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对南京“十四五”规划有何启示?

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对南京“十四五”规划有何启示?

来源:未知 日期:2019-12-24 点击: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做好“十四五”规划具有新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要及时启动“十四五”规划论证编制工作。在“十三五”渐近尾声之际,市委研究室特组织“南京市‘十四五’规划系列专题调研”,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启发思考、增进研究,为高质量完成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参考。本文是市发展改革委撰写的第一篇调研文章《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研究及对南京“十四五”规划的启示》。 
 
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共性研究
 
近年来,纽约、伦敦、墨尔本、法兰克福等全球城市先后出台新一轮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未来发展愿景和目标具有明显的共性,对研究确定南京“十四五” 时期城市发展愿景和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共性之一:“科技创新”在城市愿景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纵观新一轮全球城市的发展规划,以创新推动转型成为普遍选择,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愿景中的地位愈发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制定城市愿景时普遍强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塑造 
 
东京为实现“国际领军城市”的愿景,提出“到2024年新设企业率增至10%以上,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等目标,并提出“以东京未来创新型产业为支撑带动日本整体经济发展”。纽约提出“创新产业就业岗位比重增至20%”“劳动力将拥有参与21世纪经济所需的技能”等目标,以创新为支撑实现蓬勃发展。巴黎在2030年城市规划中提出“再工业化且发展新的创新领域”“鼓励各机构进行地理位置上的重新整合,确保巴黎大区科研和创新系统网络的构筑”,以达到“确保21世纪的全球吸引力”愿景目标。法兰克福提出至2030年建成欧洲信息网络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实现“网络城市”愿景。香港提出“进一步发展为华南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2030年成为亚洲国际都会。深圳提出“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等目标。 
 
2、在寻找实现愿景的路径时普遍选择实施科技创新计划 
 
伦敦早在《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中,就提出建成“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并于2010年着手实施“迷你硅谷”计划,还提出建设“一个英国和国际的创意产业和新的知识型经济中心”,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创新中心。纽约在2009年就开始反思“过分依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决定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转向“更多元的创新型战略”,并在2015年发布的新十年发展规划《一个新的纽约市:2014—2025》中再次明确“全球创新之都”(Global Capital of Innovation )的城市发展定位,把施政的重心聚焦在“培育适合大众创新创业的土壤”,推行多项重要的创新计划和举措,如“应用科学”“众创空间”“融资激励”“设施更新”等。深圳作为国内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城市,近年来作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获批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持续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和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开展“智汇鹏城”行动,面向全球大量引进优势科技资源。在去年福布斯中国发布的“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列榜首。 
 
共性之二:“以人为本”在城市愿景中的指向愈发明显 
 
纵观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城市愿景,无不格外关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某种程度上讲,这正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从国外城市看:伦敦2036年愿景为“保持世界顶级全球城市的领先地位;为全体民众和企业打拼、扩展机遇;环境最佳、生活质量最好;在解决21世纪都市挑战、尤其是气候变迁方面成为世界城市的领军者”。纽约2050的愿景是“一个强大而公正的纽约”(One NYC),提出城市发展四大分愿景——“蓬勃发展的纽约、公平平等的纽约、可持续发展的纽约、富有韧性的纽约”。东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都市”目标,希望借助2020奥运会再次提升城市能级,发展可持续的未来,打造国际领军城市。首尔提出到2030年建成“相互沟通和关怀的幸福市民之都”愿景,未来城市发展以市民的生活为核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所有社会福利都必须公正与平等。
 
从国内城市看:香港提出2030年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具有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国际都会”。北京提出落实首都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和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上海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愿景目标,到2035年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构建民生幸福标杆,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十四五”城市发展愿景的新内涵 
 
近年来,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南京市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提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愿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创新名城起势良好,连续两年制定出台专门支持创新创业的市委1号文件,实施“两落地一融合”等十大工程,成功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南京创新周等重大活动;美丽古都全面建设,城市精细管理力度加大,“智慧南京”建设得到国家层面肯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化魅力充分彰显, 成功举办世界名城会等活动,成为国内首个国际和平城市。 
 
放眼“十四五”,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 政治和治理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革命加速突破,抢占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高端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将产生动力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新的变化,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南京自身也面临着新旧动能接续任务繁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需加速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短板依然突出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需深入思考“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在“十四五”时期的新内涵、新要求。初步考虑,建议南京“十四五”发展愿景在“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基础上,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引领南京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展现“强富美高” 新南京建设的现实模样。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城市建设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讲话精神;
 
2、结合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两大共性特征,坚持和突出“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3、学习借鉴国内兄弟城市的思路,比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实施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作为规划实施的根本落脚点,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基于上述愿景目标,建议南京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任务: 
 
1、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 让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充沛 
 
高水平推进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建设 
 
加快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优势和先期培育基础的领域,聚焦未来网络、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制约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发挥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新园区、城市硅巷等载体作用,实现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市场应用的加速互动,使科技成果更多体现在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上。提高创新要素集聚浓度,联动长三角地区打造科技创新圈,加速形成从“核”到“链”、从 “链”到“网”的创新生态体系,创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着力建设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把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理念,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培育一批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地标。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与实体经济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产业环境,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推进智能经济、数字经济转型发展。 
 
高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高标准建设自贸区南京片区,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推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扩大优质高端消费品和服务供给,鼓励新型消费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培育发展都市“夜间经济”,提质发展零售消费市场,做大做强文旅体育消费市场。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让发展底色更加绿色宜人
 
全面加强长江大保护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引领, 建设“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
 
推动城市环境系统综合治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构建优美生态格局, 严守生态底线,加大“留白增绿”力度,打造依山傍水、南北通山水、东西连山脉、山水交织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形象“颜值”,倡导城市“微更新”理念,深化老旧小区、路面街巷、市容环境等整治,抓好垃圾分类、厕所革命、违建治理。
 
全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以绿色生产和生活场景实现为示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转移转化渠道。加快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形成覆盖城乡的绿色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强化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健全绿色发展考评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3、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发展格局更加集约高效
 
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大背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谋划城市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功能网络分工,大力培育发展国家级南京都市圈,加快宁镇扬和宁马滁同城化片区建设,推进南京江宁—博望、浦口—南谯、顶山—汊河等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宁淮特别合作区“一盘棋”发展。 
 
强化中心城市辐射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立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城市全域空间格局,系统思考各种未来产业导向的城市实践区、重大战略承载区。围绕古都文化、总部商务、都市创新、宜居品质等核心功能导向,分区聚合、腾挪空间,重点构建城南国际文化客厅区、河西未来城市试验区、紫金山都市创新活力区、鼓楼滨江魅力展示区、江北智造服务核心区等功能单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 
 
完善支撑特大城市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 
 
立足特大城市运行特点,强化枢纽性、功能性综合交通网络支撑,建设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统筹提高海港、空港、高铁枢纽地位和客货运功能。优化市域道路交通网络,推动跨行政区路网规划优化和工程建设,提升城市路网整体连通性和交通服务水平。超前布局打造智慧枢纽,积极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研究5G网络应用于物联网、服务于区域性交通运输的路径和方案。 
 
4、立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让发展成果更加共建共享 
 
更高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重点人群,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力求“幼有所育、学有所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动养老服务全覆盖、成体系、均衡化发展,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聚焦重点需求 
 
完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加快健康南京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公平可及地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实现“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更大力度增强文化软实力 
 
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打好“一山两水一城墙”文化牌,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打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高地。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更高水平提升治理能力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南京效率”“南京服务”和“南京标准”。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运用,加强“诚信南京” “智慧南京”建设。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稳定。 

 

主页 > 专题研究 > 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 > 规划动态 >

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对南京“十四五”规划有何启示?

2019-12-24 来源:未知 点击: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做好“十四五”规划具有新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要及时启动“十四五”规划论证编制工作。在“十三五”渐近尾声之际,市委研究室特组织“南京市‘十四五’规划系列专题调研”,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启发思考、增进研究,为高质量完成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参考。本文是市发展改革委撰写的第一篇调研文章《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研究及对南京“十四五”规划的启示》。 
 
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共性研究
 
近年来,纽约、伦敦、墨尔本、法兰克福等全球城市先后出台新一轮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未来发展愿景和目标具有明显的共性,对研究确定南京“十四五” 时期城市发展愿景和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共性之一:“科技创新”在城市愿景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纵观新一轮全球城市的发展规划,以创新推动转型成为普遍选择,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愿景中的地位愈发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制定城市愿景时普遍强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塑造 
 
东京为实现“国际领军城市”的愿景,提出“到2024年新设企业率增至10%以上,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等目标,并提出“以东京未来创新型产业为支撑带动日本整体经济发展”。纽约提出“创新产业就业岗位比重增至20%”“劳动力将拥有参与21世纪经济所需的技能”等目标,以创新为支撑实现蓬勃发展。巴黎在2030年城市规划中提出“再工业化且发展新的创新领域”“鼓励各机构进行地理位置上的重新整合,确保巴黎大区科研和创新系统网络的构筑”,以达到“确保21世纪的全球吸引力”愿景目标。法兰克福提出至2030年建成欧洲信息网络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实现“网络城市”愿景。香港提出“进一步发展为华南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2030年成为亚洲国际都会。深圳提出“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等目标。 
 
2、在寻找实现愿景的路径时普遍选择实施科技创新计划 
 
伦敦早在《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中,就提出建成“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并于2010年着手实施“迷你硅谷”计划,还提出建设“一个英国和国际的创意产业和新的知识型经济中心”,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创新中心。纽约在2009年就开始反思“过分依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决定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转向“更多元的创新型战略”,并在2015年发布的新十年发展规划《一个新的纽约市:2014—2025》中再次明确“全球创新之都”(Global Capital of Innovation )的城市发展定位,把施政的重心聚焦在“培育适合大众创新创业的土壤”,推行多项重要的创新计划和举措,如“应用科学”“众创空间”“融资激励”“设施更新”等。深圳作为国内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城市,近年来作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获批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持续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和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开展“智汇鹏城”行动,面向全球大量引进优势科技资源。在去年福布斯中国发布的“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列榜首。 
 
共性之二:“以人为本”在城市愿景中的指向愈发明显 
 
纵观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城市愿景,无不格外关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某种程度上讲,这正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从国外城市看:伦敦2036年愿景为“保持世界顶级全球城市的领先地位;为全体民众和企业打拼、扩展机遇;环境最佳、生活质量最好;在解决21世纪都市挑战、尤其是气候变迁方面成为世界城市的领军者”。纽约2050的愿景是“一个强大而公正的纽约”(One NYC),提出城市发展四大分愿景——“蓬勃发展的纽约、公平平等的纽约、可持续发展的纽约、富有韧性的纽约”。东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都市”目标,希望借助2020奥运会再次提升城市能级,发展可持续的未来,打造国际领军城市。首尔提出到2030年建成“相互沟通和关怀的幸福市民之都”愿景,未来城市发展以市民的生活为核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所有社会福利都必须公正与平等。
 
从国内城市看:香港提出2030年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具有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国际都会”。北京提出落实首都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和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上海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愿景目标,到2035年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构建民生幸福标杆,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十四五”城市发展愿景的新内涵 
 
近年来,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南京市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提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愿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创新名城起势良好,连续两年制定出台专门支持创新创业的市委1号文件,实施“两落地一融合”等十大工程,成功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南京创新周等重大活动;美丽古都全面建设,城市精细管理力度加大,“智慧南京”建设得到国家层面肯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化魅力充分彰显, 成功举办世界名城会等活动,成为国内首个国际和平城市。 
 
放眼“十四五”,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 政治和治理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革命加速突破,抢占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高端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将产生动力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新的变化,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南京自身也面临着新旧动能接续任务繁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需加速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短板依然突出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需深入思考“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在“十四五”时期的新内涵、新要求。初步考虑,建议南京“十四五”发展愿景在“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基础上,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引领南京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展现“强富美高” 新南京建设的现实模样。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城市建设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讲话精神;
 
2、结合新一轮全球城市发展愿景两大共性特征,坚持和突出“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3、学习借鉴国内兄弟城市的思路,比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实施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作为规划实施的根本落脚点,努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基于上述愿景目标,建议南京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任务: 
 
1、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 让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充沛 
 
高水平推进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建设 
 
加快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优势和先期培育基础的领域,聚焦未来网络、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制约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发挥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新园区、城市硅巷等载体作用,实现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市场应用的加速互动,使科技成果更多体现在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上。提高创新要素集聚浓度,联动长三角地区打造科技创新圈,加速形成从“核”到“链”、从 “链”到“网”的创新生态体系,创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着力建设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把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理念,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培育一批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地标。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与实体经济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产业环境,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推进智能经济、数字经济转型发展。 
 
高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高标准建设自贸区南京片区,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推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扩大优质高端消费品和服务供给,鼓励新型消费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培育发展都市“夜间经济”,提质发展零售消费市场,做大做强文旅体育消费市场。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让发展底色更加绿色宜人
 
全面加强长江大保护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引领, 建设“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
 
推动城市环境系统综合治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构建优美生态格局, 严守生态底线,加大“留白增绿”力度,打造依山傍水、南北通山水、东西连山脉、山水交织的生态网络。提升城市形象“颜值”,倡导城市“微更新”理念,深化老旧小区、路面街巷、市容环境等整治,抓好垃圾分类、厕所革命、违建治理。
 
全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以绿色生产和生活场景实现为示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转移转化渠道。加快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形成覆盖城乡的绿色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强化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健全绿色发展考评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 
 
3、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发展格局更加集约高效
 
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大背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谋划城市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功能网络分工,大力培育发展国家级南京都市圈,加快宁镇扬和宁马滁同城化片区建设,推进南京江宁—博望、浦口—南谯、顶山—汊河等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宁淮特别合作区“一盘棋”发展。 
 
强化中心城市辐射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立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城市全域空间格局,系统思考各种未来产业导向的城市实践区、重大战略承载区。围绕古都文化、总部商务、都市创新、宜居品质等核心功能导向,分区聚合、腾挪空间,重点构建城南国际文化客厅区、河西未来城市试验区、紫金山都市创新活力区、鼓楼滨江魅力展示区、江北智造服务核心区等功能单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 
 
完善支撑特大城市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 
 
立足特大城市运行特点,强化枢纽性、功能性综合交通网络支撑,建设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统筹提高海港、空港、高铁枢纽地位和客货运功能。优化市域道路交通网络,推动跨行政区路网规划优化和工程建设,提升城市路网整体连通性和交通服务水平。超前布局打造智慧枢纽,积极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研究5G网络应用于物联网、服务于区域性交通运输的路径和方案。 
 
4、立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让发展成果更加共建共享 
 
更高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重点人群,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力求“幼有所育、学有所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动养老服务全覆盖、成体系、均衡化发展,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聚焦重点需求 
 
完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加快健康南京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公平可及地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实现“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更大力度增强文化软实力 
 
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打好“一山两水一城墙”文化牌,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打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高地。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更高水平提升治理能力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南京效率”“南京服务”和“南京标准”。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运用,加强“诚信南京” “智慧南京”建设。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