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荣昌国家级高新区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1-29 点击:

  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是荣昌“三件大事”之一。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荣昌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也是我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
  
  荣昌国家级高新区自获批以来,举好“农牧旗”、打好“高新牌”,紧紧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松,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2018年,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23.2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67亿元,工业产值、工业税收占到了全区的74%和66%,分别增长19%、2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项目促建有力推进
  
  高新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第一引擎,紧紧挺起实体经济这个“脊梁”不松劲。
  
  2018年,高新区重点围绕智能装备、食品医药、轻工陶瓷、农牧高新的“3+1”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
  
  在招商中,荣昌党政主要负责人“总牵头”,四大家班子“齐上阵”,采取专门办公室、专职人员、专业平台和区领导带队、高新区领导带头、招商小分队带动等“三专”“三带”方式,推动智能装备制造招“群”、食品医药招“强”、轻工陶瓷招“大”、农牧高新招“优”。
  
  数据显示,2018年,荣昌累计接待拜访企业达到近1600家,其中区领导接待拜访企业达1373家。高新区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区新引进产业项目338个、合同资金637.1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93个、合同资金350.68亿元。
  
  高新区还强化项目促建工作,成立专门的项目促建办公室,落实项目到人、监管到底、服务到位的“三到”原则,深入推行“专门机构办理、部门全权授权、限时并联审批”一站式行政审批机制,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与此同时,高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需求。
  
  2018年,高新区完成征地报件4122亩,平场2500亩,新建道路8.4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1.5平方公里。这一年,高新区共新开工项目103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纺织)、重庆市陶瓷产业园(特色产业建设基地)。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特色经济亮点纷呈
  
  2018年,高新区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设立1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让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实践如鱼得水,取得高质量的创造。
  
  这一年,高新区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推动规上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以科技型企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优质市场主体,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这一年,高新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125家,获评全市优秀创新型企业4家、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3家,新认定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52个、重大新产品2个,新增注册商标1093件。
  
  这一年,高新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市级研发平台5个。目前,高新区已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省(市)级科研平台53个、市级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7家、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3个,与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40多个科研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8年,高新区精心做好“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4篇文章,特色经济亮点纷呈。
  
  其中,高新区于2018年成功引进紫燕食品、琪金食品等一批强链补链延链大项目,建成全国唯一无菌猪实验基地,国家生猪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800亿元。2018年,“荣昌猪”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百强品牌。
  
  2018年10月,荣昌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参会院士联名建议在荣昌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获得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农业农村部明确在荣昌建立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并作为国家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市政府领导挂帅推动,将其纳入全市大数据重要平台。论坛期间,荣昌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在“一片陶”上,荣昌被授予全市唯一陶瓷产业基地,惠达卫浴、日丰卫浴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高新区。
  
  服务保障不断加强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2018年,高新区按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其中,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荣昌建立由高新区统筹落实的涉企政策整合、审批办理等工作机制,探索推行由第三方代办机构为工业建设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模式,全程代办土地摘牌、环评、设计审查、施工建设到最后竣工验收等全部行政审批手续,确保工业项目审批时间缩减到15个工作日内,实现“只跑一次、只找一人”“一个口子、一章审结”。
  
  在金融保障和服务上,高新区探索现代金融与产业互动共生新模式,开展银企对接会、点对点对接服务等工作,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问题,保障银行不断贷、不抽贷。
  
  2018年,荣昌共为高新区企业兑现落实税收减免及各类奖补扶持资金7.3亿元,为企业减征社保费1.4亿元,引导科技企业实现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460万元。
  
  2018年,荣昌帮助企业降低要素成本,建成荣昌商贸物流园,推动唯美公司等企业大宗物流成本降低30%;采取大用户直供、调整电容、招商谈判等方式,推动工业用水电气均价下降0.11元/吨、0.23元/度、0.18元/立方米,为企业节约成本5000余万元。
  
  另外,荣昌还深入开展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和扫黑除恶、“大下访”等行动,切实为高新区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
  
  2018年12月15日,北京举行2018第十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荣昌获评“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城市”。
  
  2019年实现“开门红” 2020年实现千亿高新区
  
  1月19日,荣昌在雾都宾馆举行2019年首次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智能装备制造,荣昌“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特色产业及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共21个重点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达224.18亿元。
  
  1月,荣昌开工了18个重点项目,合同投资总额51.6亿元,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3.1亿元;投产了28个重点项目,合同投资总额63.6亿元,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92.3亿元。
  
  “高新区已实现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实现了‘开门红’!”荣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是荣昌建设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奋进之年,高新区将实施体制优化、区域拓展、产业集聚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提升“高、新、特”全国地位,为荣昌建设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在实施体制优化工程上。荣昌将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招商、促建、融资等力度,增强高新区发展能力。将完善政策体系,给予土地、资金、人才、创新等全方位支持。将推动科学技术部与市政府部市共建荣昌高新区,争取国家、市级层面政策项目支持。
  
  在实施区域拓展工程上,荣昌将抓住重庆产业向西和全市总规修编机遇,争取高新区规划面积由现在的17.05平方公里拓展至50平方公里,并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精心建设高新区拓展区。
  
  在实施产业集聚工程上,高新区将围绕“3+1”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引进智能装备、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食品、动物疫苗、基因工程等优质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2019年,高新区将力争使眼镜产业园入驻率达90%,盈田智造标准厂房入驻率达80%,将提速建设金标实业、润远管业、琪金食品等100个项目,建成投产华森二期、路易达斯、好德五金等50个项目,使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60亿元,工业用地投入强度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
  
  在实施创新引领工程上,高新区将用好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成果,组建院士专家智库,争取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将力争新增市级创新平台8个以上,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科技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
  
  荣昌国家级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千亿级国家级高新区。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荣昌国家级高新区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2019-01-29 来源:未知 点击:

  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是荣昌“三件大事”之一。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荣昌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也是我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
  
  荣昌国家级高新区自获批以来,举好“农牧旗”、打好“高新牌”,紧紧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松,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2018年,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23.2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67亿元,工业产值、工业税收占到了全区的74%和66%,分别增长19%、2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项目促建有力推进
  
  高新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第一引擎,紧紧挺起实体经济这个“脊梁”不松劲。
  
  2018年,高新区重点围绕智能装备、食品医药、轻工陶瓷、农牧高新的“3+1”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
  
  在招商中,荣昌党政主要负责人“总牵头”,四大家班子“齐上阵”,采取专门办公室、专职人员、专业平台和区领导带队、高新区领导带头、招商小分队带动等“三专”“三带”方式,推动智能装备制造招“群”、食品医药招“强”、轻工陶瓷招“大”、农牧高新招“优”。
  
  数据显示,2018年,荣昌累计接待拜访企业达到近1600家,其中区领导接待拜访企业达1373家。高新区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区新引进产业项目338个、合同资金637.1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93个、合同资金350.68亿元。
  
  高新区还强化项目促建工作,成立专门的项目促建办公室,落实项目到人、监管到底、服务到位的“三到”原则,深入推行“专门机构办理、部门全权授权、限时并联审批”一站式行政审批机制,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与此同时,高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需求。
  
  2018年,高新区完成征地报件4122亩,平场2500亩,新建道路8.4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1.5平方公里。这一年,高新区共新开工项目103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纺织)、重庆市陶瓷产业园(特色产业建设基地)。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特色经济亮点纷呈
  
  2018年,高新区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设立1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让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实践如鱼得水,取得高质量的创造。
  
  这一年,高新区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推动规上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以科技型企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优质市场主体,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这一年,高新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125家,获评全市优秀创新型企业4家、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3家,新认定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52个、重大新产品2个,新增注册商标1093件。
  
  这一年,高新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市级研发平台5个。目前,高新区已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省(市)级科研平台53个、市级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37家、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3个,与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40多个科研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8年,高新区精心做好“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4篇文章,特色经济亮点纷呈。
  
  其中,高新区于2018年成功引进紫燕食品、琪金食品等一批强链补链延链大项目,建成全国唯一无菌猪实验基地,国家生猪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800亿元。2018年,“荣昌猪”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百强品牌。
  
  2018年10月,荣昌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参会院士联名建议在荣昌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获得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农业农村部明确在荣昌建立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并作为国家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市政府领导挂帅推动,将其纳入全市大数据重要平台。论坛期间,荣昌生猪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在“一片陶”上,荣昌被授予全市唯一陶瓷产业基地,惠达卫浴、日丰卫浴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高新区。
  
  服务保障不断加强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2018年,高新区按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其中,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荣昌建立由高新区统筹落实的涉企政策整合、审批办理等工作机制,探索推行由第三方代办机构为工业建设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模式,全程代办土地摘牌、环评、设计审查、施工建设到最后竣工验收等全部行政审批手续,确保工业项目审批时间缩减到15个工作日内,实现“只跑一次、只找一人”“一个口子、一章审结”。
  
  在金融保障和服务上,高新区探索现代金融与产业互动共生新模式,开展银企对接会、点对点对接服务等工作,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问题,保障银行不断贷、不抽贷。
  
  2018年,荣昌共为高新区企业兑现落实税收减免及各类奖补扶持资金7.3亿元,为企业减征社保费1.4亿元,引导科技企业实现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460万元。
  
  2018年,荣昌帮助企业降低要素成本,建成荣昌商贸物流园,推动唯美公司等企业大宗物流成本降低30%;采取大用户直供、调整电容、招商谈判等方式,推动工业用水电气均价下降0.11元/吨、0.23元/度、0.18元/立方米,为企业节约成本5000余万元。
  
  另外,荣昌还深入开展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和扫黑除恶、“大下访”等行动,切实为高新区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
  
  2018年12月15日,北京举行2018第十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荣昌获评“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城市”。
  
  2019年实现“开门红” 2020年实现千亿高新区
  
  1月19日,荣昌在雾都宾馆举行2019年首次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智能装备制造,荣昌“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特色产业及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共21个重点项目,签约协议总投资达224.18亿元。
  
  1月,荣昌开工了18个重点项目,合同投资总额51.6亿元,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3.1亿元;投产了28个重点项目,合同投资总额63.6亿元,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92.3亿元。
  
  “高新区已实现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实现了‘开门红’!”荣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是荣昌建设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奋进之年,高新区将实施体制优化、区域拓展、产业集聚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提升“高、新、特”全国地位,为荣昌建设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在实施体制优化工程上。荣昌将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招商、促建、融资等力度,增强高新区发展能力。将完善政策体系,给予土地、资金、人才、创新等全方位支持。将推动科学技术部与市政府部市共建荣昌高新区,争取国家、市级层面政策项目支持。
  
  在实施区域拓展工程上,荣昌将抓住重庆产业向西和全市总规修编机遇,争取高新区规划面积由现在的17.05平方公里拓展至50平方公里,并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精心建设高新区拓展区。
  
  在实施产业集聚工程上,高新区将围绕“3+1”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引进智能装备、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食品、动物疫苗、基因工程等优质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2019年,高新区将力争使眼镜产业园入驻率达90%,盈田智造标准厂房入驻率达80%,将提速建设金标实业、润远管业、琪金食品等100个项目,建成投产华森二期、路易达斯、好德五金等50个项目,使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60亿元,工业用地投入强度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
  
  在实施创新引领工程上,高新区将用好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成果,组建院士专家智库,争取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将力争新增市级创新平台8个以上,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科技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
  
  荣昌国家级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千亿级国家级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