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农业科技园区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1-17 点击:

  淮安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市。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980.6万亩,总产量456.1万吨;蔬菜面积135.4万亩;生猪出栏455万头,家禽出栏1.3亿只,肉类总产量31.5万吨;高效渔业面积6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5.2万吨。拥有淮安大米、淮安黄瓜、淮安红椒、淮安黑猪、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
 
  近几年来,淮安市以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和高效农业产业化为主题,实施农业科技四大工程,有力的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是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项目带动等多种途径,围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高效畜禽、特色水产、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技术重点领域,聚集和整合省内外农业科技资源,开展以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开发等十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提升淮安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在产业相对集中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的县(区),以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实施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在省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围绕省科技厅确定的淮安13项特色产业目录,淮安市着力培育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5家农业科技型企业。三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自2004年江苏启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以来,5个县(区)先后被列为项目示范区、辐射区,总面积达到180万亩。淮安市通过典型引路、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信息服务和产业化带动等形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模式和机制,促进了先进技术与千家万户的对接,提高了科技到位率,有力地提升了淮安市水稻生产科技水平,促进了稻米产业化经营。四是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围绕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淮安市着力构建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除江苏省农科院淮阴农科所外,还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了江苏省饲料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鳌虾培育及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正在筹备合作建设中国农科院淮安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淮安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等合作平台。通过实施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将淮安打造成为汇聚省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发展成为全省农业高技术产业高地。
 
  (一)园区资源禀赋
 
  园区核心区和示范区,位于淮安市淮阴区。淮阴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位独特、环境优良。境内地势平坦,湖河纵横交错,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山羊生产基地,具有优质稻麦、蔬菜、畜禽、水产、甘薯、蚕桑、意杨、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
 
  1、土地资源
 
  淮阴区总面积1264.1平方公里,陆地占81.8%,全区现有耕地109.5万亩,主要分散于废黄河高漫滩、堤侧倾斜平原和决口冲积扇形平原。境内土壤以潮土类为主,呈弱碱性,pH值7.9-8.3,有机质含量多在2.5-3.5‰之间,为中等偏优。
 
  2、气候资源
 
  淮阴区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适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日照时数2250小时、无霜期230天。年平均降水量1063.7毫米,主要集中在夏春两季,平均年蒸发量为1338.5毫米。
 
  3、水资源
 
  淮阴区居淮河下游,西临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京杭大运河、盐河、淮沭河、古淮河、张福河“五水交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为淮阴区水资源的调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全区水域面积22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2%。域内河道密布,水系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农田灌溉和水量调蓄。有淮涟、竹络坝两个大型灌区,以及临湖中型灌区。区内现有干渠19条,总长227公里,支渠119条,总长548.2公里。至2012年底,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6万亩,占耕地66.3%。
 
  4、生物资源
 
  淮阴区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其中,种植有稻麦、花生、大豆、玉米、蔬菜、油菜、甘薯、蚕桑、意杨、食用菌、牧草、花卉苗木、苹果、梨、桃、柿、冬枣等;畜禽养殖有猪、鸡、鸭、鹅、牛、羊、乳鸽等;水产养殖有河蟹、小龙虾、黄颡鱼、泥鳅、青虾、鳜鱼、花白鲢、甲鱼、乌鳢等。
 
  5、文物古迹和红色资源
 
  淮阴区文物古迹较多。文物保护单位有京杭大运河、漂母墓、淮阴故城遗址、甘罗城遗址、韩信故里遗址、码头三闸遗址、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康熙御坝、乾隆阅河诗碑、任维增墓等。河流水系有废黄河、中运河、里运河、泰山湖、九龙口。
 
  淮安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跸淮安境内,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过。抗日战争期间淮阴区境内涌现了新四军“刘老庄连”英雄群体。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2009年,“刘老庄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二)园区社会经济条件
 
  1、地理区位
 
  淮安市淮阴区位于苏北平原腹地,北纬33°22′-33°56′N,东经118°56′-119°09′E,水陆空交通便利。除京杭大运河等水路外,京沪、同三、宁连、徐淮盐等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新长铁路贯通城区,规划中的宁淮、宿淮、淮扬等3条铁路也将穿越全境;淮安机场离淮阴城区仅10分钟车程。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经济状况
 
  2012年淮阴区实现GDP239.8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财政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44.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52元。快速增长的经济为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园区农业发展情况
 
  淮阴区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围绕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品来调整农业结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的台湾农民创业园,集聚了皇达兰花、台生源菌业等一批台资企业,建成了丁集日光能温室蔬菜科技园和刘老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园区,开发出淮阴稻米、丁集黄瓜、苏淮猪3个特色农产品,建成了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畜禽、特优水产4大主导产业基地,创建了王兴特色产业园、吴城生态产业园、棉花庄西瓜产业园、袁集辣椒产业园和凌桥香瓜产业园5个市级农业产业园,连续7年获得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区),培育壮大了一批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业发展快速。
 
  1、稻麦产业
 
  淮阴区是全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优质油料基地、先后3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荣誉称号。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37.2万亩,其中水稻46.7万亩、小麦70万亩,粮食总产量63.1万吨,形成了育繁推、产加销优质粮食产业体系,研究制定了无公害优质稻麦生产技术规程。“淮稻”和“淮麦”系列品种享誉全国。
 
  2、蔬菜产业
 
  淮阴区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42.6万亩,产量 113.8万吨。丁集“淮安黄瓜”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被授予“江苏省黄瓜产业基地”。刘老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主要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王兴特色产业园,重点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吴城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与林果种植、蔬菜种植相结合的循环农业;袁集大棚辣椒产业园,主推优质大棚辣椒新品种种植。示范推广了设施蔬菜无公害栽培、蔬菜有机栽培等新技术,创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品牌多个。
 
  3、畜禽产业
 
  淮阴区2012年生猪饲养量155.7万头,出栏103.9万头。家禽饲养量5360万只,出栏4846.3万只。省级规模猪场22个,市级规模猪场118个;肉禽省级规模养殖场90个,市级规模场169个。大中型规模养殖企业比重远超45%。有4个良种示范场、1个农牧结合示范场、32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3个市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45个畜禽综合利用示范场通过验收。其中,“苏淮猪”位列农业部2012年推介的畜牧类主导品种第一位,宜在黄淮海地区及长江流域推广养殖;“淮阴黑猪”2013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刘老庄镇和渔沟镇分别建有“苏淮猪”原种场和保种场,并推广标准养殖技术、规模养殖场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4、水产产业
 
  淮阴区现有淡水养殖面积8.6万亩,其中高效渔业占2/3、高效设施渔业占1/5,水产品总产量1.6万吨,渔业总产值4.04亿元。全区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5%,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1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60%,水产品加工率达到10%。建立了万亩河蟹标准化科技示范区、万亩龙虾、青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广了生态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制定了无公害特种水产养殖标准多项。拥有淮阴新安水产有限公司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
 
  5、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淮阴区2012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97.2亿元,居淮安各县区第一位。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0余家,其中国家级3家(江苏天参有限公司、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和江苏省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省级5家、市级27家。建成连锁经营网点580个,实现销售额86亿元,收购农副产品43亿元,实现连锁销售额11.7亿元。成立了供销合作经济联合会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引导农民经纪人从单纯的农副产品交易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
 
  6、农业社会化服务
 
  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了种子加工、环境监测、测土配方施肥、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治、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体系,建立了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农产品信息网络。2012年,全区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户15.9万户,入社率87.1%。创建市级示范社52个、区级示范社128个。


 

主页 > 专题研究 > 农业科技园区专题研究 > 农业科技园区 >

江苏淮安农业科技园区

2018-01-17 来源:未知 点击:

  淮安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市。2012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980.6万亩,总产量456.1万吨;蔬菜面积135.4万亩;生猪出栏455万头,家禽出栏1.3亿只,肉类总产量31.5万吨;高效渔业面积6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5.2万吨。拥有淮安大米、淮安黄瓜、淮安红椒、淮安黑猪、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
 
  近几年来,淮安市以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和高效农业产业化为主题,实施农业科技四大工程,有力的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是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项目带动等多种途径,围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高效畜禽、特色水产、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技术重点领域,聚集和整合省内外农业科技资源,开展以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开发等十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提升淮安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在产业相对集中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的县(区),以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实施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在省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围绕省科技厅确定的淮安13项特色产业目录,淮安市着力培育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5家农业科技型企业。三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自2004年江苏启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以来,5个县(区)先后被列为项目示范区、辐射区,总面积达到180万亩。淮安市通过典型引路、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信息服务和产业化带动等形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模式和机制,促进了先进技术与千家万户的对接,提高了科技到位率,有力地提升了淮安市水稻生产科技水平,促进了稻米产业化经营。四是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围绕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淮安市着力构建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除江苏省农科院淮阴农科所外,还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了江苏省饲料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鳌虾培育及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正在筹备合作建设中国农科院淮安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淮安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等合作平台。通过实施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将淮安打造成为汇聚省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发展成为全省农业高技术产业高地。
 
  (一)园区资源禀赋
 
  园区核心区和示范区,位于淮安市淮阴区。淮阴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位独特、环境优良。境内地势平坦,湖河纵横交错,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生猪生产基地、山羊生产基地,具有优质稻麦、蔬菜、畜禽、水产、甘薯、蚕桑、意杨、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
 
  1、土地资源
 
  淮阴区总面积1264.1平方公里,陆地占81.8%,全区现有耕地109.5万亩,主要分散于废黄河高漫滩、堤侧倾斜平原和决口冲积扇形平原。境内土壤以潮土类为主,呈弱碱性,pH值7.9-8.3,有机质含量多在2.5-3.5‰之间,为中等偏优。
 
  2、气候资源
 
  淮阴区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适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日照时数2250小时、无霜期230天。年平均降水量1063.7毫米,主要集中在夏春两季,平均年蒸发量为1338.5毫米。
 
  3、水资源
 
  淮阴区居淮河下游,西临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京杭大运河、盐河、淮沭河、古淮河、张福河“五水交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为淮阴区水资源的调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全区水域面积22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2%。域内河道密布,水系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农田灌溉和水量调蓄。有淮涟、竹络坝两个大型灌区,以及临湖中型灌区。区内现有干渠19条,总长227公里,支渠119条,总长548.2公里。至2012年底,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2.6万亩,占耕地66.3%。
 
  4、生物资源
 
  淮阴区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其中,种植有稻麦、花生、大豆、玉米、蔬菜、油菜、甘薯、蚕桑、意杨、食用菌、牧草、花卉苗木、苹果、梨、桃、柿、冬枣等;畜禽养殖有猪、鸡、鸭、鹅、牛、羊、乳鸽等;水产养殖有河蟹、小龙虾、黄颡鱼、泥鳅、青虾、鳜鱼、花白鲢、甲鱼、乌鳢等。
 
  5、文物古迹和红色资源
 
  淮阴区文物古迹较多。文物保护单位有京杭大运河、漂母墓、淮阴故城遗址、甘罗城遗址、韩信故里遗址、码头三闸遗址、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康熙御坝、乾隆阅河诗碑、任维增墓等。河流水系有废黄河、中运河、里运河、泰山湖、九龙口。
 
  淮安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跸淮安境内,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过。抗日战争期间淮阴区境内涌现了新四军“刘老庄连”英雄群体。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2009年,“刘老庄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二)园区社会经济条件
 
  1、地理区位
 
  淮安市淮阴区位于苏北平原腹地,北纬33°22′-33°56′N,东经118°56′-119°09′E,水陆空交通便利。除京杭大运河等水路外,京沪、同三、宁连、徐淮盐等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新长铁路贯通城区,规划中的宁淮、宿淮、淮扬等3条铁路也将穿越全境;淮安机场离淮阴城区仅10分钟车程。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经济状况
 
  2012年淮阴区实现GDP239.8亿元,同比增长13.6%,完成财政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44.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52元。快速增长的经济为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园区农业发展情况
 
  淮阴区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围绕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品来调整农业结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的台湾农民创业园,集聚了皇达兰花、台生源菌业等一批台资企业,建成了丁集日光能温室蔬菜科技园和刘老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园区,开发出淮阴稻米、丁集黄瓜、苏淮猪3个特色农产品,建成了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畜禽、特优水产4大主导产业基地,创建了王兴特色产业园、吴城生态产业园、棉花庄西瓜产业园、袁集辣椒产业园和凌桥香瓜产业园5个市级农业产业园,连续7年获得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区),培育壮大了一批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业发展快速。
 
  1、稻麦产业
 
  淮阴区是全国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优质油料基地、先后3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荣誉称号。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37.2万亩,其中水稻46.7万亩、小麦70万亩,粮食总产量63.1万吨,形成了育繁推、产加销优质粮食产业体系,研究制定了无公害优质稻麦生产技术规程。“淮稻”和“淮麦”系列品种享誉全国。
 
  2、蔬菜产业
 
  淮阴区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42.6万亩,产量 113.8万吨。丁集“淮安黄瓜”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被授予“江苏省黄瓜产业基地”。刘老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主要发展蔬菜种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王兴特色产业园,重点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吴城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与林果种植、蔬菜种植相结合的循环农业;袁集大棚辣椒产业园,主推优质大棚辣椒新品种种植。示范推广了设施蔬菜无公害栽培、蔬菜有机栽培等新技术,创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品牌多个。
 
  3、畜禽产业
 
  淮阴区2012年生猪饲养量155.7万头,出栏103.9万头。家禽饲养量5360万只,出栏4846.3万只。省级规模猪场22个,市级规模猪场118个;肉禽省级规模养殖场90个,市级规模场169个。大中型规模养殖企业比重远超45%。有4个良种示范场、1个农牧结合示范场、32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3个市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45个畜禽综合利用示范场通过验收。其中,“苏淮猪”位列农业部2012年推介的畜牧类主导品种第一位,宜在黄淮海地区及长江流域推广养殖;“淮阴黑猪”2013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刘老庄镇和渔沟镇分别建有“苏淮猪”原种场和保种场,并推广标准养殖技术、规模养殖场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4、水产产业
 
  淮阴区现有淡水养殖面积8.6万亩,其中高效渔业占2/3、高效设施渔业占1/5,水产品总产量1.6万吨,渔业总产值4.04亿元。全区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5%,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1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60%,水产品加工率达到10%。建立了万亩河蟹标准化科技示范区、万亩龙虾、青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广了生态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制定了无公害特种水产养殖标准多项。拥有淮阴新安水产有限公司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
 
  5、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淮阴区2012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97.2亿元,居淮安各县区第一位。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0余家,其中国家级3家(江苏天参有限公司、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和江苏省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省级5家、市级27家。建成连锁经营网点580个,实现销售额86亿元,收购农副产品43亿元,实现连锁销售额11.7亿元。成立了供销合作经济联合会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引导农民经纪人从单纯的农副产品交易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
 
  6、农业社会化服务
 
  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了种子加工、环境监测、测土配方施肥、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治、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体系,建立了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农产品信息网络。2012年,全区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户15.9万户,入社率87.1%。创建市级示范社52个、区级示范社12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