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厦门火炬高新区:擎高新“火炬” 立改革潮头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2-18 点击:

  2018年,注定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科技部实施火炬计划、建设国家高新区步入30周年。在一群三十而立的国家高新区“青年”中,27岁的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昂首阔步,朝气蓬勃。
 
  从厦门岛东北一隅贫土瘠地上崛起,27年间,厦门火炬高新区与厦门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逐步成为“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模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如今,厦门的这把“火炬”,愈加熠熠生辉。火炬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园区开发建设、集聚高层次人才、两岸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国家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以占厦门1%的土地,实现厦门41%的工业总产值;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63亿元工业产值,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成功培育出6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厦门市四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厦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813.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8.3%。142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收1404.8亿元、增幅12.7%。
 
  厦门火炬高新区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火炬高新区也是地方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行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探索,在厦门市实施跨岛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点燃火种 绽放光芒
 
  20多年前的大胆坚持和探索,如同在厦门点燃了一颗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种”,从此,小东山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厦门高科技产业化的“试验田”,一条条产业链在这拔地而起。
 
  在友达光电位于厦门的产品展示厅里,可弯折的曲面屏、无边框的全平面、高分辨率的电竞屏等多元化的产品,将参观者带入了一个超强体验的平板显示世界。“目前友达光电在电竞监视器面板和电竞笔电面板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第一,且拥有完整的3.5代至8.5代生产线。”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春坤说。
 
  上世纪90年代,友达光电便是在火炬高新区的主动谋划下,来到厦门这片沃土。
 
  “当时,正值台湾光电向大陆进行产业转移。”在火炬管委会创新创业处调研员洪奋新的记忆中,火炬高新区充分发挥厦门的对台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优势,主动承接这一溢出效应,引入了友达光电等一批企业。
 
  平板显示巨头友达光电的落户让与之配套和关联的众多企业纷至沓来,冠捷、晶宇光电、达运等一批台湾光电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扎根、成长。如今,厦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触控显示屏研发生产基地。2017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产值1223亿元,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光电显示细分行业排名第一。
 
  作为厦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的集聚发展只是火炬高新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27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始终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破题之术,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在对标厦门市打造12条产业链群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LED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产业链加速完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的背后,是火炬高新区招商的强力支撑。“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火炬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眭国瑜介绍说,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并将“补链强链”作为关键抓手。
 
  针对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缺芯弱屏”的短板,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引进联芯、紫光展锐、三安半导体、碳化硅等优质龙头及配套企业;引进入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晶硅生产线(天马微电子),并延伸柔性显示项目;引进全球导电玻璃基板龙头企业电气销子。进入“十三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引进企业增量超过300亿元。
 
  主导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加速。多年来,火炬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开放的胸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创新创业,较早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等国家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布局,成为国家新兴产业集聚地。
 
  创新驱动 加速前行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研究所《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厦门火炬高新区2018年瞪羚企业数达到60家,瞪羚企业数排名位列全国第八,较上一年度前进3个名次,新认定瞪羚企业数35家。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近三十年快速发展的背后,专注创新、强化核心研发始终是园区的重要驱动力。
 
  多年来,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统揽,充分发挥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作用,全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日前,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天马微电子又斩获了一项创新大奖,入选2018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软件园为载体,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在厦门成长起来。
 
  创新主体活力显现,离不开园区以服务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的营造。
 
  园区出台“创新十条”和“智能制造十条”等扶持政策,从技术、人才、金融、孵化、技术交易等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科技金融体系,着力打造“一个资本平台+四个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的“1+4+X”科技金融体系;全面推行“火炬创新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企业使用市场化的技术、金融、人才等服务给予最高35%的支持。园区还持续推进IC及软件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专业加速器等专业孵化器建设。
 
  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业人员近20万人,每万人拥有本科(含)以上学历2700多名,培育市级及以上各类重大人才工程786人(次),居厦门市首位。园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为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人才创办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培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生了一批符合园区发展方向,前景较好,后劲足的人才企业。
 
  加速前行需要更广阔的视野。高新区组织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商务中心,依托厦门火炬高新区硅谷创新创业基地、厦门中以协同创新中心,对接硅谷、以色列等创新高地优秀技术、项目。打造“一带一路”加速器等国际化双向协作平台,助推国内企业“出海”,帮助境外企业“落地”。2017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达到520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高于厦门市13.2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累计拥有境外授权专利1649件,其中欧、美、日专利664件,拥有境外研发机构11个。
 
  协同联动 跨岛腾飞
 
  不久前,ABB厦门工业中心正式启用,这个位于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的项目,是目前ABB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制造基地。这一全新的工业中心,整合了ABB从研发、制造、工程到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业务。ABB全球最大的低压电气系统研发中心和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实验室均落户于此。这里还拥有ABB在华设立的第一个实现数字化互联的远程服务中心。
 
  从1992年ABB集团第一家企业落户,到7家ABB企业、1家分支机构及2家R&D技术中心相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生根开花,如今,ABB公司又将散布在厦门市的子公司和分公司整合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建设ABB厦门工业中心。这样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ABB的跨越发展,也是厦门产业跨岛发展、升级壮大的又一生动范例。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之初,跨岛发展便是园区成长壮大的题中之义。2005年6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大的空间。经过多年发展和优化调整,目前火炬高新区共有7个园区分布在厦门岛内外。
 
  多年来,火炬高新区按照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需要,搭建“一区多园”发展大平台,明确园区范围和发展定位,形成了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
 
  目光投向岛外软件园三期这块加速崛起的产业新热土,厦门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蓝图便徐徐展开。厦门软件园三期的规划面积是软件园二期的10倍,是厦门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核心载体。今年,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软件园二期,跨岛发展、产城融合的平台载体作用凸显,并加速夯实厦门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软实力。
 
  在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园区着力打造一个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目前,产业基地一批产业项目和园区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立足对台 助力融合
 
  “借助‘一带一路’,我们把创业项目落在了厦门。”今年,来自台湾的创客周宏达带着自己的创业梦想扎根厦门软件园爱特众创空间。团队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通过将新材料涂料与耳机等应用相结合,实现更好的音质效果。如今,依托众创空间正在着力打造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孵化器,他的项目也能加速“走出去”。
 
  不仅是周宏达,越来越多的台湾创客和企业在火炬高新区的平台上找到了创新创业的归属感。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桥头堡,而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其中承担起了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促进协同创新的重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厦门火炬高新区大力打好“对台牌”,打造两岸创新要素重要聚集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厦门火炬高新区设立了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面对创业人群,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最初运作模式是学习台湾新竹工业园,不仅以当时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契合留学回国创业的“大部队”,更为台湾同胞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厦门火炬高新区已集聚各类台湾企业132家,包含友达光电、冠捷显示、宸鸿科技3家百亿级台资龙头,行业排名前十的台湾知名企业11家。这些企业的落户又产生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台资企业来高新区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园区的光电产业链条。
 
  充分用好两岸智力,厦门火炬高新区出台并落实《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关于落实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全面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形式与质量,支持高雄市青创协会等机构在高新区设立育成中心。
 
  2015年,厦门市与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构建一个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2016年,园区引进高雄市青创协会在创客汇设立大陆首个育成中心——“高市青创(厦门)育成中心”,并与台湾青创总会合作建设“台智青创”众创空间,采取台湾股东、台湾团队运营的模式,营造更为宽松便利的环境。
 
  20多年的努力探索,让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达85.3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约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吸纳就业人数61139人(其中台籍人员超过3000人)。台湾创客团队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不断涌现,在孵台湾创客项目数已突破200个。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厦门火炬高新区:擎高新“火炬” 立改革潮头

2018-12-18 来源:未知 点击:

  2018年,注定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科技部实施火炬计划、建设国家高新区步入30周年。在一群三十而立的国家高新区“青年”中,27岁的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昂首阔步,朝气蓬勃。
 
  从厦门岛东北一隅贫土瘠地上崛起,27年间,厦门火炬高新区与厦门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同频共振,逐步成为“一区多园”、跨岛发展模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如今,厦门的这把“火炬”,愈加熠熠生辉。火炬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园区开发建设、集聚高层次人才、两岸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国家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以占厦门1%的土地,实现厦门41%的工业总产值;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出163亿元工业产值,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国领先;成功培育出6家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厦门市四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厦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813.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8.3%。142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收1404.8亿元、增幅12.7%。
 
  厦门火炬高新区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火炬高新区也是地方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行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探索,在厦门市实施跨岛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点燃火种 绽放光芒
 
  20多年前的大胆坚持和探索,如同在厦门点燃了一颗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种”,从此,小东山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厦门高科技产业化的“试验田”,一条条产业链在这拔地而起。
 
  在友达光电位于厦门的产品展示厅里,可弯折的曲面屏、无边框的全平面、高分辨率的电竞屏等多元化的产品,将参观者带入了一个超强体验的平板显示世界。“目前友达光电在电竞监视器面板和电竞笔电面板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第一,且拥有完整的3.5代至8.5代生产线。”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春坤说。
 
  上世纪90年代,友达光电便是在火炬高新区的主动谋划下,来到厦门这片沃土。
 
  “当时,正值台湾光电向大陆进行产业转移。”在火炬管委会创新创业处调研员洪奋新的记忆中,火炬高新区充分发挥厦门的对台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优势,主动承接这一溢出效应,引入了友达光电等一批企业。
 
  平板显示巨头友达光电的落户让与之配套和关联的众多企业纷至沓来,冠捷、晶宇光电、达运等一批台湾光电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扎根、成长。如今,厦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触控显示屏研发生产基地。2017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产值1223亿元,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光电显示细分行业排名第一。
 
  作为厦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的集聚发展只是火炬高新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27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始终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破题之术,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在对标厦门市打造12条产业链群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电力电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微电子与集成电路、LED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产业链加速完善、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的背后,是火炬高新区招商的强力支撑。“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火炬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眭国瑜介绍说,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并将“补链强链”作为关键抓手。
 
  针对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缺芯弱屏”的短板,抢先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引进联芯、紫光展锐、三安半导体、碳化硅等优质龙头及配套企业;引进入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晶硅生产线(天马微电子),并延伸柔性显示项目;引进全球导电玻璃基板龙头企业电气销子。进入“十三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引进企业增量超过300亿元。
 
  主导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加速。多年来,火炬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开放的胸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创新创业,较早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等国家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布局,成为国家新兴产业集聚地。
 
  创新驱动 加速前行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研究所《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厦门火炬高新区2018年瞪羚企业数达到60家,瞪羚企业数排名位列全国第八,较上一年度前进3个名次,新认定瞪羚企业数35家。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近三十年快速发展的背后,专注创新、强化核心研发始终是园区的重要驱动力。
 
  多年来,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统揽,充分发挥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作用,全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日前,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天马微电子又斩获了一项创新大奖,入选2018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软件园为载体,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在厦门成长起来。
 
  创新主体活力显现,离不开园区以服务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的营造。
 
  园区出台“创新十条”和“智能制造十条”等扶持政策,从技术、人才、金融、孵化、技术交易等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科技金融体系,着力打造“一个资本平台+四个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的“1+4+X”科技金融体系;全面推行“火炬创新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企业使用市场化的技术、金融、人才等服务给予最高35%的支持。园区还持续推进IC及软件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专业加速器等专业孵化器建设。
 
  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业人员近20万人,每万人拥有本科(含)以上学历2700多名,培育市级及以上各类重大人才工程786人(次),居厦门市首位。园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为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人才创办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培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生了一批符合园区发展方向,前景较好,后劲足的人才企业。
 
  加速前行需要更广阔的视野。高新区组织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商务中心,依托厦门火炬高新区硅谷创新创业基地、厦门中以协同创新中心,对接硅谷、以色列等创新高地优秀技术、项目。打造“一带一路”加速器等国际化双向协作平台,助推国内企业“出海”,帮助境外企业“落地”。2017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达到520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高于厦门市13.2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累计拥有境外授权专利1649件,其中欧、美、日专利664件,拥有境外研发机构11个。
 
  协同联动 跨岛腾飞
 
  不久前,ABB厦门工业中心正式启用,这个位于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的项目,是目前ABB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制造基地。这一全新的工业中心,整合了ABB从研发、制造、工程到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业务。ABB全球最大的低压电气系统研发中心和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实验室均落户于此。这里还拥有ABB在华设立的第一个实现数字化互联的远程服务中心。
 
  从1992年ABB集团第一家企业落户,到7家ABB企业、1家分支机构及2家R&D技术中心相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生根开花,如今,ABB公司又将散布在厦门市的子公司和分公司整合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建设ABB厦门工业中心。这样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ABB的跨越发展,也是厦门产业跨岛发展、升级壮大的又一生动范例。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之初,跨岛发展便是园区成长壮大的题中之义。2005年6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大的空间。经过多年发展和优化调整,目前火炬高新区共有7个园区分布在厦门岛内外。
 
  多年来,火炬高新区按照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需要,搭建“一区多园”发展大平台,明确园区范围和发展定位,形成了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
 
  目光投向岛外软件园三期这块加速崛起的产业新热土,厦门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蓝图便徐徐展开。厦门软件园三期的规划面积是软件园二期的10倍,是厦门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核心载体。今年,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软件园二期,跨岛发展、产城融合的平台载体作用凸显,并加速夯实厦门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软实力。
 
  在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园区着力打造一个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目前,产业基地一批产业项目和园区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立足对台 助力融合
 
  “借助‘一带一路’,我们把创业项目落在了厦门。”今年,来自台湾的创客周宏达带着自己的创业梦想扎根厦门软件园爱特众创空间。团队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通过将新材料涂料与耳机等应用相结合,实现更好的音质效果。如今,依托众创空间正在着力打造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孵化器,他的项目也能加速“走出去”。
 
  不仅是周宏达,越来越多的台湾创客和企业在火炬高新区的平台上找到了创新创业的归属感。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桥头堡,而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其中承担起了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促进协同创新的重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厦门火炬高新区大力打好“对台牌”,打造两岸创新要素重要聚集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厦门火炬高新区设立了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面对创业人群,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最初运作模式是学习台湾新竹工业园,不仅以当时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契合留学回国创业的“大部队”,更为台湾同胞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厦门火炬高新区已集聚各类台湾企业132家,包含友达光电、冠捷显示、宸鸿科技3家百亿级台资龙头,行业排名前十的台湾知名企业11家。这些企业的落户又产生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台资企业来高新区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园区的光电产业链条。
 
  充分用好两岸智力,厦门火炬高新区出台并落实《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关于落实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全面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形式与质量,支持高雄市青创协会等机构在高新区设立育成中心。
 
  2015年,厦门市与北京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构建一个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2016年,园区引进高雄市青创协会在创客汇设立大陆首个育成中心——“高市青创(厦门)育成中心”,并与台湾青创总会合作建设“台智青创”众创空间,采取台湾股东、台湾团队运营的模式,营造更为宽松便利的环境。
 
  20多年的努力探索,让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达85.3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约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吸纳就业人数61139人(其中台籍人员超过3000人)。台湾创客团队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不断涌现,在孵台湾创客项目数已突破2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