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合肥经开区积极打造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11 点击:

  红黄绿褐蓝,清新五彩梦。把五彩梦作为标志,从一开始就融入绿色,合肥经开区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低碳之路。就在上个月,合肥经开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炉,分别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河湖养殖规划管控等方面进行细化规定,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不止是“种树种草”,绿色发展关键是“转变方式”。合肥经开区党工委负责人介绍说:“绿色发展的根本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
  
  多年来,合肥经开区走的就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05年,率先在中西部地区一次性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和环境体系认证;2010年,获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4年,获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2015年,合肥经开区创建方案通过国家审批。适应新常态,站在新起点,合肥经开区担起“低碳先锋”之重任。
  
  从产业布局入手,非绿色产业一律禁入

  
  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布局严格把控。以环保制度为准绳,经开区实行产业总体规划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以符合生态产业链群的企业引进为重点,不断提升新建项目发展品质。该区在招商引资中严格进行环保评估,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得入区。该区环保分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产业项目,都被该区拒之门外,其中不乏投资额达34亿元的大项目。
  
  坚持“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基地。围绕江汽、海尔等19家种子项目,大力引进核心配套企业,实施产业生态补链工程,目前已形成了以合力股份、日立建机、江淮汽车、海尔、联合利华、可口可乐、合肥统一等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工业链条20余条。
  
  向新兴产业前进,高新绿色产业茁壮成长

  
  “十二五”以来,合肥经开区在发展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基础上,积极培育四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新材料),逐步形成 “4+4”的产业体系,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又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为“5+3”的新格局。
  
  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694.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2.4%,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59.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4.3%,全区高新技术企业9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占全省1/3。2015年,合肥经开区万元GDP能耗为0.18吨标煤,在全市乃至全省能耗最低,同期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445吨标煤,全国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煤。
  
  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努力把绿色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项目,杰事杰新材料、仁创透水砖、罗宝保温装饰板、东凯砌块砖、长沙远大、宇辉住建、新辉光电LED项目等绿色环保新材料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派雅新能源、东维太阳能正在建设中,逐渐形成合肥经开区资源再生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培育出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新型产业。2014年合肥经开区获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全省仅2家获批。
  
  对水气污染开刀,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集中开展水环境整治。投资10亿余元建设日处理能力为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提标处理至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水体水质标准。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约287公里、雨水管网560公里,201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水环境网格化管理,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区内所有污水均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重点企业全部安装废水在线监控设施,并做到持证排污,杜绝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区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大气环境保护力度。
  
  积极推进集中供热,投资10亿元建设安徽省最大的热电联产项目,已形成蒸汽供应能力430吨/小时,配套建设约93公里的集中供热管网,为全区75户企业集中供热。加快实施燃煤锅炉淘汰和脱硫、脱硝工程建设,淘汰工业企业燃煤锅炉及燃煤(柴)生活小锅炉64台,改水煤浆锅炉3台,余下的集中供热锅炉全部完成脱硫脱硝升级改造。
  
  “十二五”期间,合肥经开区累计实现SO2减排170吨、实现NOx减排342吨。
  
  朝技术改造要效,走绿色低碳之路
  
  几年来,合肥经开区积极引导辖区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6家企业积极投资建设了中水回用项目,投资共达到1800万元,年节约新鲜用水量158万吨。同时,联合利华公司还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了以生物质(秸秆)为燃料的热风炉,送入炉内的不再是天然气,而是各种变废为宝的生物质燃料压块,每年可减少天然气使用量720万立方米。
  
  江淮纳威司达投资5000万元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厂房地源热泵系统,以大地或水为冷热源对建筑物进行冬暖夏凉的空调技术,地源热泵机组冷却效果优于风冷式和冷却塔式,机组效率高,可以节约30%~40%的供热制冷空调的运行费用,1kW的电能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热量或5kW以上冷量。日立建机、海尔冰箱、美的华凌、杰事杰、可口可乐等建设屋顶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到近40MW。
  
  引导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改,实现经济、环境双赢。近年来,引导工业企业节能环保技改项目近40个,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艺废气深度处理、加大节能改造力度,促进了节能减排。所有家电企业磷化液全部实施无磷化改造,采用硅烷化处理,较传统磷化工艺省去了除槽渣,配槽用量减少了20%~50%,每平方单位产品处理液消耗量为传统磷化的15%~20%,处理时间缩短一半,有效降低了原料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
  
  在服务企业绿色发展上,经开区不遗余力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节能环保补助专项资金,近几年,共为70家单位的81个项目申请到省、市级环保专项补助资金4718万元。另外,为39户企业申请到安徽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与循环经济相关资金共3137.6万元。
  
  目前,全区已有2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并有11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总数达到100%。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全区在企业节约原料、节水、节电和减少废水、废气、固废的排放等方面均有着突出的贡献,年节水近20万吨,节电700万度,减排COD量41吨/年,减排SO2量286吨/年,年经济效益近1亿元。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合肥经开区积极打造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6-05-11 来源:未知 点击:

  红黄绿褐蓝,清新五彩梦。把五彩梦作为标志,从一开始就融入绿色,合肥经开区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低碳之路。就在上个月,合肥经开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炉,分别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河湖养殖规划管控等方面进行细化规定,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不止是“种树种草”,绿色发展关键是“转变方式”。合肥经开区党工委负责人介绍说:“绿色发展的根本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
  
  多年来,合肥经开区走的就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05年,率先在中西部地区一次性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和环境体系认证;2010年,获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4年,获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2015年,合肥经开区创建方案通过国家审批。适应新常态,站在新起点,合肥经开区担起“低碳先锋”之重任。
  
  从产业布局入手,非绿色产业一律禁入

  
  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布局严格把控。以环保制度为准绳,经开区实行产业总体规划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以符合生态产业链群的企业引进为重点,不断提升新建项目发展品质。该区在招商引资中严格进行环保评估,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得入区。该区环保分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产业项目,都被该区拒之门外,其中不乏投资额达34亿元的大项目。
  
  坚持“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基地。围绕江汽、海尔等19家种子项目,大力引进核心配套企业,实施产业生态补链工程,目前已形成了以合力股份、日立建机、江淮汽车、海尔、联合利华、可口可乐、合肥统一等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工业链条20余条。
  
  向新兴产业前进,高新绿色产业茁壮成长

  
  “十二五”以来,合肥经开区在发展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基础上,积极培育四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新材料),逐步形成 “4+4”的产业体系,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又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为“5+3”的新格局。
  
  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694.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2.4%,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59.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4.3%,全区高新技术企业9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占全省1/3。2015年,合肥经开区万元GDP能耗为0.18吨标煤,在全市乃至全省能耗最低,同期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445吨标煤,全国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煤。
  
  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努力把绿色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项目,杰事杰新材料、仁创透水砖、罗宝保温装饰板、东凯砌块砖、长沙远大、宇辉住建、新辉光电LED项目等绿色环保新材料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派雅新能源、东维太阳能正在建设中,逐渐形成合肥经开区资源再生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培育出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新型产业。2014年合肥经开区获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全省仅2家获批。
  
  对水气污染开刀,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集中开展水环境整治。投资10亿余元建设日处理能力为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提标处理至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类水体水质标准。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约287公里、雨水管网560公里,201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水环境网格化管理,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区内所有污水均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重点企业全部安装废水在线监控设施,并做到持证排污,杜绝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区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大气环境保护力度。
  
  积极推进集中供热,投资10亿元建设安徽省最大的热电联产项目,已形成蒸汽供应能力430吨/小时,配套建设约93公里的集中供热管网,为全区75户企业集中供热。加快实施燃煤锅炉淘汰和脱硫、脱硝工程建设,淘汰工业企业燃煤锅炉及燃煤(柴)生活小锅炉64台,改水煤浆锅炉3台,余下的集中供热锅炉全部完成脱硫脱硝升级改造。
  
  “十二五”期间,合肥经开区累计实现SO2减排170吨、实现NOx减排342吨。
  
  朝技术改造要效,走绿色低碳之路
  
  几年来,合肥经开区积极引导辖区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6家企业积极投资建设了中水回用项目,投资共达到1800万元,年节约新鲜用水量158万吨。同时,联合利华公司还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了以生物质(秸秆)为燃料的热风炉,送入炉内的不再是天然气,而是各种变废为宝的生物质燃料压块,每年可减少天然气使用量720万立方米。
  
  江淮纳威司达投资5000万元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厂房地源热泵系统,以大地或水为冷热源对建筑物进行冬暖夏凉的空调技术,地源热泵机组冷却效果优于风冷式和冷却塔式,机组效率高,可以节约30%~40%的供热制冷空调的运行费用,1kW的电能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热量或5kW以上冷量。日立建机、海尔冰箱、美的华凌、杰事杰、可口可乐等建设屋顶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到近40MW。
  
  引导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改,实现经济、环境双赢。近年来,引导工业企业节能环保技改项目近40个,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艺废气深度处理、加大节能改造力度,促进了节能减排。所有家电企业磷化液全部实施无磷化改造,采用硅烷化处理,较传统磷化工艺省去了除槽渣,配槽用量减少了20%~50%,每平方单位产品处理液消耗量为传统磷化的15%~20%,处理时间缩短一半,有效降低了原料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
  
  在服务企业绿色发展上,经开区不遗余力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节能环保补助专项资金,近几年,共为70家单位的81个项目申请到省、市级环保专项补助资金4718万元。另外,为39户企业申请到安徽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与循环经济相关资金共3137.6万元。
  
  目前,全区已有2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并有11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总数达到100%。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全区在企业节约原料、节水、节电和减少废水、废气、固废的排放等方面均有着突出的贡献,年节水近20万吨,节电700万度,减排COD量41吨/年,减排SO2量286吨/年,年经济效益近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