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滁州经开区加快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升级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03 点击:

  近年来,经开区通过招大引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集聚落户,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和实力日益提升,在全省后来居上,在全国影响力日益增强。截至目前,已引进食品及关联企业近60家,总投资180亿元。先后获批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第四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休闲食品及饮品)。今年一季度,26家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超20亿元。

  利用资源加速企业集聚

  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做文章、谋突破,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利用农业资源招引一批。依托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再引入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果蔬加工业、粮油加工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等优势食品的产业化进程。利用龙头资源带动一批。依托雀巢、银鹭、盼盼、养元等品牌企业、领军企业作用,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实行国际化运作模式,再引入一批国内国际知名龙头项目。利用产业资源集聚一批。依托园区内逐步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单体供给需求,狠抓龙头项目的关联配套培育,再引入一批食品机械工业、食品包装工业、食品物流业和冷链业项目,完成食品产业闭环。利用联盟资源合作推荐一批。进一步深化全国首个跨区域国家级经开区食品饮料产业联盟示范拉动作用,结合食品企业区域布局要求,与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更多产业合作、交流和互动。同时积极对接晋江、漯河等知名食品基地,学习发展经验,挖掘合作空间。

  优化服务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层次、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水、电、气、场地等要素保障,满足企业入驻条件。加快落地项目开工建设。对签约落地项目,行政服务中心、项目办及时对接,帮助办理各项手续,做好开工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将在建项目分解到工委、管委每位班子成员,实施帮抓服务,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强调度,每月对项目建设检查梳理,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促进项目竣工投产。

  转型升级增添发展优势

  突出基础工艺研究。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工艺优化、装备更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快基础工艺研究和技术难题攻关。突出先进技术应用。加快推动现代生物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先进加工技术的应用,以及先进保鲜、杀菌和包装技术、在线检测在各个生产环节应用。突出两化融合发展。鼓励食品企业实施流程再造,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生产和销售,建立原料采购、系统集成、物流监控等项目,提升管理效率,推进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打造多层次融资优势。发挥经开区食品企业资产优、增长快、市场广等特点,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引导园区优势后备企业与国内一流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开展合作,定期组织上市融资培训班,帮助企业制定一对一的推进方案。同时集中人力、财力对列入上市后备企业的绿色食品企业给予重点扶植,对成功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创新银企合作。探索实施助保贷业务,为食品企业融资进行担保,同时加大科技银行招商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积极合作完善产业链条

  立足本地合作。依托园区内众多食品加工和配套企业,内抓服务、外抓辐射,提高上下游粘合度。建立优质配套企业名录库。梳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组织园区相关部门定期审查,鼓励配套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同时面向全市强化食品供需对接机制。与各地农委、经开区、工业园加强联系,定期梳理食品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新增产能、产量,加强供需信息互通。鼓励资本合作。支持嘉美制罐等大型配套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和控股等方式,对园区中小型企业并购重组。鼓励已入园的腾辉包装、华力包装、泉塑包装等内外资企业以滁州公司为主体,参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改制,实现快速扩张。同时扶持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竞争力的配套企业做大做强。

  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

  组建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食品科技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建设企业创新平台。重点推进银鹭食品、养元饮品、东鹏饮料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技术人才,加快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依托银鹭食品、东鹏饮料、德清源等重点企业在园区建设植物蛋白饮料、烘焙食品、功能饮料、鸡蛋制品等省级以上实验室。建设一批检验检测机构。引导园区规上企业加快健全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原材料检验力度,提升产成品出厂检验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市场公共评价平台、发展咨询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加快公共服务建设,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滁州经开区加快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升级

2016-05-03 来源:未知 点击:

  近年来,经开区通过招大引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集聚落户,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和实力日益提升,在全省后来居上,在全国影响力日益增强。截至目前,已引进食品及关联企业近60家,总投资180亿元。先后获批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第四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休闲食品及饮品)。今年一季度,26家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超20亿元。

  利用资源加速企业集聚

  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做文章、谋突破,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利用农业资源招引一批。依托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再引入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果蔬加工业、粮油加工业和水产品加工业等优势食品的产业化进程。利用龙头资源带动一批。依托雀巢、银鹭、盼盼、养元等品牌企业、领军企业作用,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实行国际化运作模式,再引入一批国内国际知名龙头项目。利用产业资源集聚一批。依托园区内逐步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单体供给需求,狠抓龙头项目的关联配套培育,再引入一批食品机械工业、食品包装工业、食品物流业和冷链业项目,完成食品产业闭环。利用联盟资源合作推荐一批。进一步深化全国首个跨区域国家级经开区食品饮料产业联盟示范拉动作用,结合食品企业区域布局要求,与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更多产业合作、交流和互动。同时积极对接晋江、漯河等知名食品基地,学习发展经验,挖掘合作空间。

  优化服务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层次、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水、电、气、场地等要素保障,满足企业入驻条件。加快落地项目开工建设。对签约落地项目,行政服务中心、项目办及时对接,帮助办理各项手续,做好开工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将在建项目分解到工委、管委每位班子成员,实施帮抓服务,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强调度,每月对项目建设检查梳理,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促进项目竣工投产。

  转型升级增添发展优势

  突出基础工艺研究。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工艺优化、装备更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快基础工艺研究和技术难题攻关。突出先进技术应用。加快推动现代生物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先进加工技术的应用,以及先进保鲜、杀菌和包装技术、在线检测在各个生产环节应用。突出两化融合发展。鼓励食品企业实施流程再造,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生产和销售,建立原料采购、系统集成、物流监控等项目,提升管理效率,推进产品升级和服务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打造多层次融资优势。发挥经开区食品企业资产优、增长快、市场广等特点,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引导园区优势后备企业与国内一流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开展合作,定期组织上市融资培训班,帮助企业制定一对一的推进方案。同时集中人力、财力对列入上市后备企业的绿色食品企业给予重点扶植,对成功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创新银企合作。探索实施助保贷业务,为食品企业融资进行担保,同时加大科技银行招商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积极合作完善产业链条

  立足本地合作。依托园区内众多食品加工和配套企业,内抓服务、外抓辐射,提高上下游粘合度。建立优质配套企业名录库。梳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组织园区相关部门定期审查,鼓励配套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同时面向全市强化食品供需对接机制。与各地农委、经开区、工业园加强联系,定期梳理食品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新增产能、产量,加强供需信息互通。鼓励资本合作。支持嘉美制罐等大型配套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和控股等方式,对园区中小型企业并购重组。鼓励已入园的腾辉包装、华力包装、泉塑包装等内外资企业以滁州公司为主体,参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改制,实现快速扩张。同时扶持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竞争力的配套企业做大做强。

  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

  组建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建立食品科技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建设企业创新平台。重点推进银鹭食品、养元饮品、东鹏饮料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技术人才,加快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依托银鹭食品、东鹏饮料、德清源等重点企业在园区建设植物蛋白饮料、烘焙食品、功能饮料、鸡蛋制品等省级以上实验室。建设一批检验检测机构。引导园区规上企业加快健全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原材料检验力度,提升产成品出厂检验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市场公共评价平台、发展咨询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加快公共服务建设,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