕉岭县出台全省首份县级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当年6月,梅州市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后,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意见方案,形成乡村振兴“1+2+N”政策体系,全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走出具有梅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
  
  2.下好产业兴旺“先手棋”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启动以党建为引领、以“培育农村百亿新产业新业态”为第一抓手的“五百行动计划”;启动“千企帮千村”“乡贤回归”工程。成功创建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省级产业园全市全覆盖;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名优特新农产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目前,我市已有362家企业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企业结对帮扶全市1500个行政村。
  
  在产业拉动下,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98.96亿元,比增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3元,增长7.7%。
  
  3.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8年4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改革工作安排》印发,我市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不久,《梅州市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重点推进5大领域共15项改革事项,要求3年内完成各项综合改革任务。
  
  4.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
  
  2018年7月以来,梅州市全面落实《广东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拿出落实党政“一把手”工程的力度和决心,聚焦“五传六进”实践内容的创新和探索,以市带县扎实有效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已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实践所105个、实践站1029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400多场。
  
  关键词2:实施粤菜师傅工程
  
  1.校企联动培育名厨
  
  发挥梅州农业学校(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的龙头作用,带动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兴宁技工学校、梅县技工学校、大埔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瑞锦职业培训学校等实训基地的发展。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起6个市级培训基地,培训学生1367人,短期培训学员2051人,其中贫困户子女共计42人。预计到2022年,全市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达5000人次以上。
  
  2.富民兴村打造厨乡
  
  将“粤菜(客家菜)师傅”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打造“以厨兴村”的典型,力促农民得实惠、农村得发展。
  
  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全省首个“广东厨师之乡”,全村有200多名餐饮从业人员,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0%。以“粤菜(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目前已建立了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创办了客家菜传承创新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客家菜传承、创新、研发”和“客家菜师傅培育、实践、交流”于一体的大平台,培训当地村民、周边地区贫困户、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共计200多人。
  
  蕉岭县南磜镇蓝源村: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蓝源村先后有约300人从事厨师职业,目前在外地从事厨师职业的有76人,每月收入8000元至10000元不等,在高级酒店宾馆就业的总厨月收入可达20000元左右。
  
  首批“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农家乐授牌仪式:3月5日,我市举行首批“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农家乐授牌仪式,发布农家乐地图,评选27家星级农家乐,并为全市第二批4家星级民宿、第二批13家星级农家乐授牌。
  
  3.“造血”产业助推脱贫
  
  “粤菜(客家菜)师傅”创业人员及其创办的经营主体,按规定享受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从事餐饮行业的建档立卡、取得上岗资格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
  
  省定贫困村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由广东金融学院对口帮扶,筹资68万元打造石柱塘农家乐,带动部分贫困户就业。投资期限内每年按投资额8%固定收益分红给贫困户,可使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收1050元,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人增收55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83万多元。
  
  关键词3:城乡环境 大提升行动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
  
  2018年8月2日,我市制定实施《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总体工作方案》,明确2019年底前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累计筹集各类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73亿元,已投入使用449亿元。
  
  2.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03个
  
  全市2046个行政村、11743个自然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本铺开,9146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72.5%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03个、特色精品村32个,77个村被列入国家、省传统村落名录,737个自然村完成民居外立面风貌整治。
  
  3.“两美”行动掀起新热潮
  
  2018年12月,我市制定了《“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方案》,全市召开“两美”行动动员大会。各地各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办公室,召开誓师动员会,印发倡议书,掀起了“两美”行动高潮。
  
  4.下足绣花功夫“建管结合”
  
  各县(市、区)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做到环境整治与美丽提升并重,城区治理与镇村攻坚并重,精心建设与精细管理并重,将“网格管理、精细服务”的城乡管理模式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确保城乡管理无死角、监管无盲区、责任无空白。相关机构组织提高认识,真抓实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之以恒推进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