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1-16 点击: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始实施“两步走”战略的第一个五年,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一)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逐步企稳,回升势头明显,并有望走出“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和国际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但难以回升至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诸多不可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从外贸看,黟县外贸产品结构暂时仍然以农林产品等为主,受贸易战直接影响较小,20191-9月外贸进出口总额3883万美元,增长32.3%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主要增长动力、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企业经营从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但是,也要看到,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在未来几年实现从量变向质变跨越,但是供需结构性失衡、房地产结构性问题等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黟县自身看,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在黟县东站并线,黟县东站成为平均距离黄山风景区、西递景区、宏村景区、齐云山景区最近的高铁站点,有望成为黄山市西部的新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为黟县对接长三角资源,加入新的产业分工协作网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作为全市生态、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优势标志性地区,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把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与黟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

(二)发展初步思路

1.聚焦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新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发展潜力的治本之策,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一是深化“四最营商环境”建设。以群众、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标准,不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力争在“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全面建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着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加快建设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服务型政府。二是全力推进融杭接沪。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深入推进与浙江省德清县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交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瞄准长三角区域央企国资、高端外资、优质民资,借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平台,加强与上海、南京、宁波等重点城市的互动协同,强化产业链分工合作,实施精准招商,推动资源共享。

2.聚焦创新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依托创新链提升,做大总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驱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建设。充分开展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市级队、县级队工业企业培育壮大工程,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食品、机械电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开发区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二是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基地)、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等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培育智慧旅游、健康养生等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转换。三是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瞄准长三角地区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培育黟品五黑等一批农产品地域品牌,将黟县打造成长三角区域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广复制有农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家庭农场、生态农庄、田园综合体。

2.聚焦文化旅游,大力拓展新空间。以“世外桃源、画里乡村”为主题,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不断增强徽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是丰富拓展旅游业态。打造一批研学基地,编制研学产品菜单,开发高端研学旅行线路,做大做强写生研学产业。鼓励发展具有特色的民宿产业,创新古村落+新民宿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加速打造中国乡村民宿黟县样板。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山地车越野赛等运作水平,打响旅游体育品牌。深度开发婚纱摄影、运动休闲、红色旅游等个性化业态体验产品,鼓励开展夜游项目,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二是全力打响黟县文化品牌。以办好中国黟县摄影大展为引领,以加强皖风徽韵文化深度挖掘和编制好《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纲要》为支撑,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体育、影视、演艺、写生的深度融合,努力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接轨和融合国内外优秀文化,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黟县特色的标志性文化产品。

4.聚焦县城突破,塑造城市新面貌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打造现代国际田园城市。一是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完善提升城南综合区,以提升改造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商旅服务。保护利用古城核心区,对老城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及古街巷、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打造独具黟县特色的千年古县、漫居小城。优化调整城西工业区,以提高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生态产城区。集聚发展城东商服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文化度假集聚区。二是构建互通基础设施。全面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长三角区域西进南拓通道。加快推进昌景黄和池黄高铁建设,实施高铁站前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升高铁站点整体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实现长三角发达地区都市圈的快速连通。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建设,谋划实施合铜黄至黄祁景高速公路黟县连通线、G530黟县县城至高铁站至齐云山一级公路、黟县高铁站至汤口公路等对外快速通道工程,提升跨区域公路通达能力。谋划黟县通用机场项目,健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筑舒适畅通交通环境。

5.聚焦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新家园。坚持生态立县,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提升生态服务和保障功能。一是打造绿色生态样本。推进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一批省级重点工程,持续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加大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塔川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及重点生态功能领域管控。二是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好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五水共治”,推进“五气共治”,全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强生态管控修复。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推动形成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一体化治理改善,实施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所长制、警长制等五长制。开展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6.聚焦民生关切,共创美好新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围绕健康黟县建设,以医养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医疗、养老、康养等跨部门、系统化的统筹发展机制,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律框架内有效行使。推进普法工作,弘扬法治精神。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推广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水利“一规四补”建设。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主页 > 专题研究 > 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 > 规划动态 >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2020-01-16 来源:未知 点击: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始实施“两步走”战略的第一个五年,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一)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逐步企稳,回升势头明显,并有望走出“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和国际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但难以回升至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诸多不可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从外贸看,黟县外贸产品结构暂时仍然以农林产品等为主,受贸易战直接影响较小,20191-9月外贸进出口总额3883万美元,增长32.3%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主要增长动力、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企业经营从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但是,也要看到,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在未来几年实现从量变向质变跨越,但是供需结构性失衡、房地产结构性问题等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黟县自身看,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在黟县东站并线,黟县东站成为平均距离黄山风景区、西递景区、宏村景区、齐云山景区最近的高铁站点,有望成为黄山市西部的新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为黟县对接长三角资源,加入新的产业分工协作网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作为全市生态、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优势标志性地区,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把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与黟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

(二)发展初步思路

1.聚焦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新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发展潜力的治本之策,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一是深化“四最营商环境”建设。以群众、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标准,不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力争在“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全面建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着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加快建设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服务型政府。二是全力推进融杭接沪。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深入推进与浙江省德清县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交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瞄准长三角区域央企国资、高端外资、优质民资,借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平台,加强与上海、南京、宁波等重点城市的互动协同,强化产业链分工合作,实施精准招商,推动资源共享。

2.聚焦创新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依托创新链提升,做大总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驱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建设。充分开展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市级队、县级队工业企业培育壮大工程,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食品、机械电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开发区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二是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基地)、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等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培育智慧旅游、健康养生等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转换。三是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瞄准长三角地区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培育黟品五黑等一批农产品地域品牌,将黟县打造成长三角区域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广复制有农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家庭农场、生态农庄、田园综合体。

2.聚焦文化旅游,大力拓展新空间。以“世外桃源、画里乡村”为主题,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不断增强徽文化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是丰富拓展旅游业态。打造一批研学基地,编制研学产品菜单,开发高端研学旅行线路,做大做强写生研学产业。鼓励发展具有特色的民宿产业,创新古村落+新民宿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加速打造中国乡村民宿黟县样板。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山地车越野赛等运作水平,打响旅游体育品牌。深度开发婚纱摄影、运动休闲、红色旅游等个性化业态体验产品,鼓励开展夜游项目,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二是全力打响黟县文化品牌。以办好中国黟县摄影大展为引领,以加强皖风徽韵文化深度挖掘和编制好《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纲要》为支撑,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体育、影视、演艺、写生的深度融合,努力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接轨和融合国内外优秀文化,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黟县特色的标志性文化产品。

4.聚焦县城突破,塑造城市新面貌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打造现代国际田园城市。一是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完善提升城南综合区,以提升改造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商旅服务。保护利用古城核心区,对老城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及古街巷、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打造独具黟县特色的千年古县、漫居小城。优化调整城西工业区,以提高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生态产城区。集聚发展城东商服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文化度假集聚区。二是构建互通基础设施。全面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长三角区域西进南拓通道。加快推进昌景黄和池黄高铁建设,实施高铁站前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升高铁站点整体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实现长三角发达地区都市圈的快速连通。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建设,谋划实施合铜黄至黄祁景高速公路黟县连通线、G530黟县县城至高铁站至齐云山一级公路、黟县高铁站至汤口公路等对外快速通道工程,提升跨区域公路通达能力。谋划黟县通用机场项目,健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筑舒适畅通交通环境。

5.聚焦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新家园。坚持生态立县,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提升生态服务和保障功能。一是打造绿色生态样本。推进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一批省级重点工程,持续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加大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塔川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及重点生态功能领域管控。二是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好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五水共治”,推进“五气共治”,全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强生态管控修复。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推动形成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一体化治理改善,实施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所长制、警长制等五长制。开展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6.聚焦民生关切,共创美好新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围绕健康黟县建设,以医养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医疗、养老、康养等跨部门、系统化的统筹发展机制,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律框架内有效行使。推进普法工作,弘扬法治精神。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推广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应急体系和水利“一规四补”建设。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