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成都高新区变革30年:农田上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2-24 点击:

  龙泉山脉护卫在东,大小凉山固守于南。水网如织,土壤丰饶,气候宜人,物产多样,世人称之天府之国。这片沃土上,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这座三千余年城址不迀、城名不改的城市,在千年时光中生长自己的空间。
 
  1988年,踏着时代改革脉动的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一年后,成都高新区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划定成都高新区位于南郊神仙树片区,先期启动2.5平方公里建设。
 
  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缜密的思考与长远的规划。“这片区域离城市很近,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稍加延伸就能满足、容易开发,而且它离城区还有一定距离,有发展空间。这两点让它成为我们选择的最佳区域。”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学果介绍。
 
  从无到有,阡陌变通途。1995年,成都高新区基本完成2.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自动化变电站、标准厂房、实业大厦、国际站贸中心街、中小学、写字楼等一系列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自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不到4年时间里,2.5平方公里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经济社会建设强烈呼唤区域扩容。1996年,经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很快,芳草街、肖家河两个街道和桂溪、石羊场两个乡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平方公里。
 
  2010年,成都高新区南区区划再次调整,中和镇全部和华阳街道部分区域从双流县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空间格局跃升,城市风貌提升。此后,成都高新区朝着产城一体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迈进,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格局前景可期。
 
  2012年,天府大道再次升级,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南北延伸,规划长度150公里,贯彻全域,气贯长虹。从一条乡村小路拓展成世界最长城市主轴,天府大道远不止一条超级大道那么简单。它不仅是物理上的中轴,也是城市经济、交通、景观的中轴,更是聚集高端要素的重要载体。
 
  2005年,成都天府软件园正式投入运营。这个中国最大的单体软件园区分布于天府大道两端,园区建筑包含空中连廊、地面步行走廊、下沉广场庭院,为6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员工和创业青年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
 
  高新国际广场修建于2002年9月,5栋楼组成建筑群,如一颗宝石被切割成5块,中间的梭形建筑既像是宝石的核心,闪耀着创新之光,外形又如同一艘大船,朝着未来扬帆起航。从成都天府软件园沿天府大道南望,两个街口处就是那座气冲云霄的中国-欧洲中心。上下46层,塔高192米,建筑总面积约21.3万平方米,已有48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机构入驻。
 
  在天府大道两侧,还有以环球中心为标志的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以铁像寺水街为典型的生活综合体一一呈现,以菁蓉汇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载体加速成型。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园区快速发展,成都金融城等金融载体迅速涌现,桂溪生态公园等一众公园、绿地、湖泊、生态带相联通。
 
  一路向南,活力还在不断增强。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两年多时间,这里已成为省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空间,一座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
 
  30年专注于改革、开放、创新,当年的偏远村庄,如今已被雕刻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区域,高新南区也从最初单纯的产业开发区发展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
 
  时间退回到2001年12月,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划入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区科技园的历史由此开启。“当年我被派到成都,上网搜索这个地方还是荒地。”现任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英特尔封装与测试部总经理罗宾·马丁,是当年成都工厂的负责人。
 
  英特尔公司看中了高新西区的发展潜力,2003年落户于此,此举成为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拐点,深刻影响未来全区乃至成都市、四川省产业发展的路径。同年12月,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到35.5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紧随者英特尔的脚步,宇芯(成都)来了,成都芯源系统来了,莫仕连接器来了。几年间,它们相继落户在科新路旁。曾经鲜为人知的乡村,已然成为芯片产业的集聚高地。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十年高速发展,于2010年升级成为综合保税区。得天独厚的24小时通关运作制度,让综合保税区为成都高新区发展赢得了加速度。
 
  2010年,清水河以南部分区域被划入高新西区,至此,高新西区面积拓展为43平方公里。区域空间的拓展,为筑巢引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京东方、戴尔、富士康、德州仪器等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已成为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和引领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版图。
 
  2017年4月,成都高新区正式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区域面积拓展至613平方公里。这个成都高新区新的发展增长点,朝着“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聚产业、十年立新城”的目标奋进。
 
  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共同作用的产物。空港新城的建设,在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中注入了“临空经济”的新元素。从启动建设至今,空港新城入库项目共246个,已签约及注册项目64个,协议总投资达1627.28亿元。
 
  空港新城的最大标志性工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这一年多来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建设进展。项目施工如火如荼推进,一期工程计划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未来,占地21平方公里的新机场预计实现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年飞机起降量达到32万架次。新机场将成为动力十足的经济枢纽,驱动产业投资、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开放能级,打造成为带动成都乃至全省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上半年,作为成都市东部新城建设的“双引擎”之一,成都天府奥体城基础设施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集中开工,为下一步举办国际超大型赛事奠定基础,也有利于相关产业生态的培育,有助于成都实现城市整体提能升级,未来将进一步塑造成都“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成都高新区变革30年:农田上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

2018-12-24 来源:未知 点击:

  龙泉山脉护卫在东,大小凉山固守于南。水网如织,土壤丰饶,气候宜人,物产多样,世人称之天府之国。这片沃土上,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这座三千余年城址不迀、城名不改的城市,在千年时光中生长自己的空间。
 
  1988年,踏着时代改革脉动的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一年后,成都高新区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划定成都高新区位于南郊神仙树片区,先期启动2.5平方公里建设。
 
  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缜密的思考与长远的规划。“这片区域离城市很近,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稍加延伸就能满足、容易开发,而且它离城区还有一定距离,有发展空间。这两点让它成为我们选择的最佳区域。”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学果介绍。
 
  从无到有,阡陌变通途。1995年,成都高新区基本完成2.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自动化变电站、标准厂房、实业大厦、国际站贸中心街、中小学、写字楼等一系列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自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不到4年时间里,2.5平方公里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经济社会建设强烈呼唤区域扩容。1996年,经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很快,芳草街、肖家河两个街道和桂溪、石羊场两个乡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平方公里。
 
  2010年,成都高新区南区区划再次调整,中和镇全部和华阳街道部分区域从双流县整体划入,成都高新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空间格局跃升,城市风貌提升。此后,成都高新区朝着产城一体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迈进,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格局前景可期。
 
  2012年,天府大道再次升级,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南北延伸,规划长度150公里,贯彻全域,气贯长虹。从一条乡村小路拓展成世界最长城市主轴,天府大道远不止一条超级大道那么简单。它不仅是物理上的中轴,也是城市经济、交通、景观的中轴,更是聚集高端要素的重要载体。
 
  2005年,成都天府软件园正式投入运营。这个中国最大的单体软件园区分布于天府大道两端,园区建筑包含空中连廊、地面步行走廊、下沉广场庭院,为6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员工和创业青年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
 
  高新国际广场修建于2002年9月,5栋楼组成建筑群,如一颗宝石被切割成5块,中间的梭形建筑既像是宝石的核心,闪耀着创新之光,外形又如同一艘大船,朝着未来扬帆起航。从成都天府软件园沿天府大道南望,两个街口处就是那座气冲云霄的中国-欧洲中心。上下46层,塔高192米,建筑总面积约21.3万平方米,已有48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机构入驻。
 
  在天府大道两侧,还有以环球中心为标志的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以铁像寺水街为典型的生活综合体一一呈现,以菁蓉汇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载体加速成型。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园区快速发展,成都金融城等金融载体迅速涌现,桂溪生态公园等一众公园、绿地、湖泊、生态带相联通。
 
  一路向南,活力还在不断增强。2016年3月,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两年多时间,这里已成为省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空间,一座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
 
  30年专注于改革、开放、创新,当年的偏远村庄,如今已被雕刻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区域,高新南区也从最初单纯的产业开发区发展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
 
  时间退回到2001年12月,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划入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区科技园的历史由此开启。“当年我被派到成都,上网搜索这个地方还是荒地。”现任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英特尔封装与测试部总经理罗宾·马丁,是当年成都工厂的负责人。
 
  英特尔公司看中了高新西区的发展潜力,2003年落户于此,此举成为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拐点,深刻影响未来全区乃至成都市、四川省产业发展的路径。同年12月,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到35.5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紧随者英特尔的脚步,宇芯(成都)来了,成都芯源系统来了,莫仕连接器来了。几年间,它们相继落户在科新路旁。曾经鲜为人知的乡村,已然成为芯片产业的集聚高地。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十年高速发展,于2010年升级成为综合保税区。得天独厚的24小时通关运作制度,让综合保税区为成都高新区发展赢得了加速度。
 
  2010年,清水河以南部分区域被划入高新西区,至此,高新西区面积拓展为43平方公里。区域空间的拓展,为筑巢引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京东方、戴尔、富士康、德州仪器等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已成为省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和引领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版图。
 
  2017年4月,成都高新区正式托管简阳市12个乡镇,区域面积拓展至613平方公里。这个成都高新区新的发展增长点,朝着“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聚产业、十年立新城”的目标奋进。
 
  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共同作用的产物。空港新城的建设,在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结构中注入了“临空经济”的新元素。从启动建设至今,空港新城入库项目共246个,已签约及注册项目64个,协议总投资达1627.28亿元。
 
  空港新城的最大标志性工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这一年多来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建设进展。项目施工如火如荼推进,一期工程计划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未来,占地21平方公里的新机场预计实现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年飞机起降量达到32万架次。新机场将成为动力十足的经济枢纽,驱动产业投资、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开放能级,打造成为带动成都乃至全省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上半年,作为成都市东部新城建设的“双引擎”之一,成都天府奥体城基础设施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集中开工,为下一步举办国际超大型赛事奠定基础,也有利于相关产业生态的培育,有助于成都实现城市整体提能升级,未来将进一步塑造成都“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