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森林城市 > 经典案例 >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24 点击:

  “森林城市”建设对生态平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城市森林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也在不断深化。 本文首先描述我国森林城市建设概况,梳理了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并以厦门市为例对森林城市建 设的若干做法进行阐释,得出我国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启示
  
  一、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概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要 求也越来越迫切,森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素,在改善城市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城市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在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过程中观念的大转 变。森林城市,简单地讲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类 与森林的协调发展,使地带植物艺术性地展现在城市建设 中。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而 且在实践方面做出了持续地努力。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 雷吉斯特在 1975 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开展了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美国等国家都已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相对于欧美国 家起步较晚,但是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有关政府部门 大力推动与支持下,森林城市建设在各地蓬勃兴起。鉴于森 林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部门从 2004 年开始启动国家森 林城市评定,而且制定了评价标准和相关申请办法,同时每 年举行一次森林城市论坛,以此激励和肯定在城市森林建设 中成就在国内突出的城市。在首届城市森林论坛中,“让森 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成为城市森林论坛的宗旨, 自此之后也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 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国内有 40 多个城 市的市长参加了此次会议。在第二届论坛上与会城市增至 76 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这也体现了越来越 多的城市把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品位、改 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家对森林城市的界定概念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 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 指标达到国家林业局规定的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 准授牌的城市。自启动森林城市程序以来,贵阳、沈阳、长沙 等城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截止到2011 年6 月 份中旬,我国已有三十多个城市获此殊荣。实际效果是城市 森林覆盖率也在逐步提高。
  
  二、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森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战略》明确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一项 重要战略目标,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立功能完备的城市森 林生态体系,城市生态趋于良性循环,实现“空气清新、环境 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战略目标。2003 年 6 月颁布 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将“确立以 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 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 明社会”明确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要求 “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
  
  ( 一)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原则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都遵循了下 面这几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眼前,兼顾长 远,合理组织空间,科学配置资源,坚持城市森林的生态效 益,满足城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城市森林树种的配 置,还是森林结构模式的设计,都应从人的需求出发,现出人 文关怀,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森林景观。
  
  2. 城乡一体化原则。制定城乡统筹规划,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城乡联合,共同构筑绿化生态环境的长城,建设环 城林带、城市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等,形成山水 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乔灌草一体化的原则。
  
  3. 生态文化的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 发展的大趋势。在建设城市森林中,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 4. 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原则。注重森林的防风、降尘和水 源涵养方面的功能,把保持大气中碳氧平衡、有效缓解热岛 效应和温室效应、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轻 城市噪音和电磁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作 为建设城市森林的基础。坚持适地适树适品种的种植原则,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同时针对不同树种采取适合生物学、生态学要求的技术措施。
  
  ( 二)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自启动城市森林建设以来,城市绿化工作快速推进,亮 点频传,诸多城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森林 文化更加繁荣。国内城市按照各个地方条件逐步进行森林 城市建设,硕果累累。人走树下、车行林中是森林城市很好 的写照,当然这些城市的建设性做法与经验也是值得各城市 之间相互借鉴与学习的。 2004 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 林城市”评定程序,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国家森林城市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
  
  1. 坚持因地制宜。森林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按照各地区 发展条件进行,不是模仿其他省市简单改造就可以完成的, 应该结合城市地域风貌特点,根据自己城市发展的特色进行 建设。有的城市建设以森林公园、名胜古迹、古树名木、城市 园林、各类纪念林等为主,人文与森林景观相结合的文化传 承林体系,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还可以保护 生物多样性. 为城市提供各种生态服务,而且还能够增强人 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 发展; 有的城市建立以山地森林、平原防护林、城区大型林地 为主,片、带、网相连接的生态保障林体系,为城市生态环境 的改善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 居环境的需要等等。
  
  2. 科学规划、各部门协力配合。为有序推进城市森林建 设,众多地方城市各部门之间进行统一协调、配合。如城市 宣传部、发改委、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环保局、交通局、等 成员单位明确各自负责工作、协力合作,将各单位建设成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标准的一部分。每年组织一次绿化检查 评比,并将达标单位名单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对绿化进度快、 绿化效果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提 出批评,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3. 大力发展森林体系建设和工程开发。例如昆明市借 助森林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 系建设、森林产业体系建设和森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同时 开展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如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博览园工程、 五个一银杏工程、四环十七带环境绿化工程、城区隔离带城 市森林建设、出入滇河流森林带建设等,使昆明创森工作取 得了显著成效。当年全新市增绿化面积达到了 34.2万亩, 任务目标超额完成,城市森林网络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明显 改善,城乡居民可以更直接地享受到生态改善的成果。
  
  三、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相关案例研究以厦门市森林城市建设发展为例,依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范化程序和步骤要求,20l0年,厦门 市政府正式向国家林业局呈报《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函》。
  
  市委、市政府于 2010年2月 22 日召开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号召全市各级各部 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城市林 业发展的意见》和《厦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方案》要 求,落实责任,主动作为,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同时要强化宣 传,动员群众,争取全社会支持。全力开展并成功创建国家 森林城市。具体做法概括如下:
  
  1. 加强领导组织,明确任务分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地创建森林城市工作领导 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 责。相关部门参加的创建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 协调创建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发挥区绿委和绿化办的 牵头作用,进一步明确林业、规划、建设、铁路及公路等职能 部门的责任,确保创建任务落实到实处。制定完善的绿化奖 励机制,鼓励公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适时启动绿化苗术基 地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进程。
  
  2. 着力推进一批森林城市建设工程。一是推进城区生 态园林工程建设,主要是进一步推进海沧湾公园、海沧湖公 园的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迎宾大道的绿化建设工程,实施辖 区内主要交通干道的绿化美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市民广场 的绿化改造工程。二是继续推进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对蔡 尖山的低质马尾松林和松材线虫严重危害的区域进行全面 伐除,进行林相改造,选择优质乡土树种,营造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三是加大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推进厦成高速、厦漳 高速、厦深铁路、国道 324 线、海翔大道、翁角路等重要交通 干道的绿化美化工程。四是推进村庄绿化工程建设,注重规 划保留村居的绿化美化建设,实施全区名木古树的保护和利 用规划。五是加大生态休闲项目的建设,建设一批原生态休 闲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3. 做好宣传发动,坚持依法兴绿。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 机,加大动员、扩大宣传,广泛利用媒体、网络、宣传栏等方式 教育广大群众增强生态观念、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以创建 “生态优美之区”为目标,营造全民植树造林、全民参与创建 的浓厚氛围。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绿化,加快国土绿 化进程,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等非规划林地种植 经济林木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城 区绿化规划,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保护树木林地。坚持依法 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破坏生态行为
  
  4. 持续推进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建设。一是加快大屏山 公园建设进度,争取在 2012 年建成开园,满足广大市民休闲 需要。二是加快青礁慈济宫景区的绿化景观工程建设,争创 国家 AAAA 级景区。三是加快蔡尖尾山南侧的生态风景林 建设。推进佛学文化博览园和半山半海农业生态园项目的 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天竺山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生物 防火林带建设工程,适时启动体育公园的建设。五是有序推 进海沧湾、海沧湖公园的绿化建设,提升海沧居民的生活品质。 5. 建设一批园林精品小区。一是通过评先创优。促进 未来海岸、蓝湾半岛、东方高尔夫别墅等社区申报国家级、省 级绿化模范社区。二是积极引导新建的居住小区加大园林 绿化投入,争创市级花园式单位。三是大力推进绿色小区、 生态小区的创建活动,把生态文明新风尚带进于家万户。
  
  四、完善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思考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城市森林作为增强城市综合实 力的手段,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 志。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必须要将其纳入城 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只有这样. 森林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才能够得到保障。森林城市的意义,并不是森林与城市的简 单结合,森林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 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让森林 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应该与城 市建设结合起来,注重与城市园林、城市水体、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多层次立体配置、相互协调、融为一 体,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 市森林格局。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应避免重 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通过最近几年诸多森林城市 建设良好效果,建设森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1. 基础条件好。建设森林城市的建设,首要之一是基础 条件要好,而我国诸多城市不管从从林地面积、森林资源和 生态环境来看,都符合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完全具备建设森 林城市的基础和条件,它们中保存完好的原始林木、植被存 在多样性,有的依托名胜古迹、森林公园等优势条件推进森 林城市建设。
  
  2. 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完善的法律政策与管理体系及相关政策 支持来推动了城市森林建设,如诸多城市编制城市林业建设 纲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措 施,将森林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提供强大的公共财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同时提供森林重点工 程的技术保障; 依托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充分 调动了全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等措施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只有政府高度重视了,社会各界才会更加关注这一问题。
  
  3. 决策科学。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 杂系统工程,各部门应进行统一规划,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总体规划相适应,各部门密切合作,分类实施,推进科学管 理,在城市森林工程建设中,每一道工序都规范操作,严把质 量关,提高工作效率。
  
  4. 方法得当。森林城市建设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进行。 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工具来统一思想和 行动,加大森林城市创建宣传力度,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全面 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市民爱绿护绿 兴绿意识,大力表彰在森林城市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单位和个人,激发全社会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使其以主人翁的姿 态,为城市森林工程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打造美好城市 出力。
  
  5. 加强城市之间的横向交流。推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在 城市林业发展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以便更好的解决多个城市 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城市之间相互交流森林城市发展方面 的经验,加强沟通与协作,促进多个城市在这方面的共同发 展,我国要充分发挥好“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平台作用 加 强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区域性城市群生态建设宏 观研究,促进森林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
  
  6. 开展城市工业遗弃地的森林植被恢复方面的研究和 实践。随着技术的革新,城市原有的工业基地通常会变为遗 弃地,这些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增进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积极鼓励公众和社会 团体参与到森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并适当引导使之形 成一种长效的机制。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森林城市建设 的自觉参与意识. 这也是加快森林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7. 健全城市森林管护机制。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要 求,通过森林城市创建,着力推进森林管护机制改革。打破 城乡绿化管理二元体制,在逐步规范森林管理的基础上,创 建城乡统一的森林管护机制。 结合农( 林) 场体制改革,探 索建立城市森林管理新机制,整编现有的森林消防专业队 员、护林员和水库管理员,承担各片区生态风景林建设、森林 防火、林木林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承担区公共设施建 设和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