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编制上海“十四五”规划交出高质量政协答卷
为编制上海“十四五”规划交出高质量政协答卷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5-22 点击:次
规划是龙头,起引领作用。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是今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编制“十四五”规划协商议政也是今年上海市政协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开门搞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建言,努力使围绕编制“十四五”规划协商议政的过程,成为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把握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充分认识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上海在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基础上,向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
一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事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指示要求。上海地位特殊,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交给上海很多新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中央对上海的充分信任,也是上海发展的重大机遇。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持续办好进口博览会等国家战略,以及中共中央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落实、落地、落好,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落实国家战略、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切实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二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事关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一体化规划的落实。201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了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目标。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还印发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批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总体方案》。这些重要规划和方案,为上海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遵循。通过五年规划的编制,有利于将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进一步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融合起来、协同推进。
三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事关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贯彻落实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入研究超大城市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统筹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面力量,精心绘制超大城市治理的“工笔画”。
聚焦若干重大问题,为编制“十四五”规划交出高质量的政协答卷
围绕编制“十四五”规划开展协商议政,是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重要体现。要把握政协性质定位,立足“专、实、新”的要求,围绕党政所思、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开展议政调研,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着力围绕中共上海市委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以及委员意见相对集中、社会各界广泛关切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议政建言。
一是聚焦“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这是规划的纲,是规划的神和魂,纲举则目张。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谋划“十四五”发展,关键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上海的定位要求作为总纲,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我们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上海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呈现的特殊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深入分析疫情之后出现的重大变量,把上海未来五年发展放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空维度中进行再审视、再谋划,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既集中体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又符合城市特点、贴合城市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二是聚焦“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引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对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尤其要清醒地看到上海作为全国最大中心城市“首位度”面临的巨大挑战,要有危机意识。比如,关于经济增速,当前面临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虽然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速,但是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辩证地、发展地、动态地研究分析上海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增长点,更加积极地研究设定发展目标。比如,关于“五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已基本建成,但和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我们的“吨位”、国际化水平还不在一个数量级、等量级。要对标全球顶级城市,聚焦短板不足,研究提出未来五年“五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比如,关于民生指标,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研究提出进一步健全破解民生难题的可持续运作机制。特别是上海作为一个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城市,未来五年民生和社会保障应该达到何种水准、呈现何种状态,要设定切实可行、值得期待的愿景。
三是聚焦“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导向。比如,人口问题,市委明确要求我们开展研究。现在上海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每天还有500—600万流动人口,城市服务的人口3000万左右。围绕人口配置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资源,以及人口老龄化、人才结构问题等,都需要立足长远、深入研究。比如,土地问题,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土地开发利用的天花板如何设定,如何更好放大上海土地的级差收益,土地如何有效供给、高效利用。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干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十四五”期间上海应有怎样的目标和作为,怎样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四是聚焦“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抓手和载体。比如,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明确提出要研究疫情之后的新变量。有学者提出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包括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线上办公对传统办公的加速替代、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替代等,这些都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需要适应新变化、作出新调整。比如,关于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面对疫情的影响,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基建”,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领域基础设施,这些“新基建”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放大效应、乘数效应,将有力支撑未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比如,关于强化“四大功能”。要着眼提升城市核心功能,聚焦将功能建设落实到重点区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上,努力把长板和优势研究透,把短板和不足寻找准,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再比如,关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要发挥位置超脱的优势,针对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和不足,研究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管理体系等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