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4-04 点击:

  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嘉兴市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地处水网平原,河流纵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和适合国内外市场销售的新品种的引进和创新。园区处于上海与杭州、苏州三市中间地带,区内有沪杭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320国道、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发达,处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内,农产品可在3小时内外运。具备了发展外向型、城郊型农业以及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的良好条件。
 
  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高新科技孵化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对外农业招商区。示范、辐射区按各自生产功能和主导农产品布局,分精品蔬菜区、名特瓜果区、优质畜禽区、特种水产区、名特花卉水果区、渔菜共生区、优质粮油区、高产桑茧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
 
  园区主要培育五大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种子种苗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农业休闲观光业。重点发展十大特色农产品:优质瘦肉型猪、湖羊、家禽珍禽、特种水产、精品蔬菜、西甜瓜、名特花果、无公害茭白、优质大米、双低油菜籽等。建立完善五大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与质量监控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效益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园区各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74150万元,采取多渠道筹措的方法,以政府投入为导向,政府、企业、农民多元化投资,其中政府支持10000万元,市、区二级财政配套资金10000万元,企业投资39150万元,农民自筹15000万元;此外流动资金安排7000万元,计划由企业、农民自筹2000万元,其余5000万元申请当地银行贷款解决。2002年吸纳资金1.01亿元,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1年13.77亿元增长15.47%,农村经济总收入117.5亿元,比2001年97.24亿元增长20.84%,农民人均纯收入5441元,比2001年5111元增长6.5%,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左右。
 
  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等6部委于2001年9月批准的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多年来,按照园区总体规划,构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初步创出了一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综合评价验收。2011年园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8.58亿元,比园区创建前2000年增长了224.2%;农民人均纯收入16285元,比2000年增长了增长256.0%。南湖区被科技部评为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其加强园区建设的做法主要是:
 
  一、主抓特色农产发展,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战略调整,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畜禽、水产、水果、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81.8%。目前,南湖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白玉蜗牛养殖、水生蔬菜茭白生产基地和浙北重要的中华鳖、林果生产基地。其中栖柽茭白、凤桥水蜜桃、江南葡萄、余新菜苔等种植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并向“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特种水产(中华鳖、白玉蜗牛)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7.2%上升到14.1%。中华鳖养殖量位居全市前列、发展速度全市最快。南湖蔬菜特色基地、南湖水果特色基地被列为浙江省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农产品在长三角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畜牧业强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桃、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园区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2004年、2008年分别被浙江省政府授于“粮食生产先进区”光荣称号。
 
  园区内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目前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4家,全区现有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认定3家,市级以上示范性认定3家,区级规范化认定41家。其中2011年新增省示范性合作社认定2家、市级示范性认定2家、区级规范化认定10家。共有9家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聘用了职业经理人。园区以加工、营销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3家,2011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5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加工量1000吨以上规模的冷冻蜗牛肉生产流水线,年加工冷冻蜗牛肉500吨以上,拥有三条高蛋白即食蜗牛食品生产线,实现年产38万袋高蛋白即食蜗牛;白玉蜗牛养殖示范基地138亩,联结带动农民550户,辐射带动2745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玉蜗牛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目前产品进入百胜集团、上海巴贝意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潜福蜗牛年产销量占全国白玉蜗牛总量的70%以上。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集约化水平迅速提升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示范推广,农业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如设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大棚蔬菜瓜类——晚稻”的复种方式的推广,2011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4万亩,每亩全年土地产出率达到“万元钱,千斤粮”的目标。如新丰镇富兴畜禽公司牧业园建有标准化生物发酵床猪舍1.2万平方米,生物发酵垫料6000平方米,应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减轻了对环境影响,改善了猪肉品质,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试验显示,一个人可饲养肉猪500-1000头,母猪100-200头,可节水90%,每头猪节省水费6元,节约成本4元。如中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合作,以循环农业的原理,应用生物技术开发“桑果枝条——食用菌——菌糠饲料”循环链产业项目。2011年开发35万菌棒生产,自主研发的菌棒自动生产流水线和无菌接种自动流水线,接种成功率98%以上,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循环农业技术的全面应用,“畜禽—沼气—作物”、“畜禽—有机肥—作物”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成效明显。生猪养殖粪尿普遍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猪粪收集加工成生物有机肥,用于农田园地作肥料;猪尿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沼气作农村清洁能源,沼液作肥料。同时,大面积实施“沃土工程”、“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和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增施了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2011年全区累计建有沼气池19.5万立方米,当年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5万多吨,既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至目前止,全区共有55个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7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论证,3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四、建设平台普及农技,现代化农民大量涌现
 
  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产、学、研有机结合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目前,已培育浙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0家,创建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1家,省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2个、市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3个。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承担科技部和省、市、区科技部门科研开发项目260多项,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先进科技组装集成和农业科技创新。通过这些项目科技集成与成果转化,依托园区“一园九区百方千户”示范推广网络,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业化开发,加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园区深入实施“万户农民培训工程”,创新农业科技培训体制机制,依托园区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农业信息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网络、信息网络服务及“订单培训”,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科技培训,推进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成长,农业实用人才大量涌现。最近三年园区组织不同层次各类培训班365期(次),参加培训农民36879人次,其中农业产业技能培训13363人次,非农产业转移技能培训12725人,岗位技能培训7485人次,外省务工人员培训1752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9034人,加快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2011年开展“五个一批”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职业经纪人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训178人次。


 

主页 > 专题研究 > 农业科技园区专题研究 > 农业科技园区 >

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8-04-04 来源:未知 点击:

  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嘉兴市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地处水网平原,河流纵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有利于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和适合国内外市场销售的新品种的引进和创新。园区处于上海与杭州、苏州三市中间地带,区内有沪杭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320国道、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发达,处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内,农产品可在3小时内外运。具备了发展外向型、城郊型农业以及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的良好条件。
 
  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高新科技孵化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对外农业招商区。示范、辐射区按各自生产功能和主导农产品布局,分精品蔬菜区、名特瓜果区、优质畜禽区、特种水产区、名特花卉水果区、渔菜共生区、优质粮油区、高产桑茧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
 
  园区主要培育五大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种子种苗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农业信息产业、农业休闲观光业。重点发展十大特色农产品:优质瘦肉型猪、湖羊、家禽珍禽、特种水产、精品蔬菜、西甜瓜、名特花果、无公害茭白、优质大米、双低油菜籽等。建立完善五大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与质量监控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效益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园区各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74150万元,采取多渠道筹措的方法,以政府投入为导向,政府、企业、农民多元化投资,其中政府支持10000万元,市、区二级财政配套资金10000万元,企业投资39150万元,农民自筹15000万元;此外流动资金安排7000万元,计划由企业、农民自筹2000万元,其余5000万元申请当地银行贷款解决。2002年吸纳资金1.01亿元,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9亿元,比2001年13.77亿元增长15.47%,农村经济总收入117.5亿元,比2001年97.24亿元增长20.84%,农民人均纯收入5441元,比2001年5111元增长6.5%,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左右。
 
  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等6部委于2001年9月批准的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多年来,按照园区总体规划,构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初步创出了一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综合评价验收。2011年园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8.58亿元,比园区创建前2000年增长了224.2%;农民人均纯收入16285元,比2000年增长了增长256.0%。南湖区被科技部评为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其加强园区建设的做法主要是:
 
  一、主抓特色农产发展,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战略调整,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畜禽、水产、水果、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81.8%。目前,南湖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白玉蜗牛养殖、水生蔬菜茭白生产基地和浙北重要的中华鳖、林果生产基地。其中栖柽茭白、凤桥水蜜桃、江南葡萄、余新菜苔等种植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并向“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特种水产(中华鳖、白玉蜗牛)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7.2%上升到14.1%。中华鳖养殖量位居全市前列、发展速度全市最快。南湖蔬菜特色基地、南湖水果特色基地被列为浙江省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农产品在长三角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畜牧业强县,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桃、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园区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2004年、2008年分别被浙江省政府授于“粮食生产先进区”光荣称号。
 
  园区内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目前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4家,全区现有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性合作社认定3家,市级以上示范性认定3家,区级规范化认定41家。其中2011年新增省示范性合作社认定2家、市级示范性认定2家、区级规范化认定10家。共有9家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聘用了职业经理人。园区以加工、营销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3家,2011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5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加工量1000吨以上规模的冷冻蜗牛肉生产流水线,年加工冷冻蜗牛肉500吨以上,拥有三条高蛋白即食蜗牛食品生产线,实现年产38万袋高蛋白即食蜗牛;白玉蜗牛养殖示范基地138亩,联结带动农民550户,辐射带动2745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玉蜗牛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目前产品进入百胜集团、上海巴贝意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潜福蜗牛年产销量占全国白玉蜗牛总量的70%以上。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集约化水平迅速提升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示范推广,农业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如设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大棚蔬菜瓜类——晚稻”的复种方式的推广,2011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4万亩,每亩全年土地产出率达到“万元钱,千斤粮”的目标。如新丰镇富兴畜禽公司牧业园建有标准化生物发酵床猪舍1.2万平方米,生物发酵垫料6000平方米,应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减轻了对环境影响,改善了猪肉品质,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试验显示,一个人可饲养肉猪500-1000头,母猪100-200头,可节水90%,每头猪节省水费6元,节约成本4元。如中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合作,以循环农业的原理,应用生物技术开发“桑果枝条——食用菌——菌糠饲料”循环链产业项目。2011年开发35万菌棒生产,自主研发的菌棒自动生产流水线和无菌接种自动流水线,接种成功率98%以上,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循环农业技术的全面应用,“畜禽—沼气—作物”、“畜禽—有机肥—作物”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成效明显。生猪养殖粪尿普遍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猪粪收集加工成生物有机肥,用于农田园地作肥料;猪尿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沼气作农村清洁能源,沼液作肥料。同时,大面积实施“沃土工程”、“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和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增施了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2011年全区累计建有沼气池19.5万立方米,当年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5万多吨,既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至目前止,全区共有55个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7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论证,3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四、建设平台普及农技,现代化农民大量涌现
 
  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产、学、研有机结合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目前,已培育浙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0家,创建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1家,省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2个、市级新农村科技示范村3个。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承担科技部和省、市、区科技部门科研开发项目260多项,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先进科技组装集成和农业科技创新。通过这些项目科技集成与成果转化,依托园区“一园九区百方千户”示范推广网络,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业化开发,加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园区深入实施“万户农民培训工程”,创新农业科技培训体制机制,依托园区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农业信息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网络、信息网络服务及“订单培训”,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科技培训,推进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成长,农业实用人才大量涌现。最近三年园区组织不同层次各类培训班365期(次),参加培训农民36879人次,其中农业产业技能培训13363人次,非农产业转移技能培训12725人,岗位技能培训7485人次,外省务工人员培训1752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9034人,加快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2011年开展“五个一批”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职业经纪人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训17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