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发力迈入“氢能时代”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0-30 点击:次
每一次能源的升级换代,都推动人类历史大步向前。煤的高效使用诞生了“蒸汽时代”,石油能源主导了“电气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国正走向更为清洁的“氢能时代”。
10月27-28日,中德氢能源产业合作发展战略交流会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该区一举签下六大项目,涉及领域覆盖氢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板块,可视为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战略的一大跨越,预示区域驶入“氢能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未来,中新广州知识城计划营建NEM产业园,布局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汽车、锂电池和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板、地热能、生物质能、分布式能源等项目,打造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而与德国西门子联手打造的智慧生态科技展示中心“知识城水晶”, 将成为该区一个地标性建筑。
以氢能源为切入点
抢占NEM产业风口
氢能源可实现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的零排放、零污染,被众多科学家视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氢能、燃料电池这类“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如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氢能源为切入点,制定行动计划,探索产业化路径,积极抢占新能源发展机遇。
在中德氢能源产业合作发展战略交流会开幕之前,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亚伟会见了参会的有关领导、德国嘉宾和企业代表。
“欧盟氢能协会有很多成员企业多次来访中国,我们合作的基础已非常稳固,氢能源未来的发展很有潜力,目前产业规模不大,需要双方来共同促进。”欧盟氢能协会代表Frank Wouters(弗朗克·沃特斯)说。
此次交流会促进了中德双方在技术研发、人才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探讨与交流,出席嘉宾均是两国在氢能源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应用推广方面实力雄厚的企业、科研机构。
六大项目覆盖氢能源全产业链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携手德国氢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区内布局“政、企、学、研”一体化的氢能源全产业链板块,为创新驱动、生态发展带来新的想象。
作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区属国有企业,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谋划启动中新广州知识城3-5平方公里经营建设NEM产业园,计划布局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汽车、锂电池和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板、地热能、生物质能、分布式能源等项目,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汽车产业。同时还将牵头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NEM)产业基金,加快产业落地。
恒运集团总工程师王艳军表示,中国在氢能源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企业一方面跟国内高校、央企合作来研究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希望采用国际的合作方式,引进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
紧接着,该区在交流会一口气签下六个项目的合作协议,涉及氢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板块。
据介绍,广州开发区将与德国开姆尼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在区内成立“中德能源创新研究院”,同时,恒运集团与中欧中心将合作建设“氢能价值创新产业园”。这两个项目致力于吸引德国乃至欧洲优质的氢能源产业项目入驻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第三个合作项目里,5家德国企业和机构已签署了进驻广东中欧企业合作促进中心意向书,通过技术转让、直接投资等方式做大中国氢能源发展这块蛋糕。
此外,恒运集团一连签下了另外三个合作项目。它将与中德不同的合作方,在区内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调频储能电站、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在知识城建设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恒运-FCPG氢燃料电池华南生产基地”等等。
同时,目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德国西门子已经达成合作共识,将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联手打造智慧生态科技展示中心——知识城水晶。这是继西门子伦敦水晶项目之后,在亚太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西门子可持续发展城市技术展示中心。
新能源产业加速集聚壮大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能源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经此合作,该区发力迈入“氢能时代”,以氢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加快集聚和壮大。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章桐教授认为,之所以本次合作成果斐然,因为中德在经济上互补性强,而该区的产业链、资本、政策,都是吸引德国企业的重要因素。
未来,到2020年,该区计划NEM产业产值规模超过500亿元,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以上,计划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组织实施一批NEM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形成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