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以“链”蓄能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23 点击:次
通辽市坚持以“链”强基、以“链”蓄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玉米生物科技、绿色铝基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思路办法,完善政策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内蒙古中晖药业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建设工地,塔吊高高耸立,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楼房主体工程施工。
“主要是研发综合办公楼、值班楼、食堂和工业配套设施,我们抓紧施工,预计在明年5月份能够启用。工厂建设是在明年4月份开始,预计在2023年11月份车间厂房具备基本的试生产条件,2024年4月份投产。”内蒙古中晖药业常务副总经理李兵说。
内蒙古中晖药业有限公司由河北华大中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于2021年4月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年产2000吨强力霉素项目;二期建设年产4000吨强力霉素系列项目,计划于2024年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消纳当地玉米深加工产品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4亿元,安置就业500人。
开鲁县聚焦产业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全株产业链、集群式发展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产业的集聚效应日趋显现。目前,全县年可转化玉米260万吨,强力霉素产能占世界60%,舒巴坦酸产能占世界36%。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下大气力壮大产业链条,推动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全力推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通辽市有玉米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16家,重点企业有梅花生物、华曙生物、利牛生化、中圆生物、三星、德瑞等玉米加工企业。已形成105万吨淀粉、58万吨味精、22万吨氨基酸、35万吨酒精、8200吨土霉素碱、5万吨麦芽糖、13.8万吨乙二醇、5万吨玉米油的生产能力。
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通辽市最具现实基础、最有可能打造出特色竞争力的关键领域。而绿色铝基新材料作为通辽市的优势支柱产业,已经占据了全部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亲水铝箔涂层项目现场,今年新增的第6条、第7条生产线已经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具备投产条件。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公司于2019年10月启动年产15万吨亲水铝箔涂层项目。项目总投资1.36亿元,现已形成5万吨空调箔产能。项目全部投产后,年新增产值25亿元,利税0.12亿元。
“目前,亲水箔涂层项目是整个集团的主打产品,市场份额在全国占1/3以上。”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奇云说。
目前,通辽市探明煤炭保有储量130亿吨,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现已形成了“利用劣质褐煤发电打造低电价优势——构建多能互补、多点支撑、多网运行、多元消纳电力格局——以直供铝水加工高端铝材产品——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创造了独具特色和极具竞争优势的“霍林河模式”,被业内专家评价为“中国最适合发展煤电铝产业的地区”,产业规模、生产技术、工艺标准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形成5000万吨煤炭、1480万千瓦装机容量,269万吨原铝和298万吨铝加工产能,产品拥有铝箔、板带、精铝、铝轮毂、铝粉、铝型材及压铸件等120多种。
通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柏生说:“通辽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国际国内高端新材料领域,把项目引进来、服务企业加速发展,不断增强铝镍硅新材料产业配套保障和精深加工能力,把我们的铝做得更宽、更薄、更高端,让我们的镍循环发展起来,让我们的硅砂铸造强起来;同时,进一步增强产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业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到‘十四五’末,铝镍硅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实现1300亿元以上。”
产业“链条”滚动起来,产业集群的“雪球”效应就愈发明显。近年来,通辽市立足基础条件和产业优势,坚持强攻产业、主抓工业,打牢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壮大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增创产业升级新优势,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聚焦玉米生物科技、绿色铝基新材料、镍基循环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中(蒙)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龙头企业“链主制”,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86个,推动60个项目投产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