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金杠杆”聚资赋能 撬动产业升级
厦门火炬高新区:“金杠杆”聚资赋能 撬动产业升级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1-11 点击:次
如何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赋能创新企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效应已逐步显现。
最新数字显示,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落地联和二期(规模5.25亿元)、中兵国调基金(规模80亿元)、武岳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金(规模5亿元)等三只子基金,基金总规模达90.25亿元。在火炬产业引导基金的推动下,思派信息、星宸科技、中航锂电等重点项目完成增资。同时,以基金为媒,智多晶等招商项目落户火炬高新区。
产融结合
吸引创新要素集聚
2020年7月,经火炬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总规模30亿元的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正式组建。厦门火炬产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火炬产投”)作为出资代表和受托管理单位。
“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依托高新区多年积累的产业招商经验,通过产业与金融资本相融合,促进优质产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高新区聚集,推动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工作。”火炬产投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引导基金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聚焦高新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重点培育产业等进行涵养、培育。
具体来说,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为原则,一方面甄选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的龙头企业,或具有产业基金管理经验的国内外头部基金管理团队,合作设立产业子基金;另一方面直接投资或设立专项子基金投资于高新区拟引进的重点招商项目。
优中选优
拓展基金“朋友圈”
选择优秀机构开展合作是产业引导基金良性发展的关键。自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成立以来,团队坚持优中选优,强化与业内顶尖机构团队互鉴互动,精选符合高新区战略发展定位的投资机构,拓展“朋友圈”。截至2020年12月,火炬高新区共接洽各类投资机构40余家,通过火炬高新区产业引导基金理事会决策的基金有3个。
其中,首个落地的产业子基金——厦门联和集成电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二期),将发挥基金管理团队在集成电路产业界的丰富投资及管理经验,拓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路径。此前,联和(一期)基金投资成效良好,通过投资引进了智多晶、凌阳华芯等项目,加快了星宸科技、鑫天虹、明晟鑫邦等本地集成电路企业的发展,超额完成返投厦门任务,返投厦门项目均为火炬高新区项目。
中兵国调基金的发起方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该基金的顺利落地为我市带来近百亿级基金规模的增量以及一家央企持牌的基金管理公司落地,成为我市第一只双落地的近百亿量级大基金;武岳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金的发起方武岳峰资本是国内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投资领域的头部机构,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过往与政府在基金组建及招商引资层面有多个成功案例。
穿针引线
招引高能级项目
作为集成电路行业里的一个细分领域,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以其灵活高效、可重复编程的特性,被誉作“万能芯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消费电子、工业、医疗等领域。2020年初,国产FPGA企业智多晶通过“云端签约”落地厦门火炬高新区。
智多晶“登鹭”的背后,是产业基金的穿针引线。2019年底,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联和(一期)基金向西安智多晶微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千万投资,并最终通过投资撬动,引进智多晶来厦设立子公司。
“新形势下,基金招商已成为招商引资的新抓手。”火炬产投有关负责人说,高新区将通过产业基金招商的方式,招引头部企业和项目,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带动园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如武岳峰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金,目前已储备了多个涵盖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的项目,在基金组建完成后可快速落户厦门,发挥强链、补链作用,快速为我市聚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第三代半导体项目。
基金引来的不仅是好项目,还有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以及相关资源,这为培育“三高”企业,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中兵国调基金将发挥先进智造赋能体系优势,为高新区相关企业导入订单,助推企业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