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3-15 点击:次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创新资源汇聚,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加速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底,工信部公布《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全国共20个集群成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其中,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正式入围,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至此,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式亮相。
看引领:“国家队”“高歌猛进”
众所周知,工信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被业内认为是“国家队”选拔赛,能在这场高手云集的对决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产业集群的最高水准。据悉,45个国家级集群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产业领域方面,45个国家级集群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端装备领域各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
区域分布方面,国家级集群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45个国家级集群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2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30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接下来,工信部将紧紧围绕集群培育目标任务,创新思路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央地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促进集群交流与合作,推动集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看缘由:成渝地区已成电子信息制造业重要聚集地
在国家级集群“高歌猛进”的势头之下,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缘何脱颖而出,跻身“国家队”?期间有何发展成果?未来又该怎样发力?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川渝两地产业基础好、创新实力强、渗透范围广的万亿级支柱产业。2022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2万亿元。成渝地区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
顶层设计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文创等创新应用,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产业实力方面,成渝各自精彩又合作共赢。成都通过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重点产业链,按照“8个清”要求,形成“6个1”工作机制,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能级大幅提升。聚集华为、京东方等行业领军企业50余家,培育卫士通、极米、天邑康和、新易盛、创意信息等本土上市企业31家。重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近年来构建起“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生态圈,形成以智能终端、软信产业为代表的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百亿级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具体而言,集成电路领域,拥有全球最大功率半导体研究团队,量产全国首颗x86通用芯片,搭建国内首个基于8英寸硅基光电子工艺集成平台,建成国内第一条功率半导体12吋线,英特尔、德州仪器、SK海力士等将全球最大封测生产基地布局成渝,智能功率模块等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新型显示领域,柔性显示研发全球领先,是全球最大的AMOLED生产基地,拥有全国首条、全球第二条6代全柔性AMOLED生产线和全国首条自主建设运营的8.6代TFT-LCD生产线,建成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高精度G11代掩膜版生产线。
智能终端领域,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计算机整机生产基地和第三大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全球50%的计算机整机、10%的智能手机在成渝制造,智能投影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5%。
网络安全领域,成渝地区获批建设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聚集网络安全企业300余家,承担诸多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或工程,在工控安全、大数据安全、商用密码、电磁防护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实力是成渝两地纵深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拥有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本科院校48所,年输送毕业生近15万人,其中电子科大在全国电子类专业综合排名第一;聚集两院院士、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拥有核心元器件、网络安全等领域院士团队25个;拥有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芯火”双创基地、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300余个。
看成果:多维能级全面提升
合作基础的契合造就的良好局面是成渝地区产业集群能级的多维提升。通信建设方面,5G基站超18万个,开通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成渝干线”,获批建设成渝地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有国家标识解析顶级节点,7个平台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算力枢纽方面,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全国首个由超算、智算、云计算、边缘计算构成的全体系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算力支撑。
跨省协作经验日渐丰富。聚焦规划发展“一张图”,累计出台产业政策文件156项,其中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布局及产业链全景图》等政策文件25项。
聚焦制度建设“一体化”,共建川渝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统一互认的市场规则体系,发布“川渝通办”事项210项。联合印发营商环境优化方案,针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堵点痛点问题,提出解决举措近200条。
聚焦产业合作“一盘棋”,按照“一轴双核、两带三区”总布局,构建集群协同发展新格局,建立集群示范区重点项目库,鼓励区(市)县共建产业联盟、合作园区、配套基地,提升区域协作配套水平。
产业韧性逐渐增强,重点产业链向成渝加速布局的趋势日趋明显。杭州士兰、海康威视等国内龙头企业加大成渝布局,华为全球存储总部和5G网络研发中心、新华三半导体总部等重大项目先后落地,集群上下游协作配套率提升到50%左右,已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5个大类、21个中类全覆盖。
除了优势和成效,还要看向未来。入围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之后,成渝两地将坚持合作主线不动摇,继续把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重点产业,力争到2025年,集群总量突破2.5万亿元,打造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点和备份基地。
看未来:因地制宜推动领先发展、特色发展、携手发展
目标在前,如何实现?川渝推动产业合作成为两地共同发展重要方向。1月31日至2月4日,四川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指出,推动“五区共兴”发展,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因地制宜推动领先发展、特色发展、携手发展。
1月28日,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举行,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强化科创赋能,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和竞争力。
成都产业研究院技术总监张宪涛指出,当前,在工信部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作带动下,各地正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制造业发展,成渝两地产业高度趋同又各具特色,产业基础雄厚并在细分领域有明显优势,产业互补性强且合作空间广泛,具有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坚实基础。推进制造强市,成都应和重庆产业错位协同发展。
于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而言,则应持续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全域保障要素链畅通、全速推动数智链融合,不断增强集群内生驱动力;深化创新引领方面,通过共建高能级创新共同体、共推关键技术攻关提速、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推进品牌培育方面,通过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提升会展品牌“知名度”,不断增强集群行业影响力;推进区域协同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对外开放合作、深化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增强集群辐射带动力。
未来,成渝地区将继续把联手共建产业集群作为共同的政治责任和巨大的发展机遇,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和成渝地区一体化角度来谋划建设,不断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内生驱动力、行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