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 加速打造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2-15 点击:次
产业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业集群的各类企业在相仿的社会、经济规制下享受着近似的资源要素,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集群内的企业在复杂的产业生态网络内协同发展,产业要素、经济主体、产业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协同共生、交互演进,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应用生态系统子系统,以及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系统、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各要素、各成员形成相互依赖、复杂链接、自我修复、共同演化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特征。
高精尖产业发展有着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产品复杂性、网络效应、生产片段化、产业健康成长等方面的约束与要求。通过发挥产业生态系统创新优势、互动优势、网络拓扑结构、模块化结构、协同演进等功能特性,有助于高精尖产业形成有利于企业高效稳定发展的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特征。因此,加速打造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对北京建设国际领先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极其重要。
加速打造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的
形势要求和现实基础
(一)
打造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的形势要求
国际竞争格局的转变,要求亟须打造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目前,经济和科技竞争更趋白热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技术的不断突破与交叉融合,引发了全球产业价值链重塑与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格局转变。面对机遇与挑战,北京亟须加速打造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现代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须打造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目前,国内经济面临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动能转换成为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各地在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北京面临产业数据赋能与智慧提升的潜能激发不足、新产业新业态倍增发展势能释放不够、创新闭环尚未完全打通等制约。因此,亟须打造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创新、互动、协同演进等优势,促进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
(二)
打造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的现实基础
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底蕴深厚。2014年以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进入了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2021年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30.1%;2022年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为17330.2亿元,占地区GDP的41.6%。“十三五”期末,已经形成两个万亿元级与四个千亿元级的高精尖产业集群。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上下游的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逐步贯通。目前,正积极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多维支持政策体系较全面完善。2014年至2022年8月发布的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财税、土地和人才支持等政策文件,截至2022年8月仍有效的有102个。尤其从2020年开始,政策支持开始进入快车道,2022年仅半年时间出台的支持政策就达到了12个。政策支持的结构主要聚焦在产业发展资金、土地和人才等核心要素。政策内容目标主要涉及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税收减免、土地资源整合和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
产业生态系统的要素资源丰富。北京科技资源丰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均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2629.3亿元。通过“三城一区”主平台带动,正积极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期末,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了19.6%,资本要素服务科技创新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机制不断优化、能力不断提升。
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
制约瓶颈
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已迈入攻坚克难的改革深水区,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系统性问题逐步浮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性政策落实部署跟进机制不完善。主动谋划部署能力欠缺,各区高精尖产业落地部署分散,跟踪调度跟进精力有限,没有实现产业部署到落地实施的高度整合,导致发展的着力点模糊,无法有效地将一批经济效益与发展潜力显著的项目落实到基本层面上。
二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接续机制不流畅。科技创新协同工作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资源整合程度有待加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需要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抗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导致项目烂尾,造成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成本过高,转化的内在动能不足。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活力和韧性有待提升。
三是产业孵化培育的上下游配套支撑不足。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需要统筹整合现有要素与产业资源,对不同行业上下游环节企业需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供给产出配套整合。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精准对接有待提升,项目创新研发到落地转化的闭环尚未完全打通,高精尖产业生态内部有效互动亟须提升,以打造产业持续发展动能。
四是高精尖企业的营商环境仍须深入优化。北京营商环境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但也进入了提升优化的“深水区”。政策体系还需要完善,行政服务效率还需要提高,人才服务还需要加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园区平台等机构服务存在多头管理、服务领域交叉重合等问题。财税、土地、人才等重点领域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民营企业困难协调解决和帮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加速打造北京高精尖产业
生态系统的对策
第一,优化政策协同,完善创新生态。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组合,完善高精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体系及实施细则,尤其是核心的人才政策、关键的土地政策以及重要的财税与资金政策。重创新、搭平台、强服务,优化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通过竞争、公平方式,统筹并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本等资源,促进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资金链及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增强创新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强化高精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聚焦企业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布局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关键性技术突破与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化资金、人才、税收、住房等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中介”协同创新网络体系,聚焦原始创新、共性技术与“卡脖子”难题,通过“有组织科研”,加速各类主体的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优化并完善科技创新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打造创新驱动高精尖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创新互动,链接产业发展。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科技园等平台建设,积极向前端与后端拓展,建设“众创空间(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式创新服务体系与发展模式。强化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相互协作、配套衔接,大型企业专注大系统集成,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中小企业专注小系统、子系统集成,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通过系统集成、链接企业,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第四,强化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优化高精尖项目与服务、扶持企业工作,精准滴灌,降低项目落地与企业发展的制度成本与要素成本。围绕“房子、孩子、票子、车子”等问题,完善配套措施,打造服务于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国际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政府、园区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构建促进高精尖项目与企业发展的“政策、创业、创新、金融、人才、市场、管理”等多维一体服务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促进政务服务公正透明、便捷高效,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城市治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