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天津高新区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 产城融合打造宜居之城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1-01 点击: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努力从未停歇。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进污染防治,治理生态环境,在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他们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项目准入 崛起产城融合宜居新城
 
  天津市东北部,滨海高新区渤龙湖,海鸟在这里栖息,鱼儿在这里游荡。一大早,曹作江一家三口就来到渤龙湖畔锻炼。他说:“去年渤龙湖提升改造,湖边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到湖边晨练40分钟。看着湖光美景,呼吸新鲜空气,真是满满的幸福。”
 
  位于渤龙湖的未来科技城作为滨海高新区四个核心区之一,是中组部和国资委确定的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只有四个。2014年8月,天津未来科技城在全国率先试行“项目准入制”,从产业类型、项目标准、环境影响、投入产出、工程建设五个方面,实施最严苛的区域项目准入标准,对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说不。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是这里的主导产业,高端、洁净的产业滋养着区域的生态环境,这里的居民区与工业区比邻而建。
 
  曹作江是航天神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保障分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居住的小区滨海航天城距离单位不到两公里,每天骑车或走路就能上下班。与小区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就是幼儿园;走路三五分钟就能到高新区第一学校,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将来可以在这里上初中和高中;今年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家门口,小病就近治,大病可以通过医院的互联网远程诊疗中心传到市里甚至全国的三甲医院,进行诊断……这些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曹作江觉得在这里生活幸福感倍增。他说:“高新区第一学校从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就大胆提出了15:40和17:20放学两种模式供家长们选择,解决了我们接送孩子的难题,而且我们也不用给孩子报兴趣班了,因为从三点多下课到五点多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选择学画画、烘焙、电脑、舞蹈等校本课程,孩子的成长给我们带来特别多的惊喜。”
 
  带来惊喜的还有这里丰富的文体活动。渤龙湖畔,环湖骑行,如同置身山水画中,让人们在绿色中根植低碳环保的理念;草莓音乐节,五六万人激情狂欢,让这里充满青春活力;篮球比赛、慰问演出让一线建设者找到归属感……这里不仅是一座科技之城,产业之城,更是一座产城融合的生态宜居新城。
 
  2018年,高新区启动了“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十件实事”,包括26个子项,涉及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方方面面。“随着高新区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健全,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对这里的未来,曹作江充满了憧憬。
 
  创新引领 推动生产流程绿色再造
 
  夏季已经结束,禧天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设备主管李铭正在检查公司的水源热泵设备。再过一个月,这套设备将启动运行,把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回收利用,以满足整个办公楼冬天的供暖。
 
  李铭介绍说:“使用水源热泵设备可以使热转化达到1比4,公司50多台注塑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回收利用后,能满足综合楼6700平方米的地暖供热,每年节约用电近45万度。”
 
  塑料制品企业在常人看来似乎总与污染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禧天龙的生产车间,处处可以看到节能、环保、绿色。公司在建设之初就投资上百万元引进了意大利的冷却系统,通过封闭水循环实现节水功效,相比于其他开放性系统每月节约用水1000吨。同时,对注塑机进行升级改进,为每台设备添加了纳米技术高效节能环,同比可以节约20%的电能。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在高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创新,进行着生产流程的绿色再造。回首高新区30年的历程,曾经的荣誉、称号记录着这里绿色发展的足迹。
 
  2004年6月,位于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的天津市客车桥厂内一根高45米、直径5.5米的大烟囱5秒爆破倒地。至此,华苑科技园内唯一一根大型燃煤锅炉烟囱消失了。这是天津市第一次实施定向爆破,也使华苑科技园成为本市第一个“无燃煤区”。
 
  2005年,高新区通过专家对华苑科技园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的现场验收,并出台政策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动了区域环境质量水平和管理力度的不断提升。
 
  2012年,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称号,这标志着高新区环境管理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018年,在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全国第八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上,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获批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示范基地,将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聚集区。
 
  ……
 
  一项项第一,一个个领先,是高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绿色发展的郑重承诺。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庞金华回忆说,“高新区上上下下都贯彻这个标准:高新技术、无污染、占地面积小、有长远发展潜力。有时候一个项目谈了很久,已经基本确定要招进来了,最后审核发现不符合我们的标准,虽然规模很大,效益很好,但我们还是拒绝了。现在看,高新区当时的标准符合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现代科学观念。”
 
  30年来,高新区始终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发展理念,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工作,通过制定节能环保工作计划、建立节能考评制度、推动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对涉污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科技推动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华苑科技园海泰南北大街的景观河道,如今已经是高新区的一道风景线。高新区管委会城环局王洪儒回忆说:“十年前这条河蓝藻遍布,气味难闻,附近的老百姓基本不到这儿来,现在经常有人到河边来散步。”带来这种转变的是高新区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河道湖泊流域水体治理技术——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EHBR)水处理技术。该项技术将高分子膜和生物膜结合,进行污水处理,能大幅提高氧气利用率,从而净化水质。
 
  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安介绍说:“我们在水面下铺设了膜系统,这些冒出气泡的地方,下面就是一排排的膜组件。”据了解,目前EHBR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了全市其他河道的生态治理中。
 
  此外,高新区城环局还在河内栽植了各类水生植物,养殖了鱼类,以净化水质。同时,将区内所有雨水、污水管道实行分流,污水均由管道排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彻底杜绝了污水直排河道现象。
 
  像这样发挥“高新”特色,以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治理的例子还有很多。2016年8月,高新区企业——天津海泰市政绿化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绿化垃圾制肥系统通过发明专利认定。这套系统针对绿植垃圾不能焚烧、无处掩埋的难题,将修剪下的树枝树叶,经回收、粉碎、发酵等工序,以3:1的比例制成有机肥,回填后可循环利用、改良土壤。整个制备过程没有二次污染,制成的肥料可有效改善天津常见的盐碱地。如今,系统已在高新区成功应用,实现了区内绿植垃圾和土壤改良所需肥料的供给平衡。
 
  高新区作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聚集地,科技创新在这里不断涌现,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用雷达修复管道、用工业废弃物打造旧物·志公园、废气净化设备从源头治理雾霾、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科技,正在让高新区的环境越来越美。
 
  与此同时,围绕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新区严守生态红线,对区内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核查;对“散乱污”企业加大整治力度;强化应急措施,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监管。同时,开展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餐饮油烟、夏季夜间噪声等专项治理,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天津滨海高新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把“生态第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融入到高新区发展的进程中,以创新打造生态,用科技改变环境,让这里不仅是创业的高地,更是生活的乐园。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天津高新区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 产城融合打造宜居之城

2018-11-01 来源:未知 点击: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努力从未停歇。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进污染防治,治理生态环境,在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他们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项目准入 崛起产城融合宜居新城
 
  天津市东北部,滨海高新区渤龙湖,海鸟在这里栖息,鱼儿在这里游荡。一大早,曹作江一家三口就来到渤龙湖畔锻炼。他说:“去年渤龙湖提升改造,湖边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到湖边晨练40分钟。看着湖光美景,呼吸新鲜空气,真是满满的幸福。”
 
  位于渤龙湖的未来科技城作为滨海高新区四个核心区之一,是中组部和国资委确定的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只有四个。2014年8月,天津未来科技城在全国率先试行“项目准入制”,从产业类型、项目标准、环境影响、投入产出、工程建设五个方面,实施最严苛的区域项目准入标准,对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说不。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是这里的主导产业,高端、洁净的产业滋养着区域的生态环境,这里的居民区与工业区比邻而建。
 
  曹作江是航天神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保障分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居住的小区滨海航天城距离单位不到两公里,每天骑车或走路就能上下班。与小区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就是幼儿园;走路三五分钟就能到高新区第一学校,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将来可以在这里上初中和高中;今年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家门口,小病就近治,大病可以通过医院的互联网远程诊疗中心传到市里甚至全国的三甲医院,进行诊断……这些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曹作江觉得在这里生活幸福感倍增。他说:“高新区第一学校从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就大胆提出了15:40和17:20放学两种模式供家长们选择,解决了我们接送孩子的难题,而且我们也不用给孩子报兴趣班了,因为从三点多下课到五点多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选择学画画、烘焙、电脑、舞蹈等校本课程,孩子的成长给我们带来特别多的惊喜。”
 
  带来惊喜的还有这里丰富的文体活动。渤龙湖畔,环湖骑行,如同置身山水画中,让人们在绿色中根植低碳环保的理念;草莓音乐节,五六万人激情狂欢,让这里充满青春活力;篮球比赛、慰问演出让一线建设者找到归属感……这里不仅是一座科技之城,产业之城,更是一座产城融合的生态宜居新城。
 
  2018年,高新区启动了“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十件实事”,包括26个子项,涉及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方方面面。“随着高新区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健全,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对这里的未来,曹作江充满了憧憬。
 
  创新引领 推动生产流程绿色再造
 
  夏季已经结束,禧天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设备主管李铭正在检查公司的水源热泵设备。再过一个月,这套设备将启动运行,把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回收利用,以满足整个办公楼冬天的供暖。
 
  李铭介绍说:“使用水源热泵设备可以使热转化达到1比4,公司50多台注塑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回收利用后,能满足综合楼6700平方米的地暖供热,每年节约用电近45万度。”
 
  塑料制品企业在常人看来似乎总与污染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禧天龙的生产车间,处处可以看到节能、环保、绿色。公司在建设之初就投资上百万元引进了意大利的冷却系统,通过封闭水循环实现节水功效,相比于其他开放性系统每月节约用水1000吨。同时,对注塑机进行升级改进,为每台设备添加了纳米技术高效节能环,同比可以节约20%的电能。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在高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创新,进行着生产流程的绿色再造。回首高新区30年的历程,曾经的荣誉、称号记录着这里绿色发展的足迹。
 
  2004年6月,位于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的天津市客车桥厂内一根高45米、直径5.5米的大烟囱5秒爆破倒地。至此,华苑科技园内唯一一根大型燃煤锅炉烟囱消失了。这是天津市第一次实施定向爆破,也使华苑科技园成为本市第一个“无燃煤区”。
 
  2005年,高新区通过专家对华苑科技园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工作的现场验收,并出台政策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动了区域环境质量水平和管理力度的不断提升。
 
  2012年,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称号,这标志着高新区环境管理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018年,在国家工信部发布的全国第八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上,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获批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示范基地,将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聚集区。
 
  ……
 
  一项项第一,一个个领先,是高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绿色发展的郑重承诺。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庞金华回忆说,“高新区上上下下都贯彻这个标准:高新技术、无污染、占地面积小、有长远发展潜力。有时候一个项目谈了很久,已经基本确定要招进来了,最后审核发现不符合我们的标准,虽然规模很大,效益很好,但我们还是拒绝了。现在看,高新区当时的标准符合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现代科学观念。”
 
  30年来,高新区始终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发展理念,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工作,通过制定节能环保工作计划、建立节能考评制度、推动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对涉污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科技推动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华苑科技园海泰南北大街的景观河道,如今已经是高新区的一道风景线。高新区管委会城环局王洪儒回忆说:“十年前这条河蓝藻遍布,气味难闻,附近的老百姓基本不到这儿来,现在经常有人到河边来散步。”带来这种转变的是高新区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河道湖泊流域水体治理技术——强化耦合生物膜反应器(EHBR)水处理技术。该项技术将高分子膜和生物膜结合,进行污水处理,能大幅提高氧气利用率,从而净化水质。
 
  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安介绍说:“我们在水面下铺设了膜系统,这些冒出气泡的地方,下面就是一排排的膜组件。”据了解,目前EHBR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了全市其他河道的生态治理中。
 
  此外,高新区城环局还在河内栽植了各类水生植物,养殖了鱼类,以净化水质。同时,将区内所有雨水、污水管道实行分流,污水均由管道排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彻底杜绝了污水直排河道现象。
 
  像这样发挥“高新”特色,以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治理的例子还有很多。2016年8月,高新区企业——天津海泰市政绿化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绿化垃圾制肥系统通过发明专利认定。这套系统针对绿植垃圾不能焚烧、无处掩埋的难题,将修剪下的树枝树叶,经回收、粉碎、发酵等工序,以3:1的比例制成有机肥,回填后可循环利用、改良土壤。整个制备过程没有二次污染,制成的肥料可有效改善天津常见的盐碱地。如今,系统已在高新区成功应用,实现了区内绿植垃圾和土壤改良所需肥料的供给平衡。
 
  高新区作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聚集地,科技创新在这里不断涌现,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用雷达修复管道、用工业废弃物打造旧物·志公园、废气净化设备从源头治理雾霾、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科技,正在让高新区的环境越来越美。
 
  与此同时,围绕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新区严守生态红线,对区内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核查;对“散乱污”企业加大整治力度;强化应急措施,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监管。同时,开展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餐饮油烟、夏季夜间噪声等专项治理,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天津滨海高新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把“生态第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融入到高新区发展的进程中,以创新打造生态,用科技改变环境,让这里不仅是创业的高地,更是生活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