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全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11-06 点击:次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明确的地理界线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是新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拟创建名单》,襄州区位列其中。
目前该区正紧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集聚现代要素和经营主体,创新科技集成和联农带农机制,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优势产业规划园区布局
2022年,该区小麦种植面积150.31万亩,产量达59.04万吨,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年生猪出栏89.16万头,全区农业总产值224.39亿元,农业增加值137.32亿元……
襄州区是“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该区明确提出打造百万吨粮食产业、百万头生猪养殖产业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正大食品、正大种业、盼盼食品、丰庆源、腾龙种业等一大批小麦制种(加工)、生猪屠宰加工领域的优质企业在襄州聚集,并不断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从农场到餐桌”完整的种、养、加、销农业产业化链条,小麦、生猪产业已成为襄州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重要支撑。
为此,该区立足优势产业规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实际,选取小麦生猪产业较强、区位优势明显的双沟镇、伙牌镇、古驿镇、黄集镇、张家集镇作为核心区域,同步启动涵盖良种繁育、循环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创建等领域的八大工程,通过核心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形成全区粮食、生猪、油料、现代种业、家禽及蛋制品等6大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据了解,在产业园创建初期,入园参与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就达到6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合作社达214家,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家庭农场114家。专业技术人员347人,科研单位设立研发平台8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科技孵化中心1个。华中农业大学千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个、产学研基地3个。园区良种覆盖率达97.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9%。
目前,该区正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向核心区域聚集,加速区域经营主体成长,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园区发展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是重中之重。该区围绕小麦、生猪两大产业,通过政府投入、引入社会资本等措施,稳步实施八大工程建设,突出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小麦繁育推广一体化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围绕黄集、张家集、古驿建设高标准农田7.5万亩。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采取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和订单种植管理模式,建设五优小麦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整合园区种业企业力量,加快推进种子生产加工能力提升、种业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建设小麦新品种繁育基地、襄阳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等。
依托园区粮油领域龙头企业,实施小麦精深加工提质增效工程、粮食仓储物流附属工程。通过改造优化生产系统,扩大小麦加工产能,升级生产工艺,实现产能整体提升20%以上。建设粮食智能仓改造升级项目,通过改造烘干系统、建设粮食烘干塔、粮情监测设备、移动式粮食清理输送设备等方式完善储粮设施,提升粮库科学管理水平,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循环示范工程聚焦生猪良种繁育、冷链物流联合加工、绿色循环示范三大项目,依托现有生猪良繁体系,提高规模养殖场提供仔猪的能力和标准化养殖水平。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推动“运猪”向“运肉及肉制品”转变。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养殖示范,加快养殖场所粪污综合处理设施改造提升,消纳吸收生猪养殖场粪污,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此外,该区同时实施科技研发与创新应用工程、三产融合示范工程、品牌与市场营销工程、园区公共平台建设工程。加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产品研发,开展优良品种推广与应用,推动5G物联网数字农业平台建设,打造农副食品区域共用品牌,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服务能力提升,为襄州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融合实现园区创建目标
集聚农业全产业链要素,打造绿色高效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加强产品研发应用,形成产业融合高地、主体培育高地、“五化”协调发展高地和改革创新高地……未来,襄州区国家农业产业园要达到怎样效果?
粮食生产优质高效。到2025年,产业园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98.63亿元,小麦生产面积达到73.9万亩,小麦产量达到40万吨,生猪出栏55.3万头。
精深加工提速增效。到2025年,园区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新培育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推动一批企业升级。产业园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小麦、生猪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30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达到172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85.7%。
农业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在持续推进优质品种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科研创新应用、绿色发展水平、节肥减药增效的情形下,到2025年,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0.5%,省级及以上科研单位设立研发平台达到15个,农药利用率、农作物化肥分别达到43.9%、44.9%,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达到33个。
农旅融合持续深入。打造以双沟、张家集为核心的都市农业观光带,以伙牌、黄集等镇为主的休闲农业集中区,通过分区规划、串珠成线,打造田园风光、人文资源交相辉映的特色农旅品牌,到2025年,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园区土地实现100%确权登记,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比重达到90%以上,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巩固。到2025年,带动超过11万农民参与小麦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共建,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7万元。
举全区之力,力争在2025年建成主导产业优势鲜明,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农业物质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来源: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