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包头稀土高新区瞄准“量 质 链” 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9-13 点击: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稀土产业也注定需要谋变而动才能不断前行。
 
  作为国内稀土产业发展的领航区,引领产业从初级稀土原材料的开发利用向中高端新材料方向冲刺,对稀土高新区而言既是使命,更是挑战。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转变“挖土卖土”依靠资源发展传统模式的殷切嘱托,专注谋划稀土这一“特色”文章,以做大、做强、做长稀土产业为抓手,瞄准“量、质、链”,不断擦亮“稀土产业”这块金字招牌,全力打造磁材、镧铈综合应用及稀土合金、稀土及其产品交易“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稀土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的蝶变重生,发力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 瞄准“量、质、链” 助推产业冲刺中高端
 
  秋高气爽,正值硕果累累的黄金时节。包头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的PVC发泡板材专用热稳定剂将走出中试线实现量产,该产品主要用于家装材料、广告板材、新能源汽车内饰板等领域。这款PVC热稳定剂通过稀土镧铈元素解决了过去PVC产品的含铅问题,力学性能提高近20%,耐老化性能达到10000小时,远超于国标要求的4000-6000小时。“PVC稀土稳定剂项目组正通过不断研发,逐步减少稀土用量,提高附加值,提升稀土就地转化率。”包头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副主任曹鸿璋介绍说。
 
  使命担肩上,奋进正当时。近年来,高新区围绕建成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国“磁谷”,大力发展稀土应用终端产业,实现稀土“量”上扩张、“质”上提升、“链”上延伸,不断提高稀土资源就地转化率提升,稀土产品质量、附加值、科技含量,成为打造“世界稀土产业之都”的重要支撑。
 
  全国的稀土产值70%以上来自于磁材,抓住磁材,就是抓住了产业的主干。高新区以磁科技带动磁应用,以磁应用带动磁材料,积极推动韵升强磁、金山磁材二期、中鑫安泰等27个磁材项目投产达效,力争磁材产量突破3.5万吨;积极推动镧铈综合应用,引进山东淄博国利新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台套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的稀土镍氢动力电池项目将于今年竣工投产,可以推动今后我市乃至自治区新能源汽车配套实现完全本地化,大大提高镧铈金属的就地转化率;加快稀土抛光粉产业发展,抛光粉产量力争达到1.5万吨;推动希捷环保及北方稀土催化产业园建设,做大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发展稀土着色剂产业,推动宏博特、中科世纪着色剂项目投产增效,力争年生产颜料1000吨以上,实现量上的扩张。
 
  抓稀土产品“质”的提升,将磁性材料转化为中高端产品,就是抓住转变“挖土卖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根本。高新区大力发展稀土终端应用产品,将《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中高端需求,作为稀土功能材料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围绕需求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全力发展以永磁材料为核心的“三主三辅”产业。
 
  在“链”的延伸方面,永磁产业做长氧化镨钕-稀土金属-钕铁硼-永磁电机、核磁共振仪等永磁材料产业链;催化助剂产业做长稀土氧化物、化合物-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助剂-石油催化裂化、汽车尾气净化、脱硫脱硝产品、改性塑料、高分子材料、光谱转化材料催化助剂材料产业链;合金(金属)产业做长稀土化合物、镧铈混合金属-稀土合金-导线、型材、稀土发热材料、稀土蓄热材料、磁制冷材料等稀土合金材料产业链;储氢产业做长氧化镧、混合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储氢材料-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储氢材料产业链;抛光产业做长稀土化合物-稀土抛光粉、抛光液-蓝宝石切片、电子及半导体应用抛光材料产业链;发光及应用产业做长稀土发光-应用-创新产业链。
 
  2017年,高新区稀土永磁、抛光、储氢三大材料产能分别达到4万吨、7000吨、1.7万吨,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2700吨、1.28万吨,储氢和抛光产量均位居国内第一。永磁材料企业从2002年3家增长到39家,毛坯产量比2002年增长了10倍、比2012年增长了5倍,稀土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23%提升到2017年的46%。按照2017年高新区在全国稀土指令性计划所占的份额测算,三大材料带动包头本地原材料转化率达到70%以上。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干勇所言:“稀土高新区在推动我国稀土科技与产业发展,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延长稀土产业链条,优化稀土产业结构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 着力“创新与研发”加速推动稀土“点土成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稀土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无处不在。
 
  拓又达,一家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该企业制造的高精尖科技产品在南极科考站、紫金山天文台、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石化等重点项目中大放异彩。在高新区“双创”大潮的涌动下,拓又达与中科院共同研发的伺服电机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专门针对稀土冶炼行业研制了稀土冶炼机器人。该企业负责人赵欣说:“我们要在伺服电机和工业机器人领域及国外企业一争长短,做国内智能制造的领军企业。”
 
  拓又达只是高新区诸多“创新驱动”先行者中的一个缩影。
 
  高新区企业包头稀宝博为公司已推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军民两用磁共振医疗车,其中车载集成型磁共振和“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采用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先进技术,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可运用于基层诊疗、卒中急救、精准扶贫、应急保障、抢险救灾等领域,还实现了远程医疗指导。“用科技创新拉动稀土产业增值,这也是目前稀土产业发展的方向。”公司副总经理邢志强说。
 
  为强化科技创新,把握稀土产业大发展的契机,高新区整合国内外稀土研发的最优力量,不断补链延链扩链强链,形成产业上中下游无缝衔接,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的科研力量,通过与本地稀土企业的技术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难题,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项目正在开发,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年产5万吨稀土硫化铈着色剂生产线等项目相继投产。
 
  高新区通过新建院士工作站、磁性材料应用研究院、“一带一路”中欧重点实验室等新的科研机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并以稀土新材料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大规模产业化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使稀土资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稀土市场话语权、技术控制权、创新引领权,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科研力量将“重组、技改、淘劣”结合起来,对冶炼分离、综合利用传统企业进行优化整合,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制造、功能化提升,实现资源、资产、管理的优化升级,控量提质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2015年-2017年,高新区3年累计新增专利 191项,2015年至今,稀土企业和联盟共研制标准78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化24项等。近年来,高新区企业、单位参与起草稀土方面的国家和行业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分析检测方法标准累计127项。
 
  高新区稀土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2015年-2017年累计出台20余项政策激励稀土产业转型升级,仅2017年,高新区从原料保障、新材料销售奖励、电力多边交易电价、本地配套采购奖励等多角度出台专项政策,为企业发展铺路架桥,累计获批国家稀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共计4.95亿元,获得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11.11亿元,市区两级财政为稀土企业兑现稀土新材料奖励政策资金2.5亿元,并积极为稀土企业落实到户电价0.26元/千瓦时的用电优惠政策。
 
  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队伍建设,就抓住了提升稀土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高新区集中力量把人才和项目、团队有机结合,鼓励人才组团研发,支持重大项目、技术、资本与人才智力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近年来,高新区积极落实27项重磅人才新政,自2006年起,累计对高新区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130家企业,近120人授予了“科研贡献奖”,发放奖金240万元。同时,高新区还大力营造“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重才氛围,从住房、启动资金、税收优惠和服务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为优化服务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高新区积极构建“亲”、“清”营商环境,实施更加宽松便捷的稀土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稀土项目审批全程代办服务制,帮助企业办理手续和解决困难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拿出“硬招数”、打出“组合拳”,积极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转型发展中的高新区稀土产业正以全新的理念和大好的格局昂首向前,推进稀土产业“点土成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包头稀土高新区瞄准“量 质 链” 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09-13 来源:未知 点击: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稀土产业也注定需要谋变而动才能不断前行。
 
  作为国内稀土产业发展的领航区,引领产业从初级稀土原材料的开发利用向中高端新材料方向冲刺,对稀土高新区而言既是使命,更是挑战。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转变“挖土卖土”依靠资源发展传统模式的殷切嘱托,专注谋划稀土这一“特色”文章,以做大、做强、做长稀土产业为抓手,瞄准“量、质、链”,不断擦亮“稀土产业”这块金字招牌,全力打造磁材、镧铈综合应用及稀土合金、稀土及其产品交易“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稀土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的蝶变重生,发力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 瞄准“量、质、链” 助推产业冲刺中高端
 
  秋高气爽,正值硕果累累的黄金时节。包头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的PVC发泡板材专用热稳定剂将走出中试线实现量产,该产品主要用于家装材料、广告板材、新能源汽车内饰板等领域。这款PVC热稳定剂通过稀土镧铈元素解决了过去PVC产品的含铅问题,力学性能提高近20%,耐老化性能达到10000小时,远超于国标要求的4000-6000小时。“PVC稀土稳定剂项目组正通过不断研发,逐步减少稀土用量,提高附加值,提升稀土就地转化率。”包头稀土研究院中试基地副主任曹鸿璋介绍说。
 
  使命担肩上,奋进正当时。近年来,高新区围绕建成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国“磁谷”,大力发展稀土应用终端产业,实现稀土“量”上扩张、“质”上提升、“链”上延伸,不断提高稀土资源就地转化率提升,稀土产品质量、附加值、科技含量,成为打造“世界稀土产业之都”的重要支撑。
 
  全国的稀土产值70%以上来自于磁材,抓住磁材,就是抓住了产业的主干。高新区以磁科技带动磁应用,以磁应用带动磁材料,积极推动韵升强磁、金山磁材二期、中鑫安泰等27个磁材项目投产达效,力争磁材产量突破3.5万吨;积极推动镧铈综合应用,引进山东淄博国利新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台套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的稀土镍氢动力电池项目将于今年竣工投产,可以推动今后我市乃至自治区新能源汽车配套实现完全本地化,大大提高镧铈金属的就地转化率;加快稀土抛光粉产业发展,抛光粉产量力争达到1.5万吨;推动希捷环保及北方稀土催化产业园建设,做大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发展稀土着色剂产业,推动宏博特、中科世纪着色剂项目投产增效,力争年生产颜料1000吨以上,实现量上的扩张。
 
  抓稀土产品“质”的提升,将磁性材料转化为中高端产品,就是抓住转变“挖土卖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根本。高新区大力发展稀土终端应用产品,将《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中高端需求,作为稀土功能材料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围绕需求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全力发展以永磁材料为核心的“三主三辅”产业。
 
  在“链”的延伸方面,永磁产业做长氧化镨钕-稀土金属-钕铁硼-永磁电机、核磁共振仪等永磁材料产业链;催化助剂产业做长稀土氧化物、化合物-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助剂-石油催化裂化、汽车尾气净化、脱硫脱硝产品、改性塑料、高分子材料、光谱转化材料催化助剂材料产业链;合金(金属)产业做长稀土化合物、镧铈混合金属-稀土合金-导线、型材、稀土发热材料、稀土蓄热材料、磁制冷材料等稀土合金材料产业链;储氢产业做长氧化镧、混合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储氢材料-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储氢材料产业链;抛光产业做长稀土化合物-稀土抛光粉、抛光液-蓝宝石切片、电子及半导体应用抛光材料产业链;发光及应用产业做长稀土发光-应用-创新产业链。
 
  2017年,高新区稀土永磁、抛光、储氢三大材料产能分别达到4万吨、7000吨、1.7万吨,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2700吨、1.28万吨,储氢和抛光产量均位居国内第一。永磁材料企业从2002年3家增长到39家,毛坯产量比2002年增长了10倍、比2012年增长了5倍,稀土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23%提升到2017年的46%。按照2017年高新区在全国稀土指令性计划所占的份额测算,三大材料带动包头本地原材料转化率达到70%以上。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干勇所言:“稀土高新区在推动我国稀土科技与产业发展,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延长稀土产业链条,优化稀土产业结构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 着力“创新与研发”加速推动稀土“点土成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稀土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无处不在。
 
  拓又达,一家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该企业制造的高精尖科技产品在南极科考站、紫金山天文台、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石化等重点项目中大放异彩。在高新区“双创”大潮的涌动下,拓又达与中科院共同研发的伺服电机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专门针对稀土冶炼行业研制了稀土冶炼机器人。该企业负责人赵欣说:“我们要在伺服电机和工业机器人领域及国外企业一争长短,做国内智能制造的领军企业。”
 
  拓又达只是高新区诸多“创新驱动”先行者中的一个缩影。
 
  高新区企业包头稀宝博为公司已推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军民两用磁共振医疗车,其中车载集成型磁共振和“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采用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先进技术,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可运用于基层诊疗、卒中急救、精准扶贫、应急保障、抢险救灾等领域,还实现了远程医疗指导。“用科技创新拉动稀土产业增值,这也是目前稀土产业发展的方向。”公司副总经理邢志强说。
 
  为强化科技创新,把握稀土产业大发展的契机,高新区整合国内外稀土研发的最优力量,不断补链延链扩链强链,形成产业上中下游无缝衔接,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的科研力量,通过与本地稀土企业的技术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难题,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项目正在开发,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年产5万吨稀土硫化铈着色剂生产线等项目相继投产。
 
  高新区通过新建院士工作站、磁性材料应用研究院、“一带一路”中欧重点实验室等新的科研机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并以稀土新材料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大规模产业化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使稀土资源料成材、材成器、器高端,逐步掌握稀土市场话语权、技术控制权、创新引领权,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科研力量将“重组、技改、淘劣”结合起来,对冶炼分离、综合利用传统企业进行优化整合,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制造、功能化提升,实现资源、资产、管理的优化升级,控量提质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2015年-2017年,高新区3年累计新增专利 191项,2015年至今,稀土企业和联盟共研制标准78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化24项等。近年来,高新区企业、单位参与起草稀土方面的国家和行业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分析检测方法标准累计127项。
 
  高新区稀土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2015年-2017年累计出台20余项政策激励稀土产业转型升级,仅2017年,高新区从原料保障、新材料销售奖励、电力多边交易电价、本地配套采购奖励等多角度出台专项政策,为企业发展铺路架桥,累计获批国家稀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共计4.95亿元,获得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11.11亿元,市区两级财政为稀土企业兑现稀土新材料奖励政策资金2.5亿元,并积极为稀土企业落实到户电价0.26元/千瓦时的用电优惠政策。
 
  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队伍建设,就抓住了提升稀土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高新区集中力量把人才和项目、团队有机结合,鼓励人才组团研发,支持重大项目、技术、资本与人才智力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近年来,高新区积极落实27项重磅人才新政,自2006年起,累计对高新区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130家企业,近120人授予了“科研贡献奖”,发放奖金240万元。同时,高新区还大力营造“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重才氛围,从住房、启动资金、税收优惠和服务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为优化服务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高新区积极构建“亲”、“清”营商环境,实施更加宽松便捷的稀土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稀土项目审批全程代办服务制,帮助企业办理手续和解决困难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拿出“硬招数”、打出“组合拳”,积极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转型发展中的高新区稀土产业正以全新的理念和大好的格局昂首向前,推进稀土产业“点土成金”,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