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淄博高新区:跑出自创区建设“加速度”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3-13 点击:

  近年来,淄博高新区坚持以淄博科学城为龙头,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以创新补短板、以创新增优势,加速向“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推进自创区建设驶入“快车道”。今天,本报推出“三区”建设实打实系列报道之二,为广大读者呈现高新区全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壮丽画卷。
  
  只有在创新的攀登中才能达到峰顶,只有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才能让创业者脱颖而出,科技创新是创业、兴业之魂。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创新的激情在高新区各处扑面而来。
  
  强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充满了改革创新基因的高新区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富有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高新区先行先试,出台《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淄博)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科技、人才、产业方面形成了导向明确、效果高效、立体全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每年召开火炬工作会议,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科技奖励扶持资金逐年增长;“人才新政19条”是高新区迄今以来出台的创新突破最大、针对性最强、综合力度最优、覆盖面最广的人才新政,着力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基础人才“筑基工程”、科技人才“共享工程”、国际人才“汇智工程”,集聚人才力量为高新区发展续航储能;从“体系、机制、平台和服务”四个要素层面加大供给,用人才战略支撑起高新区跨越发展的最强音;获批省自创区发展建设资金项目13个,扶持资金2520万元,累计获批专项资金8440万元;按照产城融合模式,完成淄博科学城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已签约项目30多个、研发机构50多家、人才培养培训机构6家……
  
  高新区立足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永续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着力打造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新优势。创新产生的新动能,正在带来深刻改变,重塑高新区发展新优势。
  
  抢抓机遇营造一流双创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培育创新的“热带雨林”,让创新自由生长,离不开改革。高新区通过优化服务、打造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打造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高端资源在此聚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预计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超过140家;推进科学城和中试基地相关工作,已有24家科技合作机构和人才培养培育机构拟入驻科学城,有20余个中试项目拟入驻中试基地;目前,关键技术研发类获批的28项,分布在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累计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励57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36项、淄博市科学技术奖211项;依托各类平台,区内1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179项,集聚各类人才1万多人……
  
  目前,区内拥有新华制药、新华医疗、德国贝朗、中化帝斯曼、金城柯瑞、世博金都等一批骨干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已涵盖车船用发动机、水泥装备、机电设备、医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多个领域,拥有淄柴、新华医疗、中材重型、荏原泵业、良子动力等骨干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电子信息产业在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基础元器件、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规模,拥有国高微公司(MEMS产业园)、齐芯微系统、兆物网络、长征教育等骨干企业及一大批中小企业。
  
  高新区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到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从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既做好改革的“加法”,又做好改革的“减法”,既注重“补齐短板”,又注重“做强长板”,不断厚植创新生态的土壤,实现“从多到好”“从好到优”的转变。
  
  以改革构建创新驱动新格局
  
  创新是“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火器”,按下高质量发展的“改革钮”,才能加快创新“速度”;打造更优产业集群,才能提高创新“浓度”。如何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新的一年,借助建设自创区的机遇,高新区扎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
  
  强力推进淄博科学城建设。坚持国际一流标准,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淄博科学城和中试基地建设,重点抓好科学城东区科创中心、明发砂之船奥特莱斯小镇等总投资184.1亿元的12个市重大项目建设,万科生态城、美国健康产业医药谷等30多个签约项目落地发展,着力完善路网、管廊、水电、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和商务休闲设施配套,形成全市创新创业新高地;汇聚一批顶尖的创新领军人才、集聚一批一流的创新机构、转化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催生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
  
  同时,突出企业主体,继续实施“四大招引”工程,用好海外孵化器、创新园、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国际大学联盟、海军工程大学和剑桥大学“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引进央企研发机构、民营科技大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等高端机构和人才项目,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取得新突破。
  
  做优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完善创新载体管理运行机制,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孵化器、研究院,有效配置各类主体创新创业资源,全面提升现有11个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运营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创业苗圃”、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商业空间”、“国字号”创新平台等创新创业空间,更加有力地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构建“苗圃、众创、孵化、加速、中试、产业园”全产业链条载体体系,在产业互动、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科技统计等层面加强合作,打造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
  
  勇立潮头,奋楫扬帆。以建设自创区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正成为淄博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今天的淄博高新区,还将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里,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淄博高新区:跑出自创区建设“加速度”

2019-03-13 来源:未知 点击:

  近年来,淄博高新区坚持以淄博科学城为龙头,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以创新补短板、以创新增优势,加速向“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推进自创区建设驶入“快车道”。今天,本报推出“三区”建设实打实系列报道之二,为广大读者呈现高新区全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壮丽画卷。
  
  只有在创新的攀登中才能达到峰顶,只有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才能让创业者脱颖而出,科技创新是创业、兴业之魂。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创新的激情在高新区各处扑面而来。
  
  强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充满了改革创新基因的高新区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富有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自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高新区先行先试,出台《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淄博)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科技、人才、产业方面形成了导向明确、效果高效、立体全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每年召开火炬工作会议,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科技奖励扶持资金逐年增长;“人才新政19条”是高新区迄今以来出台的创新突破最大、针对性最强、综合力度最优、覆盖面最广的人才新政,着力强化高层次人才“引领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基础人才“筑基工程”、科技人才“共享工程”、国际人才“汇智工程”,集聚人才力量为高新区发展续航储能;从“体系、机制、平台和服务”四个要素层面加大供给,用人才战略支撑起高新区跨越发展的最强音;获批省自创区发展建设资金项目13个,扶持资金2520万元,累计获批专项资金8440万元;按照产城融合模式,完成淄博科学城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已签约项目30多个、研发机构50多家、人才培养培训机构6家……
  
  高新区立足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永续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着力打造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新优势。创新产生的新动能,正在带来深刻改变,重塑高新区发展新优势。
  
  抢抓机遇营造一流双创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培育创新的“热带雨林”,让创新自由生长,离不开改革。高新区通过优化服务、打造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打造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高端资源在此聚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预计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超过140家;推进科学城和中试基地相关工作,已有24家科技合作机构和人才培养培育机构拟入驻科学城,有20余个中试项目拟入驻中试基地;目前,关键技术研发类获批的28项,分布在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累计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励57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36项、淄博市科学技术奖211项;依托各类平台,区内1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实现产学研合作项目179项,集聚各类人才1万多人……
  
  目前,区内拥有新华制药、新华医疗、德国贝朗、中化帝斯曼、金城柯瑞、世博金都等一批骨干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已涵盖车船用发动机、水泥装备、机电设备、医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多个领域,拥有淄柴、新华医疗、中材重型、荏原泵业、良子动力等骨干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电子信息产业在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基础元器件、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规模,拥有国高微公司(MEMS产业园)、齐芯微系统、兆物网络、长征教育等骨干企业及一大批中小企业。
  
  高新区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到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从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既做好改革的“加法”,又做好改革的“减法”,既注重“补齐短板”,又注重“做强长板”,不断厚植创新生态的土壤,实现“从多到好”“从好到优”的转变。
  
  以改革构建创新驱动新格局
  
  创新是“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火器”,按下高质量发展的“改革钮”,才能加快创新“速度”;打造更优产业集群,才能提高创新“浓度”。如何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新的一年,借助建设自创区的机遇,高新区扎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全力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
  
  强力推进淄博科学城建设。坚持国际一流标准,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淄博科学城和中试基地建设,重点抓好科学城东区科创中心、明发砂之船奥特莱斯小镇等总投资184.1亿元的12个市重大项目建设,万科生态城、美国健康产业医药谷等30多个签约项目落地发展,着力完善路网、管廊、水电、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和商务休闲设施配套,形成全市创新创业新高地;汇聚一批顶尖的创新领军人才、集聚一批一流的创新机构、转化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催生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
  
  同时,突出企业主体,继续实施“四大招引”工程,用好海外孵化器、创新园、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国际大学联盟、海军工程大学和剑桥大学“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引进央企研发机构、民营科技大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等高端机构和人才项目,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取得新突破。
  
  做优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完善创新载体管理运行机制,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孵化器、研究院,有效配置各类主体创新创业资源,全面提升现有11个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运营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创业苗圃”、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商业空间”、“国字号”创新平台等创新创业空间,更加有力地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构建“苗圃、众创、孵化、加速、中试、产业园”全产业链条载体体系,在产业互动、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科技统计等层面加强合作,打造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
  
  勇立潮头,奋楫扬帆。以建设自创区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正成为淄博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今天的淄博高新区,还将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里,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