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6-02 点击:次
6月1日,《大众日报》以“青岛高新区: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题整版聚焦青岛高新区。在青岛高新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关注青岛高新区三十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懈奋斗……一起来看详细报道吧!
三十年风华正茂,满目春风。三十而立的年纪,青岛高新区正昂首阔步在跨越式发展道路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福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1+2+1”现代产业体系蓬勃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体系日臻健全,城市配套日趋完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为“奋战五年,重回前十”不懈奋斗,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懈奋斗,为打造宜业宜居宜创的魅力新城不懈奋斗!
日前,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青岛高新区3家企业成功入选。据悉,本批次青岛市有8家企业入选,高新区就占3家,走在了全市重点“小巨人”培育工作的前列。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其中佼佼者又被称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通过构建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生态”,加强包括政策、财税、金融、创新、服务等要素的支持保障,已初步构建起市级、省级、国家级梯度培育格局。
专注于工业信息化软件及服务、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弯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小巨人”企业。在该公司总经理焦清国看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谁在创新研发上走在了前面,谁就走在了行业的前面,“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没有脊梁。”这一点,青岛高新区另一家“小巨人”企业青岛力克川液压机械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毕南楠也非常认同。她认为,科研水平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研发团队的建设”。她表示,目前他们公司研发团队有40多人,还成立了专家工作站,“我们研发团队,老中青三代,通过师徒传帮带不断锤炼科技研发队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与浙江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定期进行科技交流,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
于企业而言,创新是立身之本;对区域来说,创新是动力之源。而创新,正是青岛高新区最浓厚的发展底色。近年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加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培育力度,引导要素向“四新”经济企业聚集。以科技引领,推动创新因子不断“裂变”。一批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不断涌现。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6家。
在“1+2+1”现代产业体系中,“1”个核心产业即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按照高端引领、集群发展的原则,青岛高新区不断完善政策,搭平台、优生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打造企业雁阵式产业发展格局,构建起大健康产业生态。”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城阳区委副书记李天传表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将依托康复大学,突出康养特色,招大育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康谷”。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紧盯生物医药产业这个朝阳产业,瞄准“高”“新”,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产业领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已累计引进国药集团华东基地等研发产业化项目150多个,已建、在建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中心)10个,生物医药类市场主体总数近500家。
以集聚式思维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体现在青岛高新区每一条产业链的布局中。今年初,华芯晶元第三代半导体化合物晶片衬底项目的落地,为加速半导体产业在青岛高新区的集聚增添了强劲的“芯”动力。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细分领域,半导体一直是青岛高新区产业布局的重点方向。目前青岛高新区的半导体产业大致可分为设备类、材料类、设计类、制造类等。在设备类的企业中,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高测股份、青岛赛瑞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代表企业。其中,埃地沃兹是世界500强企业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旗下的品牌企业,其产品半导体真空设备干泵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超过50%,成为该领域世界第一品牌。青岛嘉星晶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一家专注从事半导体材料研发、半导体设备生产、半导体技术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抓产业链,贯通上下游。如今,已有20多家半导体产业上下游企业在青岛高新区集聚,涵盖芯片设计、材料加工、装备制造、应用开发等领域,产业链初具规模。
青岛高新区还致力于打造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高地,聚焦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等领域,加快打造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已累计引进优质机器人产业链项目200余个。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16名,比2020年前进4名。其中,青岛高新区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排名两项一级单项指标升至第14名。科技部火炬中心在通报中指出,“青岛高新区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节能降耗、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创新生态显著提升”。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更需努力。今年,青岛高新区全面实施“1264”战略,锚定“奋战五年,重回前十”“1个目标”,把握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个任务”,实施科技创新提升、项目落地提速、产业培育提质、人才集聚提效、金融赋能提档、城市品质提能“6个攻坚行动”,强化党建统领、改革创新、营商环境、安全稳定“4个保障”。
目标已确定,蓝图已绘就,如何把蓝图转变为现实?青岛高新区早已打开思路,开始行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青岛高新区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和引进了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孵化载体,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为产业发展赋能。与此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深化项目服务管理,强化落户项目服务管理推进机制、提升项目推进水平,落实“一次办好”等工作举措,并依托大数据不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效能,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幸福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份,青岛高新区重磅发布了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四大产业政策,拿出近2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这极大振奋了企业发展的信心,“这让我们对于未来在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毕南楠说。“政策发布后,高新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将政策同步给了我们,真的非常暖心,对我们企业发展帮助很大。”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隋占疆表示。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今年是青岛高新区成立30周年。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推动高新产业加速崛起,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火炬”和“引擎”,在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展现“高新担当”、作出“高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