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2-05 点击: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打造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产业的相对集中;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形成了比较优越的地理发展空间。现有的文献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特别是在地理空间上。
  
  因此,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有必要研究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打造的互动关系。本文对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循环往复、累进上升的互动关系。
  
  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马歇尔(M arshal l , 1920)提出了外部经济论,认为空间集聚,可以促进专业化投入和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提供更加集中的市场。但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研究忽视了空间地理对于产业集聚的作用,只是单纯考虑收益的递增性和集中的产业活动。为此,克鲁格曼(K rugm an,1991)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企业在集聚区域选址,有利于集聚区域比较容易地获得集聚效应,同时进一步提出来“中心—外围”
  
  模型,揭示了经济地理集聚的内在运行机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
  
  目前,对于国内的研究而言,众多学者主要是从新经济地理视角,对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和拓展。何雄浪(2012)对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的理论进行相应的解释和整理。彭新万(2015)根据具体案例,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因此,有必要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深入研究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打造地区经济增长极,我国陆续打造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京津冀等多个城市经济圈,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中央政府以及各个省级政府为了带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继提出了适应各个地区发展的城市经济圈。因此,可见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集约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当前,关于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产业集聚对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影响,但是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以后,研究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互动关系是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的。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在研究上述两者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空间集聚问题。总而言之,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打造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城市经济圈打造的相关问题

  我国打造城市经济圈的理论根源主要是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了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相应的城市经济圈。打造城市经济圈,也符合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整合理论,即在实现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时,需要改变相邻城市的结构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地理空间,将城市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陆敏等,2008)。城市经济圈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地区产业分工的要求。在某个地区的所有城市,根据彼此之间所具有的相对发展优势,在地区内部形成产业的合理分工。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地区产业分工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我国打造城市经济圈符合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实践。
  
  目前,我国根据地域、资源要素以及政策导向的不同,打造不同层次的城市经济圈。基于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我国陆续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打造了国家级的城市经济圈,例如珠三角城市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环渤海城市经济圈以及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等,这些国家级的城市经济圈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持续动力,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不同地域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建立了地区性的城市经济圈,如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原城市圈、成渝经济圈,以及长株潭城市经济圈等地区性的城市经济圈。正是由于这些地区性的城市经济圈的打造,极大地发挥了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形成了地区相对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省级地区基于地区发展的实际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特点,相继提出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的方案,譬如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正在积极打造昌九经济带,努力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从而有效提振江西省的经济,并形成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总的来说,目前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于提振地区经济,以及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相对比较优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但是, 我国城市经济圈打造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这会阻碍城市经济圈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要的不足和问题如下:第一,鉴于城市经济圈的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城市经济圈内部各城市之间有效整合力度比较大。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的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资源条件的限制,使得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有效整合的难度较大,难以实现 1+1>2 的资源配置效果。
  
  第二,打造城市经济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各个地区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打造城市经济圈。可是,不少地方在打造城市经济圈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会忽视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相对比较优势,这不仅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地区资源的浪费。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行政干预力度较大;许多地区在打造城市经济圈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落后产能不能得到淘汰,先进的技术以及大型企业的引进又比较困难,这制约了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并且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主要依靠行政指导的方式,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城市经济圈规划的不合理性。
  
  产业集聚对打造城市经济圈的作用

  产业集聚是指某些相似的企业在一个相当大的地区内生产某种产品,以及与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在这一地区高度地集聚(宋胜洲等,2012)。从新经济地理角度上来看,地区的产业集聚可以是在地理空间上的产业或者企业高度集中,这对于打造城市经济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打造城市经济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耦合效应

  张莉萍(2015)关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耦合效应,并且对于中原城市群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来说,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耦合关键在于优化空间结构,实现了地区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可以实现地区的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的合理空间布局,如此有利于地区城市经济圈内部各城市的企业或者产业合理布局,从而有助于城市经济圈各城市的发展实现“1+1>2”经济发展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城市经济圈内部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因此,地区的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实现地区内部优势产业或者企业的合理空间布局,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耦合效应,从而进一步为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提供更加优化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优势。
  
  (二)产业集聚对构建地区经济增长极的积极影响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聚是实现地区产业的地理空间上的合理布局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国打造的城市经济圈,基本上是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如珠三角利用有利的外资环境,逐步发展起来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长三角基于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建立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京津冀借助于地区的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正是由于地区的产业集聚,构建了地区经济增长极。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相继构建了地区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大促进了国家及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相对比较优势,在地理空间上,逐步形成了地区的产业集聚。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地区逐步构建了地区经济增长极,从而为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以及前提准备。
  
  (三)地区产业集聚有利于优化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配置

  一方面,地区的产业集聚既在空间上形成了诸多产业的相对集中,也促使了资本、劳动等资源要素向城市经济圈内的进一步流入,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最为典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地区的产业布局上,形成了金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地区的产业集聚,打造了我国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融服务业集中区和高端制造业园区,其中以上海的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最具代表性。
  
  另一方面,地区的产业集聚也促使了资本、劳动等资源要素流入该地区,从而优化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配置。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大幅度增加,使得全国优秀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本大量流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经济圈,这既使优秀人才实现了就业,又使城市经济圈的人才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经济圈,许多金融机构的总部以及重要的分支机构选择在此落户,促进了城市经济圈的资本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地区的产业集聚,既使得产业部门在城市经济圈相对集中,同时也使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
  
  (四)产业集聚发展能带动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学家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基本上是沿着“一、二、三”产业,再到“二、三、一”产业,最后到“三、二、一”产业的基本演变规律。从要素依赖程度来说, 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产业集聚既在空间上形成了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的相对集中,又在一定程度上相应地淘汰了地区落后的产能以及相关产业,从而最终影响到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迁。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促使了地区城市经济圈逐步由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够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从而调整了地区城市经济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区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化水平。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产业集聚对打造城市经济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对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效应,实现了城市经济圈内部1+1>2 的经济发展效果。产业在地理空间的集聚,可以构建地区经济增长极,为地区的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调整地区城市经济圈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说,产业集聚对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
  
  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聚对于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区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从而验证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是否具有反作用。基于此,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地区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通过分析,认为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具有以下几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一)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产业地理空间布局的影响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打造城市经济圈以来,在许多地区形成了多个城市经济圈,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经济圈以及中原城市群等地区城市经济圈。
  
  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使得在地区城市经济圈内部形成了多个产业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考虑,地区城市经济圈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相对比较优势,在其内部形成了多个产业的地理空间集聚,这有利于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武汉城市圈根据自身的高校云集以及技术优势,在地区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光谷产业园区等。长株潭城市圈基于彼此之间的产业发展的互补性,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城市经济圈内部逐步形成了优势产业的相对集中,进一步促进了地区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城市经济圈的打造,有利于促进地区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
  
  (二)城市经济圈为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

  一方面,城市经济圈可以促进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地区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是地区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必然会增加城市经济圈内部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 通过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会激励城市经济圈的产业群的持续创新,从而使得地区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地区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经济圈作为集约化和高效化的社会组织形式,能够推进不同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更为优越的地理发展空间。 因此,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城市经济圈为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更为自由的地理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地区的产业集聚。
  
  (三)城市经济圈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资源要素支

  撑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要保持其发展的优势,必须具备资本、劳动、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等诸多的资源要素。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程度以及市场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其资源集聚效应的发挥,尤其是对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影响尤为明显。由于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模式既能削减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通过营造优良的居住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而满足地区产业集聚在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方面的需求。鉴于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循环往复,可以使得两者之间实现累进上升的互动发展。因此,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要素支撑。
  
  (四)城市经济圈为地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于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往往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劳动等资源要素相对比较多,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和武汉的光谷产业等。上海的浦东新区,主要是金融服务业以及其他高端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在此形成集聚,使得上海浦东新区集聚的产业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上海城市经济圈以及长三角城市经济圈所提供的资本要素支持。光谷产业在武汉形成了相对的集中,主要依赖于武汉城市圈的高校云集和高校众多,所形成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正是由于武汉城市圈的人才和科研机构众多,使得地区的技术水平比较发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光谷产业的发展。因此,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形成了资本、劳动以及技术等诸多资源要素在地区的集中,为地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既会影响到产业集聚的地理空间布局,同时也会影响到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更多的资源要素支撑,并且为地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城市经济圈可以促进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能够推动地区不同产业的不断集聚,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约化以及高效化发展。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表明了产业集聚与地区城市经济圈打造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产业集聚为地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必要了产业支持,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耦合效应,会推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推进地区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一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地区经济增长极,促进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圈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业集聚的地理空间布局、地区产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地区资源要素的积极影响等方面。
  
  总而言之,基于对产业集聚与地区城市经济圈打造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章认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两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指导下。但是,对于产业集聚与地区城市经济圈打造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章尚未涉及,在今后将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2016-12-05 来源:未知 点击: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打造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产业的相对集中;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形成了比较优越的地理发展空间。现有的文献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特别是在地理空间上。
  
  因此,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有必要研究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打造的互动关系。本文对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循环往复、累进上升的互动关系。
  
  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马歇尔(M arshal l , 1920)提出了外部经济论,认为空间集聚,可以促进专业化投入和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提供更加集中的市场。但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研究忽视了空间地理对于产业集聚的作用,只是单纯考虑收益的递增性和集中的产业活动。为此,克鲁格曼(K rugm an,1991)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企业在集聚区域选址,有利于集聚区域比较容易地获得集聚效应,同时进一步提出来“中心—外围”
  
  模型,揭示了经济地理集聚的内在运行机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
  
  目前,对于国内的研究而言,众多学者主要是从新经济地理视角,对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和拓展。何雄浪(2012)对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的理论进行相应的解释和整理。彭新万(2015)根据具体案例,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因此,有必要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深入研究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打造地区经济增长极,我国陆续打造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京津冀等多个城市经济圈,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中央政府以及各个省级政府为了带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继提出了适应各个地区发展的城市经济圈。因此,可见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集约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当前,关于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产业集聚对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影响,但是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以后,研究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互动关系是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的。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在研究上述两者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空间集聚问题。总而言之,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打造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城市经济圈打造的相关问题

  我国打造城市经济圈的理论根源主要是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了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相应的城市经济圈。打造城市经济圈,也符合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整合理论,即在实现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时,需要改变相邻城市的结构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地理空间,将城市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陆敏等,2008)。城市经济圈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地区产业分工的要求。在某个地区的所有城市,根据彼此之间所具有的相对发展优势,在地区内部形成产业的合理分工。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地区产业分工的形成和完善。因此,我国打造城市经济圈符合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实践。
  
  目前,我国根据地域、资源要素以及政策导向的不同,打造不同层次的城市经济圈。基于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我国陆续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打造了国家级的城市经济圈,例如珠三角城市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经济圈、环渤海城市经济圈以及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等,这些国家级的城市经济圈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持续动力,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不同地域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建立了地区性的城市经济圈,如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原城市圈、成渝经济圈,以及长株潭城市经济圈等地区性的城市经济圈。正是由于这些地区性的城市经济圈的打造,极大地发挥了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形成了地区相对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省级地区基于地区发展的实际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特点,相继提出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的方案,譬如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正在积极打造昌九经济带,努力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从而有效提振江西省的经济,并形成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总的来说,目前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于提振地区经济,以及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相对比较优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但是, 我国城市经济圈打造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这会阻碍城市经济圈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要的不足和问题如下:第一,鉴于城市经济圈的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城市经济圈内部各城市之间有效整合力度比较大。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的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资源条件的限制,使得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有效整合的难度较大,难以实现 1+1>2 的资源配置效果。
  
  第二,打造城市经济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各个地区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构建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打造城市经济圈。可是,不少地方在打造城市经济圈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会忽视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相对比较优势,这不仅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地区资源的浪费。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行政干预力度较大;许多地区在打造城市经济圈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落后产能不能得到淘汰,先进的技术以及大型企业的引进又比较困难,这制约了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并且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主要依靠行政指导的方式,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城市经济圈规划的不合理性。
  
  产业集聚对打造城市经济圈的作用

  产业集聚是指某些相似的企业在一个相当大的地区内生产某种产品,以及与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在这一地区高度地集聚(宋胜洲等,2012)。从新经济地理角度上来看,地区的产业集聚可以是在地理空间上的产业或者企业高度集中,这对于打造城市经济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打造城市经济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耦合效应

  张莉萍(2015)关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耦合效应,并且对于中原城市群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来说,产业集聚与打造城市经济圈的耦合关键在于优化空间结构,实现了地区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可以实现地区的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的合理空间布局,如此有利于地区城市经济圈内部各城市的企业或者产业合理布局,从而有助于城市经济圈各城市的发展实现“1+1>2”经济发展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城市经济圈内部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因此,地区的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实现地区内部优势产业或者企业的合理空间布局,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耦合效应,从而进一步为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提供更加优化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优势。
  
  (二)产业集聚对构建地区经济增长极的积极影响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聚是实现地区产业的地理空间上的合理布局的有力手段。目前,我国打造的城市经济圈,基本上是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如珠三角利用有利的外资环境,逐步发展起来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长三角基于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建立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京津冀借助于地区的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正是由于地区的产业集聚,构建了地区经济增长极。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相继构建了地区经济增长极,这些极大促进了国家及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相对比较优势,在地理空间上,逐步形成了地区的产业集聚。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地区逐步构建了地区经济增长极,从而为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以及前提准备。
  
  (三)地区产业集聚有利于优化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配置

  一方面,地区的产业集聚既在空间上形成了诸多产业的相对集中,也促使了资本、劳动等资源要素向城市经济圈内的进一步流入,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最为典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地区的产业布局上,形成了金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地区的产业集聚,打造了我国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融服务业集中区和高端制造业园区,其中以上海的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最具代表性。
  
  另一方面,地区的产业集聚也促使了资本、劳动等资源要素流入该地区,从而优化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配置。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大幅度增加,使得全国优秀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本大量流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经济圈,这既使优秀人才实现了就业,又使城市经济圈的人才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经济圈,许多金融机构的总部以及重要的分支机构选择在此落户,促进了城市经济圈的资本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因此,地区的产业集聚,既使得产业部门在城市经济圈相对集中,同时也使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
  
  (四)产业集聚发展能带动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学家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基本上是沿着“一、二、三”产业,再到“二、三、一”产业,最后到“三、二、一”产业的基本演变规律。从要素依赖程度来说, 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产业集聚既在空间上形成了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的相对集中,又在一定程度上相应地淘汰了地区落后的产能以及相关产业,从而最终影响到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迁。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促使了地区城市经济圈逐步由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够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从而调整了地区城市经济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区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化水平。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产业集聚对打造城市经济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对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效应,实现了城市经济圈内部1+1>2 的经济发展效果。产业在地理空间的集聚,可以构建地区经济增长极,为地区的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调整地区城市经济圈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说,产业集聚对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
  
  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聚对于打造地区城市经济圈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区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从而验证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是否具有反作用。基于此,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地区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通过分析,认为城市经济圈对产业集聚的反作用具有以下几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一)打造城市经济圈对产业地理空间布局的影响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打造城市经济圈以来,在许多地区形成了多个城市经济圈,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经济圈以及中原城市群等地区城市经济圈。
  
  地区城市经济圈的打造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使得在地区城市经济圈内部形成了多个产业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考虑,地区城市经济圈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相对比较优势,在其内部形成了多个产业的地理空间集聚,这有利于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武汉城市圈根据自身的高校云集以及技术优势,在地区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光谷产业园区等。长株潭城市圈基于彼此之间的产业发展的互补性,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城市经济圈内部逐步形成了优势产业的相对集中,进一步促进了地区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城市经济圈的打造,有利于促进地区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
  
  (二)城市经济圈为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

  一方面,城市经济圈可以促进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地区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是地区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必然会增加城市经济圈内部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 通过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会激励城市经济圈的产业群的持续创新,从而使得地区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地区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经济圈作为集约化和高效化的社会组织形式,能够推进不同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更为优越的地理发展空间。 因此,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城市经济圈为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更为自由的地理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地区的产业集聚。
  
  (三)城市经济圈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资源要素支

  撑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要保持其发展的优势,必须具备资本、劳动、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等诸多的资源要素。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程度以及市场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其资源集聚效应的发挥,尤其是对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影响尤为明显。由于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模式既能削减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通过营造优良的居住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而满足地区产业集聚在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方面的需求。鉴于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循环往复,可以使得两者之间实现累进上升的互动发展。因此,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圈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要素支撑。
  
  (四)城市经济圈为地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于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往往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劳动等资源要素相对比较多,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和武汉的光谷产业等。上海的浦东新区,主要是金融服务业以及其他高端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在此形成集聚,使得上海浦东新区集聚的产业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上海城市经济圈以及长三角城市经济圈所提供的资本要素支持。光谷产业在武汉形成了相对的集中,主要依赖于武汉城市圈的高校云集和高校众多,所形成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正是由于武汉城市圈的人才和科研机构众多,使得地区的技术水平比较发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光谷产业的发展。因此,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形成了资本、劳动以及技术等诸多资源要素在地区的集中,为地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既会影响到产业集聚的地理空间布局,同时也会影响到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地区产业集聚提供更多的资源要素支撑,并且为地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城市经济圈可以促进地区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能够推动地区不同产业的不断集聚,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约化以及高效化发展。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表明了产业集聚与地区城市经济圈打造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产业集聚为地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必要了产业支持,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圈之间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耦合效应,会推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推进地区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一方面,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地区经济增长极,促进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圈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业集聚的地理空间布局、地区产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地区资源要素的积极影响等方面。
  
  总而言之,基于对产业集聚与地区城市经济圈打造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章认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两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指导下。但是,对于产业集聚与地区城市经济圈打造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章尚未涉及,在今后将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