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关于推进高新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8-18 点击: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发展则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它能够从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动力、提高思维水平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因此,文化与科技两大要素具有最为紧密的联系和耦合性。
 
  创新驱动阶段要把创新真正贯穿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通过整合科技、文化、制度以及市场、管理等全部的社会要素,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创新活动的参与者,这对形成全新的推动社会创新的组织体系、关系网络及其有效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选择
 
  增强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精神和品牌形象,是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电子产业“集体沉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索尼公司、NEC公司等诸多电子企业过度追求缺乏文化引领的技术“硬”创新,而品牌文化“软”创新没有跟上外部市场和人文消费需求的变化,这同美国苹果公司、韩国三星公司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开放的文化视野制约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譬如从英、美、德等国家转型发展的经验来看,一方面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与文化实现有效结合,占领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诱导大量文化资源积极谋求新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实现产业化、产品化,并进一步诱导各类科技主体开展适应性应用性的创新研究。因此,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重点从“促进传统产业文化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战略层面有效破解科技创新本身的共性难题,是促进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
 
  (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设人文现代都市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源动力。例如上海市围绕“海派”风格形成的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高新区,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依托科技助推文化繁荣发展。新媒体、多媒体设计、网络信息、软件等对文化与科技融合有着强烈诉求的新兴业态占据了很大比重。但也应看到,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要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动力,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南昌高新区不仅要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窗口,更要充分弘扬市域文化、发掘区域文化,利用科技赋能,增强文化能级。特别是在新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边缘数据、网络技术等条件下,可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新的载体、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优势,对我区打造文化高新、现代化科技生态创新之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南昌高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与做法
 
  作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南昌高新区提出了打造“文化高新”的奋斗目标,在推动文化产业与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等取得较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一)着力构建有利营商环境
 
  围绕文化企业发展,着力构建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集聚、人才建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成立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南昌高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暂行)》《南昌高新区降成本、优环境、促发展若干政策》《南昌高新区关于进一步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南昌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以及《南昌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配套扶持政策文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6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软件、动漫游戏和创业产业的发展;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创新、促进企业上市等。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在打造营商环境与服务企业上,实行高效行政审批。积极推动“放管服”赋权工作,编制发布区本级第一、二批“一次不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10个部门(单位)共计86项政务服务事项在南昌高新区实现“一次不跑”。
 
  (二)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加强省市部门合作共建
 
  紧紧围绕现代新产业新经济业态,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创业产业链态势,加速细分领域进一步聚集裂变发展。我们与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人社厅、共青团省委、南昌市科技局等省市直部门建立合作项目。深化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结合园区产业特点以及小微企业实际科研技术的需求,努力精准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平台类、成果转化类等项目,先后引进中科院微系统所、省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院大所项目,对接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引进了MIT微观制造中心和创业实训中心,形成科研与产业需求互补,增强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综合实力。突出科技资源载体提档升级。制定出台了《南昌高新区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资金管理办法》,打造的特色载体重点聚焦于扶持前沿性、指向性、有带动性的科技平台与项目,瞄准前沿领域遴选了若干特色载体平台给予中央专项资金扶持。
 
  (三)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方向,全面落实省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5G+VR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有场地空间、有龙头项目、有研发平台等“三有”理念谋布局。以“5G+VR”特色产业园为抓手,编制了《南昌高新区“5G+VR”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以移动智能终端制造、5G研发创新、VR硬件制造及应用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综合体,重点推进产业融合示范合作。推进了江西宏鼎盛光电有限公司、普适科技、华为(南昌)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华勤千亿产业生产基地项目、中电汇信光学镀膜项目(一期)、太若集团5G+MR研发、江西智能制造VR研究院项目及生产项目及中科伟青云VR/AR虚拟现实研发应用中心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软件信息产业发展。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金庐软件园、浙大科技园、重点布局了以芯片、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为主导区块;依托大学科技城、洪泰智造工场,创新工场,引进了一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要企业。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加大了机器人产业培育、智能化成套装配产业、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
 
  (四)全力唱响“文化高新”品牌,打造了享受文化艺术空间
 
  高新区图书馆、美书馆、瑶湖书房等“网红文化打卡地”落地运营,丰富群众汲取文化知识场所,推出了瑶湖读书节、全区“一圈、两节、三馆、多点”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瑶湖艺术节、瑶湖读书节“两节”为载体的“十五分钟文化圈”。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多场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基本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咖”的文化氛围,为辖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文化项目聚集示范区。以文创走廊、循环经济示范园、产学研协同基地、科技广场为主阵地,招引了八零油画社、六言学社、镜堂艺术馆、国石艺术馆、张榕山美术馆等50余家文创等企业项目落户。我区初步形成高端文化、大众文化等具有差异化的区域文化品牌格局。
 
  总体来看,南昌高新区围绕全区经济发展,以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科技文化双驱动为导向,以新经济为主体、以新业态为引擎,重点招引先进软件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移动通讯、数字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流量经济,建设了大学科技城新经济产业园、创业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5G+VR”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一批承载空间;先后成立了江西联微培训中心、中兴培训中心、南昌易游培训中心、思诚培训中心、糖果盒文化产业园、雅言人文艺中心等一大批市级重点培训机构,年均培训学员20000人次;与市科技局合作共建了南昌科技广场,主要功能集科技合作交流、技术产权交易、项目成果展示、资源共享对接、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才培训等功能一体,组建创投基金,开展“预见独角兽”活动,虹吸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与人才项目。此外,座落在区内的昌东高校园区云集了8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0万人。
 
  三、南昌高新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做强科技载体是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
 
  利用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存量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特别是对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虚拟化、可视化、互动化,创造和满足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做大新业态量是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科技引领、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协同、IP(知识产权)衍生已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径。比如,依托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对文化产业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催生了微电影、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借助3D打印等新技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可以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提高文化产品制造水平;等等。应大力实施“文化+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进行创意、制作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系统创新。
 
  (三)做优发展体系是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
 
  科技引领、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协同、IP(知识产权)衍生已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径。比如,依托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对文化产业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催生了微电影、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借助3D打印等新技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可以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提高文化产品制造水平;等等。应大力实施“文化+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进行创意、制作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系统创新。
 
  (四)壮大企业文化是融合发展的主要保障
 
  企业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体,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应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企业联动和产业链协同,加大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培育力度,形成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引领、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配套补充的科技文化融合创新企业集群。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市场条件和社会环境。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关于推进高新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3-08-1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发展则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它能够从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动力、提高思维水平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因此,文化与科技两大要素具有最为紧密的联系和耦合性。
 
  创新驱动阶段要把创新真正贯穿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通过整合科技、文化、制度以及市场、管理等全部的社会要素,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创新活动的参与者,这对形成全新的推动社会创新的组织体系、关系网络及其有效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选择
 
  增强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精神和品牌形象,是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电子产业“集体沉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索尼公司、NEC公司等诸多电子企业过度追求缺乏文化引领的技术“硬”创新,而品牌文化“软”创新没有跟上外部市场和人文消费需求的变化,这同美国苹果公司、韩国三星公司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开放的文化视野制约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譬如从英、美、德等国家转型发展的经验来看,一方面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与文化实现有效结合,占领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诱导大量文化资源积极谋求新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实现产业化、产品化,并进一步诱导各类科技主体开展适应性应用性的创新研究。因此,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重点从“促进传统产业文化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战略层面有效破解科技创新本身的共性难题,是促进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
 
  (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设人文现代都市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源动力。例如上海市围绕“海派”风格形成的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高新区,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依托科技助推文化繁荣发展。新媒体、多媒体设计、网络信息、软件等对文化与科技融合有着强烈诉求的新兴业态占据了很大比重。但也应看到,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要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动力,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南昌高新区不仅要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窗口,更要充分弘扬市域文化、发掘区域文化,利用科技赋能,增强文化能级。特别是在新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边缘数据、网络技术等条件下,可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新的载体、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优势,对我区打造文化高新、现代化科技生态创新之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南昌高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与做法
 
  作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南昌高新区提出了打造“文化高新”的奋斗目标,在推动文化产业与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等取得较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一)着力构建有利营商环境
 
  围绕文化企业发展,着力构建优越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集聚、人才建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成立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措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南昌高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暂行)》《南昌高新区降成本、优环境、促发展若干政策》《南昌高新区关于进一步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南昌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以及《南昌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配套扶持政策文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6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软件、动漫游戏和创业产业的发展;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创新、促进企业上市等。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在打造营商环境与服务企业上,实行高效行政审批。积极推动“放管服”赋权工作,编制发布区本级第一、二批“一次不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10个部门(单位)共计86项政务服务事项在南昌高新区实现“一次不跑”。
 
  (二)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加强省市部门合作共建
 
  紧紧围绕现代新产业新经济业态,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创业产业链态势,加速细分领域进一步聚集裂变发展。我们与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人社厅、共青团省委、南昌市科技局等省市直部门建立合作项目。深化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结合园区产业特点以及小微企业实际科研技术的需求,努力精准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平台类、成果转化类等项目,先后引进中科院微系统所、省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院大所项目,对接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引进了MIT微观制造中心和创业实训中心,形成科研与产业需求互补,增强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综合实力。突出科技资源载体提档升级。制定出台了《南昌高新区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资金管理办法》,打造的特色载体重点聚焦于扶持前沿性、指向性、有带动性的科技平台与项目,瞄准前沿领域遴选了若干特色载体平台给予中央专项资金扶持。
 
  (三)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方向,全面落实省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5G+VR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有场地空间、有龙头项目、有研发平台等“三有”理念谋布局。以“5G+VR”特色产业园为抓手,编制了《南昌高新区“5G+VR”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以移动智能终端制造、5G研发创新、VR硬件制造及应用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综合体,重点推进产业融合示范合作。推进了江西宏鼎盛光电有限公司、普适科技、华为(南昌)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华勤千亿产业生产基地项目、中电汇信光学镀膜项目(一期)、太若集团5G+MR研发、江西智能制造VR研究院项目及生产项目及中科伟青云VR/AR虚拟现实研发应用中心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软件信息产业发展。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金庐软件园、浙大科技园、重点布局了以芯片、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为主导区块;依托大学科技城、洪泰智造工场,创新工场,引进了一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要企业。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加大了机器人产业培育、智能化成套装配产业、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
 
  (四)全力唱响“文化高新”品牌,打造了享受文化艺术空间
 
  高新区图书馆、美书馆、瑶湖书房等“网红文化打卡地”落地运营,丰富群众汲取文化知识场所,推出了瑶湖读书节、全区“一圈、两节、三馆、多点”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瑶湖艺术节、瑶湖读书节“两节”为载体的“十五分钟文化圈”。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多场次,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基本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咖”的文化氛围,为辖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文化项目聚集示范区。以文创走廊、循环经济示范园、产学研协同基地、科技广场为主阵地,招引了八零油画社、六言学社、镜堂艺术馆、国石艺术馆、张榕山美术馆等50余家文创等企业项目落户。我区初步形成高端文化、大众文化等具有差异化的区域文化品牌格局。
 
  总体来看,南昌高新区围绕全区经济发展,以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科技文化双驱动为导向,以新经济为主体、以新业态为引擎,重点招引先进软件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移动通讯、数字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流量经济,建设了大学科技城新经济产业园、创业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5G+VR”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一批承载空间;先后成立了江西联微培训中心、中兴培训中心、南昌易游培训中心、思诚培训中心、糖果盒文化产业园、雅言人文艺中心等一大批市级重点培训机构,年均培训学员20000人次;与市科技局合作共建了南昌科技广场,主要功能集科技合作交流、技术产权交易、项目成果展示、资源共享对接、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才培训等功能一体,组建创投基金,开展“预见独角兽”活动,虹吸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与人才项目。此外,座落在区内的昌东高校园区云集了8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0万人。
 
  三、南昌高新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做强科技载体是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
 
  利用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存量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特别是对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虚拟化、可视化、互动化,创造和满足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做大新业态量是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
 
  科技引领、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协同、IP(知识产权)衍生已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径。比如,依托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对文化产业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催生了微电影、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借助3D打印等新技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可以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提高文化产品制造水平;等等。应大力实施“文化+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进行创意、制作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系统创新。
 
  (三)做优发展体系是融合发展的根本途径
 
  科技引领、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协同、IP(知识产权)衍生已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生成的主要方向和途径。比如,依托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对文化产业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催生了微电影、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借助3D打印等新技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可以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提高文化产品制造水平;等等。应大力实施“文化+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进行创意、制作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系统创新。
 
  (四)壮大企业文化是融合发展的主要保障
 
  企业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体,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应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企业联动和产业链协同,加大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培育力度,形成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引领、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配套补充的科技文化融合创新企业集群。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市场条件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