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综合解决方案|从园区入手打造“碳中和”示范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5-30 点击:次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力争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十四五”规划中又对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值。零碳园区建设可以视作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战略落地。
❖什么是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零碳园区的建设意义
01/落实国家碳排放目标的重大举措
工业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以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引领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对于实现国家碳排放目标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02/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选择基础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工业园区开展低碳/零碳工业园区试点,探索形成产业高度集聚、地区行业特色鲜明、碳生产力高的园区低碳发展新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工业低碳转型有重要作用。
03/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公共平台,加快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培育低碳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碳企业和低碳产品,对于提升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至关重要。
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优质能源供给,在优化存量产能的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积极革新能源技术,积极发展园区内的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推动能源开发、输送、转换和存储高效灵活、安全经济;通过能源梯级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全面脱钩。
动态平衡碳能。革新碳能技术,创新减碳脱碳、负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推进减碳技术产业化;全面开展脱碳行动,落实碳足迹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信用管理与碳市场预测;强化生态碳汇建设,严抓空间规划管控和生态保护;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引导园区碳交易与碳消费实现“收支平衡”,达到(近)零碳的目标。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智能化、清洁化转型,加速落后产能退出;积极引培绿色低碳产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企业,鼓励“腾笼换鸟”;依托能源服务商、碳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园区企业参与(近)零碳建设、降低碳成本。
更新硬件设施。推动能源感知前端、能源站、智慧能源网络等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大量接入;构建节能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增加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投放,鼓励公共出行和共享出行;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更严格的的绿色建筑标准,同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节能建筑覆盖率;推广节能设备普及、绿色照明使用和物料循环回收等。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园区数字底座,通过创新能源数字化场景,推动能源相关业务系统整合、数据汇聚与流程再造;建设能碳双控指挥中心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全局优化配置与调度,支撑园区能源、碳和综合运营状态监测、分析和预警;推动(近)零碳制度创新和政策配套,加强标准规范引领,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配备;构建核算与考评机制,包括(近)零碳园区碳核算标准体系、建设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等。
新环能合理的商业模式能有效地推动零碳园区落地。一方面以综合能源服务模式能够以更低的综合成本为用户提供安全、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给。另一方面,它还能为零碳园区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借助创新的融资和盈利模式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