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解放思想 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7-25 点击:次
7月21日,常州市召开市委常委会“常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会议,就常州高新区如何加快打造“产业高地”、“高铁新城”、“科创中心”、“枢纽经济”、“特色金融”、“绿色家园”等课题,听取专家和智库意见,研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常州市委书记汪泉主持会议并讲话。汪泉指出,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常州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旅游明星城市和管理明星城市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指向。经过26年的不懈努力,常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思路愈加清晰,希望常州高新区在培育特色产业、聚力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枢纽经济、深化产城融合、建设美丽家园等方面作出示范,奋力走在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前列。
常州高新区是全国首批52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近年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持续提升,科创平台功能逐步显现,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稳步提升,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目前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已排名25位,成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洪银兴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高新区已经到了提档升级的关键时刻,亟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区。他建议,常州高新区应充分解放思想,创新培育高端产业,着力完善产业、城市、生态和文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城市功能,将高新区打造为培育创新和新技术的高端基地,塑造区域新优势。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康宁认为,高新区应密切关注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大力扶持符合新趋势的龙头企业,重点关注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企业为引领,力争突破影响新兴产业发展大格局的核心技术。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坤荣认为,常州高新区高铁新城建设要围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空间特征。他建议,空间上,高铁新城要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高端谋划,体现更宽视野。时代特征上,高铁新城的支撑产业设计要充分研究社会新消费倾向,把网络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概念融入城市规划中。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蒋伏心认为,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是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未来科教资源如何得到更好利用,核心在于知识产权的归属权责。他建议高新区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中,以思想解放和深化改革为引领,充分探索知识“确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雯说,常州高新区应将“枢纽”整合重点放在港口、机场、高铁等要素资源和长三角一体化等领域,并建议高新区在特色物流等枢纽经济领域探索出自己的特色。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从来说,常州高新区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态和产业基础,可尝试探索建设创新资本管理中心,以资本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快打造区域金融高地。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繁华认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是建设绿色家园的核心。高新区一是要明确绿色产业并不完全等同于环保产业,而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型产业。二是要更关注实体经济中的现代服务业。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配套设施和高水平环境监督保障体系。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德才建议,结合动力变革、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质量变革等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素,常州高新区可先行探索、率先构建起符合高新区实际情况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加快建设高度开放的创新环境、亲商环境。
新华社智库、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主任周国洪认为,常州高新区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要注重软实力建设。常州是工业明星城市,高新区作为创新之核,要强化定位、包装与传播,当仁不让,敢于起跳,以全球视野构建和定位常高新的“明星效应”。把高铁新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相互融合,抓住新一轮平台经济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沪宁创新走廊上的分布式创新核极,努力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常州市、乃至江苏省的核心落点和创新样本。
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对常州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探索表示肯定,他说,新时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目前很多省市都把高新区作为当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阵地。今后,国家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要更努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协同体系、现代化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构建高新区发展新格局。
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周斌说,常州高新区将以常州三个明星城市建设为指引,全方位打造高端产业、科创中心、特色金融、枢纽经济、品牌旅游、运河文化、“旅游+”、产城融合、集成改革、长江保护等十张城市名片,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