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周旭明: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增长极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1-11 点击: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团结奋进、放眼未来的大会。大会要求全市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兰州建设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将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兰州的发展目标,既符合兰州迅速做大做强的自身需求,又符合国家和甘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即是对省情、市情的准确判断,又是对“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极化和扩散两方面的效应。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将极点做大做强;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心城市是充当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佳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东京、巴黎和纽约三大都市经济圈分别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引擎作用。以巴黎都市经济圈为例,巴黎圈以占法国2.2%的土地面积,积聚了法国19%的人口,创造了法国28.6%的GDP,成为法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在巴黎都市经济圈内,巴黎市以占都市圈0.87%的土地面积,积聚了都市圈19.5%的人口,创造了都市圈35.6%的GDP。可见,中心城市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的增长极的重要作用;从国内来看,“长三角”城市群被公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2015年长三角26城市以占全国2.21%的土地面积,积聚了全国10.9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0.02%的GDP,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8万亿元。而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四大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群GDP的贡献率达到43.72%。由此可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同样是中心城市;从甘肃来看,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90亿元,兰州实现生产总值2096亿元。兰州市比位于全省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三和第十四位的五个市州的GDP之和还要多出71.42亿,在全省经济占比达到30.87%,可见兰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横向比较来看,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69.31万人,城区常住人口估算为260万左右,只达到Ⅱ型大城市标准;实现生产总值2096亿元,在西部省会城市排名中仅列第9位。与兰州市排名相对应,甘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西部十二省区市排名同样是第9位。导致甘肃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不大不强,增长极效应不明显,中心城市“率先、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王三运书记在2012年就指出:没有兰州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发展;没有兰州的跨越,就不可能有全省的跨越;没有兰州的做大,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做大。推动全省的转型跨越,中心城市兰州责无旁贷。
  
  虽然横向比较来看,兰州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纵向比较来看,兰州不仅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而且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的2002年,在西部省会城市排行榜上,兰州以387亿元的GDP位居榜眼,仅次于昆明。可见兰州并非先天不足,而是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一系列有利于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兰州发展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五年间,兰州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2.26%,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2015年,兰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稳定在中高收入地区之列。将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向纵深推进,政策叠加效应会逐渐开始显现,兰州“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会进一步凸现,兰州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省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提升城市带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纲要》强调,要推动中部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强化兰州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兰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兰州的发展目标,旨在一方面通过极化效应迅速将自己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甘肃中部经济区乃至西北腹地迅速崛起,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回顾过去,兰州发展基础良好;立足现在,兰州发展势头迅猛;展望将来,兰州发展前景广阔。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将兰州建设成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的。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周旭明: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增长极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2017-01-11 来源:未知 点击: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团结奋进、放眼未来的大会。大会要求全市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兰州建设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将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兰州的发展目标,既符合兰州迅速做大做强的自身需求,又符合国家和甘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即是对省情、市情的准确判断,又是对“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极化和扩散两方面的效应。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将极点做大做强;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心城市是充当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佳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东京、巴黎和纽约三大都市经济圈分别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引擎作用。以巴黎都市经济圈为例,巴黎圈以占法国2.2%的土地面积,积聚了法国19%的人口,创造了法国28.6%的GDP,成为法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在巴黎都市经济圈内,巴黎市以占都市圈0.87%的土地面积,积聚了都市圈19.5%的人口,创造了都市圈35.6%的GDP。可见,中心城市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的增长极的重要作用;从国内来看,“长三角”城市群被公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2015年长三角26城市以占全国2.21%的土地面积,积聚了全国10.9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0.02%的GDP,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8万亿元。而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四大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群GDP的贡献率达到43.72%。由此可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同样是中心城市;从甘肃来看,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90亿元,兰州实现生产总值2096亿元。兰州市比位于全省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三和第十四位的五个市州的GDP之和还要多出71.42亿,在全省经济占比达到30.87%,可见兰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横向比较来看,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69.31万人,城区常住人口估算为260万左右,只达到Ⅱ型大城市标准;实现生产总值2096亿元,在西部省会城市排名中仅列第9位。与兰州市排名相对应,甘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西部十二省区市排名同样是第9位。导致甘肃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不大不强,增长极效应不明显,中心城市“率先、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王三运书记在2012年就指出:没有兰州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发展;没有兰州的跨越,就不可能有全省的跨越;没有兰州的做大,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做大。推动全省的转型跨越,中心城市兰州责无旁贷。
  
  虽然横向比较来看,兰州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纵向比较来看,兰州不仅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而且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的2002年,在西部省会城市排行榜上,兰州以387亿元的GDP位居榜眼,仅次于昆明。可见兰州并非先天不足,而是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一系列有利于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兰州发展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五年间,兰州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2.26%,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2015年,兰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稳定在中高收入地区之列。将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向纵深推进,政策叠加效应会逐渐开始显现,兰州“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会进一步凸现,兰州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省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提升城市带动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纲要》强调,要推动中部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强化兰州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兰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兰州的发展目标,旨在一方面通过极化效应迅速将自己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甘肃中部经济区乃至西北腹地迅速崛起,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回顾过去,兰州发展基础良好;立足现在,兰州发展势头迅猛;展望将来,兰州发展前景广阔。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将兰州建设成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的。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