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深化“四链”融合 打造高能级临港化工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11-23 点击:

  2023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考察时强调,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推动“产业链、减碳链、创新链、服务链”四链融合,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走出一条产业结构深层次转型升级的科学路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个拥有高端化工、新材料、现代海洋领域三个“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的开发区,连续9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6位。
 
  优化“产业链”,厚植集群竞争优势
 
  一方面,优化升级产业链。按照“集群化布局企业、集约化摆布项目、一体化完善配套”思路,推动芳烃链、丙烯链等4条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向高端化跃升。以威联化学为龙头的芳烃产业链,PX产量80%作为原材料隔墙供应PTA生产,运营成本比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低13.81%,产品附加值提高8.37%。以中国振华、蓝湾新材料为代表的丙烯产业链,分别打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丙烯——高吸水性树脂(SAP)”“丙烯——ABS”等子链条,形成了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隔墙供应、协同循环的局面,年产值超600亿元。碳四产业链上发展正丁烯、异丁烯、丁二烯以及芳构化产品,顺丁橡胶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程塑料助剂、橡胶防焦剂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目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酰胺等13种产品,产能位列全球第1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另一方面,提升供应链稳定性。着力破解原油易受国际形势影响难题,在每年稳定供应进口原油1206万吨基础上,加大力度支持渤海油田“增产上储”。与中海油合作,上岸全国第一个“央地协作、民资参与”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渤海垦东油田项目。先后建设全国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原油储备库、1000万立方米原油上岸终端、42公里公共管廊、4条通向周边的原油成品油管道,实现了渤海油田群、东营港、集群企业和周边炼厂的全管道运输,形成进口原油和国内自采原油同步供应的能源供应链。
 
  布局“减碳链”,加快集群绿色转型
 
  一是突出源头减碳。在全国化工园区中率先编制《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实施山东能源140万千瓦、国华投资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生产的绿电全部在东营港上岸并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分布式光伏建设全覆盖,年产绿电32亿度。二是突出过程减碳。聚焦生产体系优化提升,创新实施“产业诊断”活动,“专家+企业”共同谋划推动存量企业自身物料循环利用和企业间隔墙供应的两级“循环”提升项目35个,园区内产业产品关联度超过80%。“十四五”以来实施投资75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133个,年节能35万吨标煤、降碳98万吨。投资100余亿元建成了统一集约的供应蒸汽、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危废处置体系,全国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综合利用项目即将投用,省级节水企业占比达74.5%,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为省内首家入选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的开发区。三是突出末端固碳。自主研发建成全国首台套2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装置,碳捕集成本低至200元左右,捕集的二氧化碳供给胜利油田驱油项目、集群内碳酸二甲酯等高端化工项目。2023年11月,成功举办“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智库研讨会”,邀请部级领导、两院院士分享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和创新经验,为东营港化工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把脉支招。
 
  夯实“创新链”,激发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创建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研究院,配套建成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试点、高端石化产业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等7个创新平台,打造了全省规模最大、配套最全、安全环保标准最高的高端化工中试基地。探索“企业出题、共同体揭榜、共同研发、集群内中试转化”和“技术引进、中试验证、区内就地转化”两套创新发展机制,为先进集群发展提供强大后劲。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印发《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激励引导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全区规上企业研发载体实现全覆盖,现有各级科创研发平台65个,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5.4%,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2年,新授权发明专利680件,实施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中试项目22个、就地转化12个,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增工业产值125亿元。三是强化智慧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对131家“四上”企业、259个重大危险源、1300个环境风险点、每天6000余辆危化品车辆,实施全天候跟踪监控、智能分析、应急处置,实现生产运行、安全环保、物流调度的一体化、智慧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第一个中国智慧化工园区示范单位、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整合华东石油化工交易中心、化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6个行业平台企业,建成全省第一个园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集群及周边158家企业,2022年完成各类服务订单4.1万余单,交易量达152亿元。目前,集群内培育国家和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应用场景15个,建成和在建电子专用化学品项目12个、储备23个,预计“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0%以上。
 
  完善“服务链”,提升集群配套能力
 
  一是聚焦快运快出,做强运输体系。坚持以“先小后大、先浅海再深海、先通海后延路”思路,强化港口建设,合理确定基础设施规模、技术标准、建设时序,稳步推进设施联通,精准补齐衔接短板,提升港口资源配置效率。在原有基础上,今年集中实施了总投资123亿元的十大港口项目,全面集成了“港口——铁路——管道联运为主导、公路运输为辅助”的综合物流网,成为全国化工集群中结构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绿色低碳物流体系。二是聚焦综合发展,做优服务体系。高标准组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全面推行“5+4”政务服务新举措,通过“建立一套机制、打造一个平台、组建一支队伍、设计一组流程、制定一张表单”,实现审批流程由“以部门为中心”到“以企业为中心”的有效转变,已累计为11个省市重点项目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加快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配套,实施一批惠民生项目,积极引进总投资16.5亿元的北京师范大学东营实验学校项目,加快推动新建中心医院项目,全面提升东营港区民生服务水平。三是聚焦高端发展,做好管理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园区封闭化管理,依托国家应急部重点扶持的“化工园区智能化管控平台项目”,实现对车辆信息申报、行驶停靠、物料充装等环节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推动全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交通安全协同监管试点创建工作,全面打造联动、立体高效的现代化安全防护体系。
 
  来源:爱东营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深化“四链”融合 打造高能级临港化工产业集群

2023-11-2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3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考察时强调,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推动“产业链、减碳链、创新链、服务链”四链融合,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走出一条产业结构深层次转型升级的科学路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个拥有高端化工、新材料、现代海洋领域三个“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的开发区,连续9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6位。
 
  优化“产业链”,厚植集群竞争优势
 
  一方面,优化升级产业链。按照“集群化布局企业、集约化摆布项目、一体化完善配套”思路,推动芳烃链、丙烯链等4条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向高端化跃升。以威联化学为龙头的芳烃产业链,PX产量80%作为原材料隔墙供应PTA生产,运营成本比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低13.81%,产品附加值提高8.37%。以中国振华、蓝湾新材料为代表的丙烯产业链,分别打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丙烯——高吸水性树脂(SAP)”“丙烯——ABS”等子链条,形成了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隔墙供应、协同循环的局面,年产值超600亿元。碳四产业链上发展正丁烯、异丁烯、丁二烯以及芳构化产品,顺丁橡胶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程塑料助剂、橡胶防焦剂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目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酰胺等13种产品,产能位列全球第1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另一方面,提升供应链稳定性。着力破解原油易受国际形势影响难题,在每年稳定供应进口原油1206万吨基础上,加大力度支持渤海油田“增产上储”。与中海油合作,上岸全国第一个“央地协作、民资参与”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渤海垦东油田项目。先后建设全国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原油储备库、1000万立方米原油上岸终端、42公里公共管廊、4条通向周边的原油成品油管道,实现了渤海油田群、东营港、集群企业和周边炼厂的全管道运输,形成进口原油和国内自采原油同步供应的能源供应链。
 
  布局“减碳链”,加快集群绿色转型
 
  一是突出源头减碳。在全国化工园区中率先编制《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实施山东能源140万千瓦、国华投资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生产的绿电全部在东营港上岸并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分布式光伏建设全覆盖,年产绿电32亿度。二是突出过程减碳。聚焦生产体系优化提升,创新实施“产业诊断”活动,“专家+企业”共同谋划推动存量企业自身物料循环利用和企业间隔墙供应的两级“循环”提升项目35个,园区内产业产品关联度超过80%。“十四五”以来实施投资75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133个,年节能35万吨标煤、降碳98万吨。投资100余亿元建成了统一集约的供应蒸汽、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危废处置体系,全国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综合利用项目即将投用,省级节水企业占比达74.5%,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为省内首家入选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的开发区。三是突出末端固碳。自主研发建成全国首台套2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装置,碳捕集成本低至200元左右,捕集的二氧化碳供给胜利油田驱油项目、集群内碳酸二甲酯等高端化工项目。2023年11月,成功举办“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智库研讨会”,邀请部级领导、两院院士分享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和创新经验,为东营港化工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把脉支招。
 
  夯实“创新链”,激发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创建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研究院,配套建成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试点、高端石化产业技术转化服务平台等7个创新平台,打造了全省规模最大、配套最全、安全环保标准最高的高端化工中试基地。探索“企业出题、共同体揭榜、共同研发、集群内中试转化”和“技术引进、中试验证、区内就地转化”两套创新发展机制,为先进集群发展提供强大后劲。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印发《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激励引导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全区规上企业研发载体实现全覆盖,现有各级科创研发平台65个,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5.4%,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2年,新授权发明专利680件,实施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中试项目22个、就地转化12个,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增工业产值125亿元。三是强化智慧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对131家“四上”企业、259个重大危险源、1300个环境风险点、每天6000余辆危化品车辆,实施全天候跟踪监控、智能分析、应急处置,实现生产运行、安全环保、物流调度的一体化、智慧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第一个中国智慧化工园区示范单位、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整合华东石油化工交易中心、化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6个行业平台企业,建成全省第一个园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集群及周边158家企业,2022年完成各类服务订单4.1万余单,交易量达152亿元。目前,集群内培育国家和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应用场景15个,建成和在建电子专用化学品项目12个、储备23个,预计“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0%以上。
 
  完善“服务链”,提升集群配套能力
 
  一是聚焦快运快出,做强运输体系。坚持以“先小后大、先浅海再深海、先通海后延路”思路,强化港口建设,合理确定基础设施规模、技术标准、建设时序,稳步推进设施联通,精准补齐衔接短板,提升港口资源配置效率。在原有基础上,今年集中实施了总投资123亿元的十大港口项目,全面集成了“港口——铁路——管道联运为主导、公路运输为辅助”的综合物流网,成为全国化工集群中结构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绿色低碳物流体系。二是聚焦综合发展,做优服务体系。高标准组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全面推行“5+4”政务服务新举措,通过“建立一套机制、打造一个平台、组建一支队伍、设计一组流程、制定一张表单”,实现审批流程由“以部门为中心”到“以企业为中心”的有效转变,已累计为11个省市重点项目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加快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配套,实施一批惠民生项目,积极引进总投资16.5亿元的北京师范大学东营实验学校项目,加快推动新建中心医院项目,全面提升东营港区民生服务水平。三是聚焦高端发展,做好管理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园区封闭化管理,依托国家应急部重点扶持的“化工园区智能化管控平台项目”,实现对车辆信息申报、行驶停靠、物料充装等环节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推动全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交通安全协同监管试点创建工作,全面打造联动、立体高效的现代化安全防护体系。
 
  来源:爱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