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永川高新区 先行打主攻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6-12 点击:

  近日,一个课题摆在永川人面前:高质量发展,永川如何才能成为先行区?
 
  高质量发展、先行,这与永川精神是高度吻合的。但是基于永川的现实,这也是颇有难度的。
 
  如何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关人士认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最根本的就是科技创新引领。
 
  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引领?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有关人士认为,永川的比较优势在于:永川是全市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区县。这三大平台,就是永川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腾飞的跑道。只有夯实其中的每一抔土,用好三大平台,永川才能够、就可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看现状:位居前列基础实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批复同意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川,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第一方阵。多年的创建,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永川高新区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哪些基础?
 
  ——产业发展具有雄厚基础。近年来,永川积极培育、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交通装备、新型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整机与配套并重、生产与服务并举,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速发展,打造智能制造集聚区,成功引进德国利勃海尔总装基地、长城汽车、耐德永铃环卫车、东鹏陶瓷、泰石岩棉、中铁建总部经济、腾讯大渝网区域运营中心等项目,基本形成了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能源及材料、特色轻工等优势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永川结合未来174平方公里城市发展,完善了高新区发展规划、预留了发展空间。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永川成为重庆首个、全国少有的具有城区高速环线的区县;通用机场、都市快轨、渝昆高铁等正有序推进;永川将是全市唯一拥有两条高铁并设站的区县,可以“半小时重庆、一小时成都、两小时昆明”,出省高铁通道畅达北京、广州乃至东南亚;正在改造的朱沱深水港,助力“公铁水空轨”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永川与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连接。水电气土地各类要素保障有力,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完成主体工程,B型保税物流中心纳入全市规划。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通过“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整合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3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总数达到77家。红江机械、威诺克等企业研发出替代进口新产品,实现了转型升级发展并逐步出口海外。
 
  ——科研平台和人才支撑实现突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搭建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或分支机构58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市级以上科技服务机构21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平台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个。引进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知名专家、高技能人才200余人。平台和人才成为永川科技创新的“领头羊”。近三年,高新区累计授权专利4700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两项,研发成功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13个。
 
  ——“双创”动能凸显。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级3家;形成了“周周有培训、月月有论坛、年年有节庆”的“永创汇”双创品牌;“抗ED和肺动脉高压一类新药开发”项目获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组团队第一名,“柔性触摸屏”项目获首届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培育科技型企业223家。设立科技金融示范银行4家,建立1亿元规模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基金,科技型企业已获得银行授信2.2亿元;建立了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正筹建天使基金和风投基金。将科技型企业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补偿资金池支持范围,发放创业贷款12亿元。全区新三板上市、科技创新板和OTC挂牌企业总数达到21家。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永川高新区取得明显成效:现有企业达到45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4家、科技型企业223家。2017年,高新区工业增加值259.8亿元,R&D占比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件。
 
  说未来:只争朝夕再提升
 
  有了基础,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有关方面认为,科技创新引领,永川高新区需要只争朝夕,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再发力:
 
  一是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进培育双管齐下,推动产业技术变革与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合作行动,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到2020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20家以上,高新区R&D投入占园区GDP的比例达到6%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建成技术转移中心5个以上,转移转化先进技术20项以上。 
 
  二是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以实体经济为突破口,聚焦智能制造,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永川主导产业,聚焦国内先进地区等和美、日、德、韩等重点国家,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作用强、建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力争三年内引进龙头型重大项目4个,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总数达到150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三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为着力点,加大企业技改项目支持力度,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转型升级。三年内新培育科技型企业57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四是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力,提高创新创业的要素聚集能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三年内孵化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以上。
 
  再思考:人才资金最关键
 
  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促进高新区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分析人士钻入牛角尖找短板,认为:还有一些关键之处可以更进一步。
 
  一方面,需要重奖人才以集聚人才。
 
  世间之事,莫非人为。高新技术也好,高新技术企业也好,高新技术平台也好,关键的因素是人,得拥有相应的人才。
 
  首先,促进职业院校引进人才。文理学院,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直接照搬这种模式,我们可以鼓励更多的在永职业院校引进更多的高规格人才。如果院校规格不够,或可激励其升格以达目的。
 
  其次,重奖有效益的高新技术来吸引人才。过去,我们的重奖一般只到企业层面,对项目或人只是一次性奖励,而且不重。试想,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区县,人才怎样才会青睐你,才会长期关注你?只有将其长期利益与永川挂钩,他们才可能时时想到永川。因此,我们或者可以尝试对于以高新技术投入永川企业并在永发挥产出、就业、税收等效益的高新技术拥有者,依据其对于税收的贡献,给一个较长时间的税收占比提成式奖励。
 
  再次,打出乡情牌让永川籍人才为家乡献计出力。目前,大家在招商引资中都比较注重永川籍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办企业。但分析人士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年年有学霸、有人才产生(曾有最早的中科大少年班学生,有中国最早的核电站的总工、总经理,有大型石油国企的中高管等)。这些学霸们,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甚至决策者,但他们目前大多在为其他地方、甚至为全世界做贡献。虽然他们不能向永川投资,但是他们乡音未改、乡情犹在,一定乐于向家乡“献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他们牵线引进更多高新技术和人才,或有可为,甚至抓住一个,就能带来一片。
 
  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促进高新技术转化。
 
  生产诸要素中,水、电、气、土地等,于永川而言,已经可以算是充足的了。我们现在还比较薄弱的是:资金。高新技术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成果,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资金从哪里来?从银行来,从财政来,从企业来——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但也都很有限。或许,我们在做好招商引资、政银企对接的同时,还需要调动更大的来自民间的力量,可以通过组建永川人操控的天使投资基金、风投基金,来为高新技术的转化加油——当然,这方面的人才,永川也缺乏,但如果我们的思想更解放一些,也是可以发掘、培养、得到这样的人才的。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永川高新区 先行打主攻

2018-06-12 来源:未知 点击:

  近日,一个课题摆在永川人面前:高质量发展,永川如何才能成为先行区?
 
  高质量发展、先行,这与永川精神是高度吻合的。但是基于永川的现实,这也是颇有难度的。
 
  如何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关人士认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最根本的就是科技创新引领。
 
  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引领?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有关人士认为,永川的比较优势在于:永川是全市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区县。这三大平台,就是永川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腾飞的跑道。只有夯实其中的每一抔土,用好三大平台,永川才能够、就可以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看现状:位居前列基础实
 
  今年2月2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批复同意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川,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第一方阵。多年的创建,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永川高新区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哪些基础?
 
  ——产业发展具有雄厚基础。近年来,永川积极培育、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交通装备、新型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整机与配套并重、生产与服务并举,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速发展,打造智能制造集聚区,成功引进德国利勃海尔总装基地、长城汽车、耐德永铃环卫车、东鹏陶瓷、泰石岩棉、中铁建总部经济、腾讯大渝网区域运营中心等项目,基本形成了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能源及材料、特色轻工等优势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永川结合未来174平方公里城市发展,完善了高新区发展规划、预留了发展空间。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永川成为重庆首个、全国少有的具有城区高速环线的区县;通用机场、都市快轨、渝昆高铁等正有序推进;永川将是全市唯一拥有两条高铁并设站的区县,可以“半小时重庆、一小时成都、两小时昆明”,出省高铁通道畅达北京、广州乃至东南亚;正在改造的朱沱深水港,助力“公铁水空轨”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永川与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连接。水电气土地各类要素保障有力,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完成主体工程,B型保税物流中心纳入全市规划。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通过“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整合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3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总数达到77家。红江机械、威诺克等企业研发出替代进口新产品,实现了转型升级发展并逐步出口海外。
 
  ——科研平台和人才支撑实现突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搭建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或分支机构58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市级以上科技服务机构21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平台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个。引进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知名专家、高技能人才200余人。平台和人才成为永川科技创新的“领头羊”。近三年,高新区累计授权专利4700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两项,研发成功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13个。
 
  ——“双创”动能凸显。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级3家;形成了“周周有培训、月月有论坛、年年有节庆”的“永创汇”双创品牌;“抗ED和肺动脉高压一类新药开发”项目获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组团队第一名,“柔性触摸屏”项目获首届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培育科技型企业223家。设立科技金融示范银行4家,建立1亿元规模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担保基金,科技型企业已获得银行授信2.2亿元;建立了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正筹建天使基金和风投基金。将科技型企业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补偿资金池支持范围,发放创业贷款12亿元。全区新三板上市、科技创新板和OTC挂牌企业总数达到21家。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永川高新区取得明显成效:现有企业达到45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4家、科技型企业223家。2017年,高新区工业增加值259.8亿元,R&D占比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件。
 
  说未来:只争朝夕再提升
 
  有了基础,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有关方面认为,科技创新引领,永川高新区需要只争朝夕,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再发力:
 
  一是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进培育双管齐下,推动产业技术变革与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合作行动,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到2020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20家以上,高新区R&D投入占园区GDP的比例达到6%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0件。建成技术转移中心5个以上,转移转化先进技术20项以上。 
 
  二是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以实体经济为突破口,聚焦智能制造,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永川主导产业,聚焦国内先进地区等和美、日、德、韩等重点国家,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作用强、建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力争三年内引进龙头型重大项目4个,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总数达到150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三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为着力点,加大企业技改项目支持力度,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转型升级。三年内新培育科技型企业57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四是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力,提高创新创业的要素聚集能力,打造“双创”升级版。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三年内孵化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以上。
 
  再思考:人才资金最关键
 
  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促进高新区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分析人士钻入牛角尖找短板,认为:还有一些关键之处可以更进一步。
 
  一方面,需要重奖人才以集聚人才。
 
  世间之事,莫非人为。高新技术也好,高新技术企业也好,高新技术平台也好,关键的因素是人,得拥有相应的人才。
 
  首先,促进职业院校引进人才。文理学院,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直接照搬这种模式,我们可以鼓励更多的在永职业院校引进更多的高规格人才。如果院校规格不够,或可激励其升格以达目的。
 
  其次,重奖有效益的高新技术来吸引人才。过去,我们的重奖一般只到企业层面,对项目或人只是一次性奖励,而且不重。试想,作为一个地处西部的区县,人才怎样才会青睐你,才会长期关注你?只有将其长期利益与永川挂钩,他们才可能时时想到永川。因此,我们或者可以尝试对于以高新技术投入永川企业并在永发挥产出、就业、税收等效益的高新技术拥有者,依据其对于税收的贡献,给一个较长时间的税收占比提成式奖励。
 
  再次,打出乡情牌让永川籍人才为家乡献计出力。目前,大家在招商引资中都比较注重永川籍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办企业。但分析人士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年年有学霸、有人才产生(曾有最早的中科大少年班学生,有中国最早的核电站的总工、总经理,有大型石油国企的中高管等)。这些学霸们,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甚至决策者,但他们目前大多在为其他地方、甚至为全世界做贡献。虽然他们不能向永川投资,但是他们乡音未改、乡情犹在,一定乐于向家乡“献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他们牵线引进更多高新技术和人才,或有可为,甚至抓住一个,就能带来一片。
 
  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促进高新技术转化。
 
  生产诸要素中,水、电、气、土地等,于永川而言,已经可以算是充足的了。我们现在还比较薄弱的是:资金。高新技术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成果,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资金从哪里来?从银行来,从财政来,从企业来——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但也都很有限。或许,我们在做好招商引资、政银企对接的同时,还需要调动更大的来自民间的力量,可以通过组建永川人操控的天使投资基金、风投基金,来为高新技术的转化加油——当然,这方面的人才,永川也缺乏,但如果我们的思想更解放一些,也是可以发掘、培养、得到这样的人才的。