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合肥新站高新区抢先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0-31 点击:

  化合物半导体,正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技术制高点!令人期待的是,合肥新站高新区抢先布局,开启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7亿元,可填补安徽材料生长、芯片加工环节空白,建立完整产业链。2018年9月,项目获得安徽省第三批重大新型产业专项建设支持。
 
  建立完整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
 
  化合物半导体,特别是宽禁带半导体,是支持国防军备、5G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点核心材料和电子元器件,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技术制高点。
 
  2017年我国宽禁带射频器件规模约12.08亿元,预测至2022年,将达到20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化合物射频芯片的95%依靠进口。
 
  安徽省及合肥市化合物半导体方向,在器件设计、封测、应用方面已经聚集了较多的单位,比如,芯谷微电子、科大先研院、38所、四创电子等,但是,在产业链中缺失了材料生长、芯片加工环节。
 
  令人兴奋的是,合肥新站高新区布局于此,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应运而生,该项目的开展可填补空白,在安徽省建立完整的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链,以期突破化合物半导体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7亿元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2018年9月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获得安徽省第三批重大新型产业专项建设支持。
 
  “项目包含三个子项目:一是基于宽禁带GaN的功率和射频材料项目;二是基于宽禁带SiC的功率材料项目;三是基于化合物功率和射频芯片制造项目。”
 
  合肥彩虹蓝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唐军介绍,项目计划投资6.8亿元,正在进行工艺技术研发,并已经取得阶段成果;中试线建设正在进行产线设计、设备调研、厂房建设规划阶段。
 
  根据规划,该项目达产后,实现材料生长、芯片加工、封装“一条龙”,预计年产值达到7亿元,利税2.1亿元。
 
  协同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2016年9月,新站、蓝光、北大携手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纵深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强大的研发团队,协同创新中心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人才,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早在两年前,已经开启了前期研究。”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合肥新站高新区抢先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

2018-10-31 来源:未知 点击:

  化合物半导体,正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技术制高点!令人期待的是,合肥新站高新区抢先布局,开启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7亿元,可填补安徽材料生长、芯片加工环节空白,建立完整产业链。2018年9月,项目获得安徽省第三批重大新型产业专项建设支持。
 
  建立完整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
 
  化合物半导体,特别是宽禁带半导体,是支持国防军备、5G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点核心材料和电子元器件,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技术制高点。
 
  2017年我国宽禁带射频器件规模约12.08亿元,预测至2022年,将达到20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化合物射频芯片的95%依靠进口。
 
  安徽省及合肥市化合物半导体方向,在器件设计、封测、应用方面已经聚集了较多的单位,比如,芯谷微电子、科大先研院、38所、四创电子等,但是,在产业链中缺失了材料生长、芯片加工环节。
 
  令人兴奋的是,合肥新站高新区布局于此,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应运而生,该项目的开展可填补空白,在安徽省建立完整的化合物半导体的产业链,以期突破化合物半导体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7亿元
 
  更加值得期待的是,2018年9月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获得安徽省第三批重大新型产业专项建设支持。
 
  “项目包含三个子项目:一是基于宽禁带GaN的功率和射频材料项目;二是基于宽禁带SiC的功率材料项目;三是基于化合物功率和射频芯片制造项目。”
 
  合肥彩虹蓝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唐军介绍,项目计划投资6.8亿元,正在进行工艺技术研发,并已经取得阶段成果;中试线建设正在进行产线设计、设备调研、厂房建设规划阶段。
 
  根据规划,该项目达产后,实现材料生长、芯片加工、封装“一条龙”,预计年产值达到7亿元,利税2.1亿元。
 
  协同创新中心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2016年9月,新站、蓝光、北大携手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纵深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合肥蓝光高端化合物半导体芯片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强大的研发团队,协同创新中心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人才,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早在两年前,已经开启了前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